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靜
(遼陽灌區管理中心,遼寧 遼陽 111000)
1950-1970年我國興建了許多灌區水利設施,在改善當地農業生產條件、促進農業發展和經濟建設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然而,受當時經濟發展、技術水平和歷史環境等條件限制,灌區原配套程度與建設標準低、水利設施老化、渠系淤積及水資源損失量大等問題突出,已無法滿足現代化農業發展的需求。自1998年,我國開展實施了一系列的節水改造與續建配套項目,旨在保障農業糧食生產和提升灌區的用水效率。由于灌區節水改造與續建配套項目的影響因素多、涉及范圍廣且資金投入大,科學合理的評價灌區節水改造綜合效益,可為評判建設方案的經濟合理性和優化設計節水改造方案等提供科學的指導依據[1-3]。
目前,諸多學者針對灌區節水改造效益開展了大量研究,如張會敏等對黃河地區的灌區續建與節水改造效果運用過層次多目標模糊理論方法進行了綜合評價;紀立民等對蛤蟆通灌區改造項目的工程效益,從生態、社會與經濟3個層面開展研究;邵付偉等綜合考慮環境、輸沙、輸水等因素評價分析了潘莊灌區改造項目的綜合效益[4-6]。
遼陽灌區位于太子河中部的平原沿河地區,自1958年灌區主干工程完建以來,灌區普遍存在灌溉方式粗放、渠系分布不合理、大部分骨干建筑物老化失修、灌溉技術落后、輸水損失大等一系列問題,水利設施完好率為60%,嚴重阻礙了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水利灌溉的正常運行,對當地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業生產構成嚴重的威脅。為適應新階段的農村經濟發展和現代化水利建設要求,進一步提升灌區內優質水稻的總體生產水平,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深入發展和廣泛普及灌溉節水技術,確保農業穩定、高質、高效、優化發展,遼陽市相關部門開展實施了灌區節水配套改造項目[7]。隨著時間的推移各項節水改造措施逐漸發揮作用,而關于節水改造項目的后評價研究還鮮有報道,為全面掌握各項水利設施的工程效益,本文對遼陽灌區節水改造項目開展后評價研究,以期為后續工程方案的優化設計及其合理性分析提供科學指導。
遼陽灌區屬于中型自流灌區,位于太子河中部的平原沿河地區,介于E122°35′-123°41′,N40°42′-41°26′之間。葠窩水庫經太子河輸水提供灌區水源,城東鵝房建渠首攔河壩,利用護城河為引水總干,穿城而過。灌溉范圍為遼小公路與沈大公路兩測,北地河以北,柳壕河西岸,太子河以南,遼陽城郊以西,控制總面積185 km2,實際灌溉面積67.3km2。受益鄉鎮有遼陽縣的黃泥洼鎮、沙嶺鎮、、柳壕鎮、劉二堡鎮、太子河區太子河鄉、祁家鎮、望水臺街道等7個鄉鎮和駐軍部隊農場。
灌區渠系布置設總干渠一條長13.69km;支渠6條,總長度49.85km;斗渠71條,總長度106.6km;農渠432條,總長度345.6km。灌區骨干配套水工建筑物150座,其中各級閘、渠系建筑物104座,主要有跌水1座,渡槽3座,渠首攔河壩1座,渠首進水閘1座,分水閘73座,泄洪閘3座,倒虹吸3座,節制閘21座,橋46座。
根據時間點的不同可將工程項目評價分為項目后評價、項目可行性研究和項目前評價,其中系統控制和可持續發展為項目后評價的2個主要思想,具有多目標多元性、指標參數難以量化性、工程用戶體現與管理者相結合、多學科交叉性等特點。通過對比分析項目目標和實際的實施效果,形成能夠有效反饋信息和促進項目實現程度的體系,即閉環系統控制理論體系,如圖1所示。

圖1 項目后評價閉環控制理論
將節水改造項目依據后評價理論可分為3類方法:①統計預測法,對各要素之間的量化關系運用統計學原理預測分析,具有可行度高、客觀性強等特點,但對于定性問題的測量其精確度較低;②有無對比和前后對比法,前者是將無關要素剔除,后者是比較前期評估目標、可行性研究與實際的實施結果;③邏輯框架法:將各要素通過擴機分析劃分為項目投入、項目產出、項目目標和宏觀目的4個層次,然后依據假設條件、驗證方法、客觀驗證指標等構成基本框架,如圖2所示。

圖2 邏輯框架基本結構
根據遼陽灌區節水改造工程管理目標要求及續建配套項目特點,在遵循針對性、可獲取性、適用性和科學性原則的基礎上,從既定的評價角度提取不同層次下的后評價參數,然后將各要素之間的邏輯關系按照邏輯分析框架法進行分析整理,從而構建節水改造項目綜合后評價邏輯框架模型,如表1所示。
1)宏觀目標層。灌區節水改造項目實施后可產生巨大的經濟與社會效益,末級渠系防滲處理和支渠以下的斗、農渠的建設物更新改造等一系列工程的實施,顯著提高了整個灌區的灌溉保證率和水稻生產灌溉用水率。灌區改善面積、恢復面積區糧食增產分別為3000kg/hm2、4200kg/hm2,經濟作物和水果增產分別為8000kg/hm2、11000kg/hm2,將規劃基準年的人均農業收入提高至2481元,顯著提升了農民收入和畝均糧食產量。

表1 綜合后評價邏輯框架模型
2)具體目標層。節水改造項目實施后,可改善和恢復灌溉面積2007hm2、600hm2,完成規劃面積的67.0%、38.2%。
3)產出層。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的實施顯著提升了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渠系用水利用系數,分別將之前的0.271、0.442提高至0.443和0.558,骨干渠道年節水量、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和渠系水利用系數達到期望值的56.38%、75.25%、85.42%。
4)投入層。遼陽灌區節水配套改造工程涉及12928項,其中渠道防滲建設253295m,田間進水閘12665項,農渠進水閘263項,工程總投資1500萬元,市、縣(區)和農民共同負擔投資勞資金375萬元,申請中央財政農發資金1125萬元。
關于目標層產出層的貢獻率為工程效果后評價的主要內容,從項目產出、具體目標、宏觀目標3個層面分析遼陽灌區節水配套改造工程的達標情況,結合相關資料和項目實施具體情況構建后評價邏輯框架如表2所示。

表2 工程效果后評價邏輯框架
根據以上分析結果和遼陽灌區水利設施運行實際情況,現階段節水改造工程仍存在如下幾方面問題:
1) 根據設計的修建規模,各項骨干工程在覆蓋全灌區水源條件下未能充分發揮其功能效應,部分水利設施存在資產積壓、投資浪費的問題,按照重置費用估算這些積壓的工程投資約0.6億元。
2) 灌區內通訊調度手段落后且管理設施缺乏,當時計劃緊急和歷史條件和影響,未能從根本上改變“吃大鍋水”的傳統思想,灌區節水意識薄弱且大部分農業用水無控制性措施,灌區計量用水設施配套不完全,按畝收費的用水管理方式對水費的計收產生不利影響,且不利于節水灌溉的普及。
3) 現有大多數渠系建筑物未配套至支渠以下,而僅僅配套至干渠和部分支渠,受經濟條件和歷史環境限制大部分渠道無襯砌結構,在輸水過程中渠系滲水嚴重,用水效率低約為0.4。根據水利產業相關規定和政策要求,應以成本收取灌溉用水的標準,然而受歷史條件影響即使收入低于成本價的水費也存在較大的困難,灌區內僅有30%的水費收取率,且水費收繳難度大。
結合工程實踐經驗,本文從如下方面提出改進措施:促進各部門之間的協調關系,落實配套資金的主體責任;加大田面工程與剩余骨干工程的投資力度,大力普及節水灌溉技術和水利設施;完善水價計收標準,深化水利體制改革;加強渠系防滲襯砌建設,提高灌區用水效率。
本文對遼陽灌區續建配套節水改造項目運用邏輯框架分析法進行了后評價研究,項目投入運行后顯著提升了灌區的有效灌溉面積、糧食產量和經濟收入,但仍存在效益欠佳、水費收繳不合理、配套資金不到位等問題,未來的續建配套項目中應引起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