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洪
(河北省滄州生態環境監測中心 061000)
大部分皮革產品制造過程中所使用的膠粘劑也是有機廢氣(苯、甲苯、二甲苯、正乙烷、二氯甲烷等)的來源之一。這些有機物毒性較大,含有這些有機溶劑的膠粘劑在產品制造、使用及廢品處理過程中持續釋放有害廢氣,對皮革企業、廢舊產品回收企業工作人員及皮革產品消費者的健康帶來威脅。
在水資源緊缺的情況下,地表水資源主要用于農田灌溉使用,同時為保障農業及各方面用水需要,通過建造建造閘壩對尚有水資源進行攔截,造成下游水位逐漸降低,常常出現斷流問題。
與此同時,工業企業污水超標排放也使得水體遭到污染,也嚴重污染了生態環境,價值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滯后,農業面源污染問題嚴重,上游來水水質差等問題,都威脅著河流生態環境的安全,使其自凈能力逐漸喪失。
2018 年獻縣首要大氣污染物出現頻率較高的是O3和PM2.5,其次為PM10,NO2、CO 和SO2出現頻率最小。其中,O3、PM2.5、PM10三種大氣污染物出現的頻率總和超過了95%,而NO2、CO 和SO2出現頻率總和不到5%(圖1-1)。
根據首要污染物分布特征,5 月至8 月首要大氣污染物O3的比例均超過70%,其中,6 月O3作為首要污染物的比例為100%。1 月、2 月、3 月、11 月和12 月的首要大氣污染物為PM2.5,2018 年冬季獻縣發生了兩次外來沙塵暴入侵,除了沙塵暴氣溶膠外,地處沿海的獻縣還受到海鹽氣溶膠(粗模式)的影響。冬季供暖期,有大量人為氣體污染物排放加之獻縣冬季特殊的氣象條件(山谷風和海陸風),使得污染物不容易擴散,出現了長時間段的以PM2.5為首要污染物的重度污染,而在4 月PM10出現所占比例為50%。
2018 年獻縣大氣污染物濃度的月平均變化特征如圖2-1 所示。從圖2-1 中可見:首要大氣污染物出現頻率最高的O3月變化趨勢呈單峰倒“V”型,1 月濃度值最小,6 月濃度值最大,與首要污染物月分布頻率相似,月濃度最大值出現在頻率最高的6 月。夏季高溫導致VOCs排放量顯著增加,加之夏季光照強、光化學反應活躍,致使O3污染嚴重。
PM10和PM2.5濃度值月變化趨勢相似,呈雙峰型,最大值均出現在11 月,最小值出現在8 月。春季多風,氣象條件有利于顆粒物擴散,故顆粒物在維持在低濃度,但大風天氣又容易使塵土飛揚,直徑較大的PM10的濃度有所升高,首要污染物由PM10轉變為PM2.5。夏季降水增多,對大氣中污染物起到了很好的濕清除作用。11 月后進入采暖期,燃料燃燒造成的粉塵、廢氣排放量仍然很大,污染物集聚在近地層不易擴散,造成顆粒物維持在高值區。
NO2呈雙峰型變化特征,但其月變化較為平緩,最大值出現在11 月,最小值出現在7 月。已有研究表明,在人為源排放占主導的地區,NO2濃度一般在冬季出現最大值,而化石燃料燃燒以及機動車排放是NO2的兩大污染來源。

圖1-1 獻縣首要大氣污染物頻率累計圖
CO 和SO2月變化趨勢呈典型單峰U 型,從1 月開始波動下降,到7 月達到最低,然后開始上升至12 月達到高點。2018 年CO 和SO2日均濃度值均未超過《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二級濃度限值。

圖2-1 獻縣大氣污染物濃度變化圖
斷面是衡水市入滄州市的省控斷面(市界),位于東經116°05′03″,北緯38°12′01″。由于河床較窄,此段河面常年斷流。從2011-2016 年數據來看,京開路橋斷面的水質為劣Ⅴ類。詳見圖3-1-1 至圖3-1-3。

圖3-1-1 橋斷面2011-2016 年COD 變化趨勢

圖3-1-2 橋斷面2011-2016 年各年氨氮變化趨勢

圖3-1-3 橋斷面2011-2016 年各年總磷變化趨勢
由圖3-1-1—圖3-1-3 可見,橋斷面主要污染物COD 濃度在35--119mg/L 之間,超過《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V 類標準值-0.125--1.975 倍,超標率為83.33%,其濃度值近六年總體呈下降趨勢;氨氮濃度在0.5--21mg/L 之間,超過《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V 類標準值-0.75--9.5 倍超標率83.33%;總磷濃度在0.281-2.96mg/L 之間,超過《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V 類標準值-0.298--6.4 倍,超標率為83.33%。
隨著城市規模擴張,合成革生產過程中廢氣排放,以細顆粒物、臭氧為主的區域復合型大氣污染問題日益凸顯,大氣污染呈現出“冬有PM2.5,夏有O3”的總體特征。工業企業污水超標排放也使得水體遭到污染,也嚴重污染了生態環境,價值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滯后,農業面源污染問題嚴重,上游來水水質差等問題,都威脅著河流生態環境的安全,使其自凈能力逐漸喪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