姚雨旋
(海映天節能環保工程有限公司 226000)
中國的皮革工業,在過去的20 年里,基于各種政策與社會的發展,得到了迅速的大范圍發展尤其是各項先進技術與新型工藝材料質皮革制造中的廣泛應用,加之相關機制制度的完善,使得中國國內外的皮革市場得到深入的拓展。皮革作為一種古老而傳統的行業,在新時代的背景下,煥發著勃勃的生機,成為我國最具發展前景的行業之一。
根據相關資料,1952 年中國皮革工業的所加工的皮張數僅為330 萬,到1978 年也僅為2659 萬,直到1998 年,中國的皮革加工業得到了未有的發展,其生產皮張數達到78 年的四倍之多,總計高達11300 萬張,2002 年中國皮革工業已經成為中國輕工業出口創匯的核心支柱型產業,為中國經濟的增長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根據國家統計部門的相關統計資料(如下圖),皮革行業規模以上的對企業實現了2103 億元的工業生產總值,較上年增長了百分之20.9,全年所完成的外貌出口貿易總之達到264 億美元,增長百分之19。中國皮革工業成為我國輕工業行業的支柱型產業,皮革及其相關制品產業與出口都十分的昌盛,出口值連續三年據中國輕工業各行業出口值榜首(見下表)。

中國皮革工業年加工生產情況圖

中國皮革工業年加工能力、產值、出口、進口情況表
中國皮革工業的發展歷經了好幾個階段,其變化算得上是填方伺服。相較于十年前,中國皮革行業的技術與理念都發生了巨大的轉變,盡管這其中也經歷了挫折與低落,但是整體的行業生產仍保持增長的態勢。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社會經濟的進步推動了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增大了人們對皮革制品的需求量,尤其是世界皮革的生產加工向亞洲轉移,其中大量的向中國轉移,導致皮革及其制品的出口量迅速的增加,極大的促進了中國皮革工業生產的能力[1]。但是,皮革行業在發展的進步的同時,由于種種主客觀方面的原因呢,導致在短時期內中國皮革工業的環境問題日益突出,且形勢嚴峻,主要表現在:
批核工業的總排污量過大。直到2000 年,中國皮革工業每年的廢水排污量都在7000 萬-10000 萬噸左右,其中COD 的排放量大致為18 萬噸,也就是說,皮革行業的COD 總排放量,占據了所有行業污染物總排放量的百分之5。同時,皮革工業每年還需屁放鉻污染物數百噸,尤其是對環境破壞嚴重的六價鉻,其污染毒性巨大。并且,制革污水與污泥處理的問題也同樣的嚴峻。中國皮革行業的環境污染在20 個主要行業的污染中位于第五的位置。
環境惡化的態勢尚未得到有效的制止,在治理的同時還在繼續加重對環境的破壞,導致重大環境問題的頻發。其中已經建設了污染治理設施的企業,無法做到全年滿負荷的運行以及穩定的標準化排污,在一些中小型的皮革加工企業,尤其是藍濕皮的加工企業,基于落后的污染治理技術與不完善的污染治理設施,進而導致企業陷入了治理與污染同步的惡性循環中。同時,因為一部分企業其對環保的投資建設較早,對治污技術與設備未能及時的更換改進,導致一些重大環境問題時有發生。
過于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導致皮革資源的不合理配置與過度浪費,管理方式的不細致與法律法規的不完善,讓其相關的決策缺乏科學性,進而造成資金資源的嚴重浪費。重復的開發建設與不合理的規劃給環境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皮革工業環境保護問題的實質,其實就是資源的占用問題。在皮革行業的快速發展使其,企業平均的資源占有量不大,在企業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忽略了環境整體的環境容量,忙于激烈的市場競爭,企業沒有將環境保護的投入歸算進必要的生產總成本中,皮革企業的缺乏嚴謹的環境保護意識,自覺能力差。各級相關單位對其環保的監管力度不夠,多個方面的問題,都導致了中國的皮革行業依然面臨嚴峻的環境保護問題。
基于社會的廣泛關注,我國皮革行業的環境質量工作暫時收到了一定程度的進展。但是距離國家相關的污染治理規劃與條例,中國皮革行業的污染治理工作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關于自身所存在的環境保護問題還缺乏足夠的認識,污染均衡的處理發展與環境之間的關系[2]。部分地區的政府已經企業只保局部利益,以為的追求眼前的經濟效益,而缺乏對全局的考慮,忽略了對地方經濟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協調發展,不顧人民群眾的長遠利益,片面的追求經濟的增長,忽視了對資源的合理配置與節約使用,對于高耗能高污染的行業沒有加大力度去監管,導致企業邊治理邊污染,形成惡性循環。尤其是最近幾年集中建設與改革新項目,導致一些地方政府熱衷于項目表面的形象工程建設,甚至存在為了確保發展而控制環境保護的先續航。并且,有些地區實行先污染后治理的運作方式,讓環境保護得不到及時有效的防治,進而嚴重的制約了相關環保政策的實施。
關于皮革工業的結構調整工作還做的不夠到位,缺乏力度,對于環境保護的資金成本投入也過少。伴隨著世界皮革行業大面積的向亞洲地區轉移,使得中國的皮革行業得到了大幅度的發展,皮革工業年均加工的皮量大幅上升,皮革加工能力不斷上漲。但是,對于高檔的、附加值高的名牌皮制品與批產品的生產與加工能力還嚴重的不足,進而導致皮革工業的環境保護問題得不到根源上的解決。皮革工業本身是高耗水、高污染的行業,再加上傳統落后的生產加工技術,如果企業在生產經營中知識以為的追求規模的擴大,不重視技術與產品的創新升級,那么很難改變粗放式的生產方式。在污染治理方面,只是將重點放在治理的末端環節,不注意引進先進的清潔生產技術,同時企業對治污資金的成本投入不夠,治污工程的建設一拖再拖,方方面面所導致的結果就是皮革工業的污染排放達不到相關的標準,皮革污染依然嚴重威脅生態環境。
皮革行業污染治理的相關法制建設不完善,對環境保護監管的力度與舉措已經無法滿足嚴峻局勢的需要與要求[3]。我國在環境保護方面所形成的地方性的法律法規數量較多,但是在環境保護的處罰方面缺乏健全的制度與嚴格的力度。對于皮革企業而言,想要做出違反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行為十分的容易,相反,想要嚴格按照規章制度啦辦事就十分的困難。對于環境保護的執法部門來說,存在著嚴重的執法不周的情況,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必究的情況時有發生,尤其是基層部門的環保執法監管措施嚴重的缺乏力度,讓一些企業鉆了法律的空子,肆無忌憚的違法偷拍、漏排以及超標排放等等,讓這些皮革企業的治污管理成為一紙空話。
為了貫徹落實我國皮革行業相關的規章與規劃,實現中國皮革行業積極、健康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加大力度推行中國皮革行業的環境保護建設,以科學的發展觀為指導,在實際的工作中妥善的推理資源、環境以及發展之間的協調關系,依賴先進的科學技術,積極的提倡創新,鼓勵借助先進的科學技術來實現對傳統皮革工藝的改造與改進,完成中國皮革行業的二次創業。
中國皮革行業的發展正處于上升的發展階段,如何妥善的處理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是皮革行業想要實現積極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以,各級相關領導部門以及各地方企業,應該深入對污染治理的積極認識,嚴格的履行各自的職責,以國家相關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為基準,極大力度開展皮革行業的環境保護建設,強化皮革企業的污染治理效果。
皮革研究相關的科研機構以及院校,應該極大力度積極展開對清潔生產技術與污水治理技術的科學研究,進一步深化對各種環境污染物質的認識,以此來為皮革行業的科學治污工作提供有效的科學數據。皮革企業應加大對治污成熟技術的推廣與應用,例如物化法以及生化法,加強治污技術的規范化應用,全面的推進治污工作的落實,盡最大的努力將達標排放的工作做到有效且可持續。
環境保護工作是皮革企業日常經營管理中的重要一環,其環境保護的工作應該積極的以完善的制度為基礎,最大限度的發揮其管理職能的效用,將環境保護工作的制度化貫徹到污染防治管理工作的每一個細節,加強力度來防治污染的發生和治理,力求達到環保執行的標準,實現產品的清潔化生產,確保環保制度能夠發揮其應盡的職能。現階段,我國一部分的皮革加工企業已經通過了ISO14000 環境管理體系的認證,一部分企業正在積極的申請準備當中[4]。建立完善的皮革行業環境保護管理制度,必將嚴厲打擊皮革企業一些不利于環境保護的法規違法行為,以此為皮革行業的環境保護工作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扭轉皮革行業環保工作的被動局面,從根源上解決皮革行業的環境污染問題。
皮革行業的環境保護管中是一項長期且艱巨的個,它不僅關系著中國皮革行業的健康穩定發展,還關系到全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所以,我們必須積極的樹立緊張且緊迫的環保意識,以科學的發展觀為指導,將各個環節的具體舉措堅決落實到實處,嚴厲打擊不法行為,實現皮革行業發展與資源及環境之間的協調進步,為中國皮革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