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洋垃圾在海岸線上最為常見,并會隨洋流漂浮在大洋表層,且會大量在近海及深海海底不斷積累。海洋垃圾的來源包括陸源和海源。其中,陸源主要是污水處理、河流排放、海岸棄置、不當或非法排放和傾倒等,海源主要是漁業活動和航運。旅游區、農漁業區、港口航運區及鄰近海域是海洋垃圾分布密度較高的區域。人口增長帶來塑料垃圾的持續增長,塑料難以降解,往往會在環境中持續積累。據報道,在海洋垃圾總量中,塑料垃圾約占80%。
2004年國際上首次提出“微塑料”概念,一般定義為直徑小于5毫米的塑料微粒,是微小型的海洋塑料。海洋微塑料的主要來源包括初生微塑料和次生微塑料,初生微塑料是經過污水處理廠而進入環境中的微塑料工業產品,次生微塑料則是由大型塑料垃圾經過物理、化學和生物過程造成分裂和體積減小而成。
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遍布全球海洋環境,給海洋生態環境和生物帶來危害,并對海洋生態系統和人類健康造成潛在風險。有海洋塑料垃圾攝食記錄的海洋生物達600種以上,通過攝食塑料垃圾,塑料自身毒性及其攜帶的多種有機污染物,可能存在通過食物鏈傳遞的潛在生態風險,可能導致附著病原微生物、有害入侵種傳播,對海洋生態系統構成危害。塑料垃圾對經濟方面的影響最大的是海洋污染,海洋污染的自然資本成本至少為130億美元。根據2011年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和海洋塑料存量,自然資本成本保守估計為每噸海洋塑料每年3300美元至33000美元。
一、我國海洋塑料垃圾入海量問題
我國是全球主要的塑料生產和消費國家,2015年美國科學家發表論文認為中國是海洋塑料垃圾最大排放國。該文章是基于海岸線50千米范圍內的人口計算的各國排入海洋的塑料垃圾量,并且設定我國塑料垃圾的未合理管控率為76%,結果顯示,2010年中國是海洋塑料垃圾排放量最大的國家,輸入132到353萬噸的海洋塑料垃圾。這個數量嚴重高估了我國入海塑料垃圾量。2017年,荷蘭和德國學者又依據相同來源的塑料垃圾未合理管控率數據,相繼發文稱中國長江是世界上向海洋排放塑料垃圾和微塑料最多的河流,年排放入海塑料垃圾量分別為31—48萬噸和15—154萬噸。在沒有全球一致認可的塑料和微塑料入海通量監測方法和具體排放塑料垃圾量沒有實測數據的情況下,僅憑文獻調研得到的數據結合模型進行估算,結果是不可信的,但給世界造成了中國與全球海洋環境持續惡化有關的印象。
針對以上三篇論文對中國入海塑料垃圾及河流入海塑料垃圾量的錯誤估算,華東師范大學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李道季教授研究團隊從2016年開展對此問題的專門研究,發表論文,通過實測數據和建立相關模型,受到國際上的廣泛關注。首先,建立中國年入海塑料垃圾量估算與預測模型,結果糾正了西方學者對我國入海塑料量的高估。通過建立物質流模型,對我國塑料垃圾年度入海量進行了估算和預測,并對我國塑料垃圾入海量和塑料種類進行研究。中國入海塑料垃圾主要來源不是河流,而是沿海的漁業活動,而河流輸入的塑料垃圾也主要是來自水上漁業活動、水上運輸等。隨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各項措施的進一步實施,從2017年到2020年,我國入海塑料垃圾量將比預期水平平均年消減10多萬噸。
其次,依據2017年長江口及鄰近海域連續三個季節懸浮微塑料的監測結果分析,否定了“長江是全球輸運塑料垃圾入海量最大的河流”的錯誤觀點。2017年在長江口及鄰近海域進行了懸浮微塑料連續三個季度調查采樣,最大程度平均了不同月份之間微塑料濃度的顯著差異。2017年,長江每年輸送塑料垃圾不到8萬噸。2019年,長江口夏季入海塑料垃圾通量監測變化范圍在7477.5—36214.5噸之間(平均值為14893.49噸),監測最大值與2017年估算數據相比,入海塑料垃圾通量下降了45%。該結果也從一個側面驗證了他們前期研究的預測。
中國是一個人口和塑料消費大國,產生的塑料垃圾量很大,但具體排放到海洋中的數量,需要更加細致的研究,以便科學客觀地掌握我國河流塑料入海通量。
二、國內外消減海洋塑料垃圾的主要進程
海洋塑料污染已成為與氣候變化、臭氧耗竭、海洋酸化并列的重大全球環境問題,受到各國政府、科學界、媒體、企業及非政府組織等各利益相關方的廣泛關注。面對消減海洋塑料污染的迫切需求,如何從源頭減量、完善塑料垃圾管理體系、發展塑料垃圾循環利用方法,是全球各國高度關注且亟待解決的熱點問題。
國際方面,在聯合國、二十國集團、東盟、亞太經合組織等,我國參與的國際合作均獲得了高度關注,并已制定了有關應對計劃或承諾。歷屆聯合國環境大會(2014、2016、2017、2019)均號召和倡議全球應對海洋塑料垃圾及微塑料污染問題;2015年聯合國大會的聯合國首腦會議上通過2015年后發展議程,其中的SDGs14,特別提及海洋塑料污染的應對問題;2017年G20漢堡峰會通過了“G20海洋垃圾行動計劃”。2019年的G20大阪峰會通過宣言承諾“到2050年讓塑料垃圾向海洋的排放量降到零”。
在國際法律框架下,《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關于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關于控制危險廢物越境轉移及其處置的巴塞爾公約》等都涉及到海洋塑料垃圾問題。2018年5月,歐盟提出“限塑令”方案,禁限一批日常塑料用品,并提出歐盟成員國需要在2025年之前實現回收90%塑料飲料瓶的目標。
我國還沒有為海洋塑料污染控制制定專門法律法規,但我國已有相關的立法涉及塑料垃圾問題。2017年國務院出臺《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推動垃圾強制分類;2018年1月,國務院發布《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2019年2月,海南出臺《海南省全面禁止生產、銷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實施方案》;2019年7月1日,上海施行《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進入垃圾分類“強制時代”。最為重要的是2019年9月9日,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次會議通過《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推動塑料垃圾污染治理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2016年9月,科技部啟動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海洋微塑料污染監測和生態環境效應評估技術研究”項目。該項目主要研究海洋微塑料監測研究方法,在近海遷移擴散機制,對海洋生態系統的潛在危害、生態風險評估技術和微塑料管控與處置技術研發等,目前已取得了一系列階段性重要成果。如:由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和華東師范大學聯合建立了中國《海洋微塑料監測技術規程》,并自2016年在中國近海海洋微塑料監測中試行至今,為中國海洋微塑料污染情況公報的發布提供了基礎性技術支撐;調查掌握了中國河口及沿海、海洋魚類、貝類、大氣等各類環境介質中微塑料的組成與數量分布;首次建立了深海微塑料大體積采樣的方法,目前已經完成西太平洋和東印度洋深海微塑料的調查;初步建立了渤海、長江口及東中國海的微塑料輸運數值模型及在近海的輸運形態,揭示了中國漂浮型和懸浮型微塑料的季節性輸運特征;建立了中國入海塑料垃圾產生量預測模型,揭示了我國入海塑料垃圾的來源;初步構建了微塑料污染生態風險評估方法,并進行應用。
此外,華東師范大學李道季教授主持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科學委員會西太平洋分委會(IOC-WESTPAC)“亞太區域海洋微塑料的分布、來源、歸趨和影響”項目。該項目是亞太地區首個海洋塑料和微塑料研究國際合作項目,目標是從制定統一采樣和分析方法學的角度出發,分析亞太地區海洋微塑料的分布、來源、歸趨等問題,并評估其對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在此基礎上,華東師范大學成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科學委員會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區域培訓與研究中心。同時,通過承擔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海洋垃圾熱點評估方法”項目,在亞太地區使用建立的方法開展熱點評估試點工作,進一步推動國際層面應對海洋塑料垃圾污染行動。
三、存在問題和可持續解決方案建議
目前,消減塑料垃圾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海洋塑料污染在觀測、源匯過程、生態風險評估等方面的認識水平有待提高;缺乏對沿海的漁業生產活動和船舶運輸等活動產生的塑料垃圾監管;城市、鄉村的垃圾收集、分類、末端處置管理體系尚未建立;塑料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還不完善;缺乏低成本高回收率的綠色化學廢塑料回收技術方法,尚未形成塑料產品循環再利用的閉環塑料循環經濟;對可降解塑料產品的認知存在偏差,缺乏環境友好和可重復利用的塑料產品設計和生產;缺乏行之有效的海洋塑料垃圾清理運行模式和實踐。
消減海洋塑料可持續解決方案建議:在應對海洋塑料和微塑料污染方面,我國各部門在國際社會中應采取統一、協調一致的行動;支持深入研究探索海洋塑料垃圾相關的創新知識;研究制定普遍適用的海洋塑料垃圾監測分析方法及生態風險評估方法;建立塑料的可持續消費理念,發展塑料的循環再利用和閉環塑料循環經濟;開發高效、快速、對環境友好且具有高回收率的綠色化學廢塑料回收技術方法;探索行之有效的海洋塑料垃圾清理技術和運行模式;建立完善的海洋塑料垃圾污染公共環境意識教育體系。
責任編輯:馬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