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摘要:民主是人類的共同追求。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中具有獨特性的民主形式。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造就了深厚的歷史、社會與文化基礎,也有了中國共產黨與人民在長期探索與實踐中形成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基層協商民主制度。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寶貴的“和合”理念、民本思想、“求大同”思想等,都為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精神資源,并共同構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思想的文化基礎。
關鍵詞:協商民主;傳統思想;文化基礎
20世紀80年代,美國學者約塞夫·畢塞特在《協商民主:共和政府的多數原則》中,從學術意義上初次使用“協商民主”一詞,他認為協商民主實際上就是參與主體在面對各類信息及其來源的問題上,能夠做出相對獨立的判斷并能夠憑借公共利益去說服每一位參與者的商議過程。[1]在這個參與和平等對話過程中,協商民主充分尊重個體的多元價值與偏好,謀求公共利益最大化,最終達成普遍共識。[2]因此,協商主體、傾向偏好、對話協商、公共利益以及普遍共識都是其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
我國的政治文化傳統與西方有很大差異。“不同國家有不同的文化,在此基礎上成長起來的政治文化自然也就創造出了不同的政治形態,但政治只有與文化承載的精神相契合才能生發出動力”,[3]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形成發展自然也離不開相應的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縱觀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協商民主所要求的基本要素與因子也根植其中。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上指出:“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在我國有根、有源、有生命力,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的偉大創造。”由此可見,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是一種“內生型”的民主,它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現代化的成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和合”理念、民本思想、“求大同”思想等諸多思想中都蘊含著許多與協商有關的因子,為我國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產生與發展奠定了文化基礎。
一、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合”理念
“和合”思想是中國傳統協商思想的源泉,“和合”一直是中國古代社會所追求的美好生活愿景。在《國語·鄭語》中最早出現了“和合”二字的連用,其中記載有“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也。”說的就是商契十分注重父義、母慈、兄友、弟恭以及子孝這五種德行規范,他將這些行事規范恰到好處地融會貫通到社會治理中,達到治世安民的效果。實際上,“和合”就是為解決各類矛盾與沖突提供了一種方式,并不斷進行調整和重組的動態過程。“和合,是指自然、社會、人際、心靈、文明中諸多形相和無形相的相互沖突、融合,與在沖突、融合的動態變易過程中諸多形相和無形相和合為新結構方式、新事物、新生命的總和。”[4]從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到孟子的“天時地利人和”都顯現了“和合思想”在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從儒家傳統文化角度看,“和”意在實現不同群體和個體之間利益和思想觀念的協調共存。“合”則追求的是主客體意義上的天人合一,強調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多維和諧關系。隨著時間的推移與歷史的進步,這種帶有“和合”色彩的思想逐漸被人們奉為行事的準則和基本道德標準。協商民主的生存和成長需要一個和諧、開放、包容、統一的議事環境,需要通過個體差異帶來不同出發點的思想,并通過和平議事的方式將各種思想觀點兼收并蓄,最終達成一個令參與者滿意的結果,形成某一項合法化政策并踐行。根植于儒家傳統思想中的“以和為貴”恰好為解決這一困境提供了可能,它將“和而不同”、求同存異作為它的內在價值,將國泰民安、合家興旺作為它的最高表現。“和而不同”不否認事物之間是存在差異性的,它承認事物之間不可能是相互脫離而孤立存在的,認為只有“和合”才能推動事物的不斷向前發展。它意在鼓勵人們在堅持原則的前提下,從不同角度提出不同意見,最后加以融合,在堅持事物多樣性的基礎上尋求共贏。
這種既堅持原則又尊重差異,既相互碰撞又達成共識的“和合”理念,雖然濫觴于中國封建制度,但它同現代民主政治的基本內涵依然具有一定的契合之處,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正是繼承和發揚了這種思想而形成的。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強調公民與公民之間的利益差異,承認公民之間的利益獲得應該是多種多樣的,它強調尊重利益獲得的差異性和多樣性,旨在以此為基礎實現一種利益平衡,最大限度地使決策結果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因此,在共同的社會生活中,我們需要根據公共利益目標,提出多元的觀點,而不是局限于個人私利或單一偏好的表達,在所有個體都能夠充分表達的基礎上,最終形成符合公共利益的決策共識,這正是與中國傳統文化中“和合”理念相契合處。
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協商民主源自中華民族長期形成的優秀政治文化。”[5]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就是其優秀政治文化的思想基礎。民本思想作為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重要文化基礎,它強調民為本,人民是統治的基礎。
“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思想,發端于商周交替之時,民眾是君主甚至整個國家生存發展的根本所在,民生的安危關系天下興亡。在中國傳統儒家思想中,孔子主張“為政以德”,并且提出“泛愛眾,而親仁。”,十分重視仁義。其后,孟子在《孟子·盡心下》中提出民本思想,進一步闡述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在此基礎上,荀子也認為統治者為政治國的第一要務就是要關心民眾的疾苦,形成了“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的認識。總之,“從盤庚的‘重民、周公的‘保民、孔子的‘愛民到孟子的‘民貴君輕、荀子的‘君舟民水,再到漢唐以來的形形色色的民本論,民本思想不斷被充實、豐富。”[6]實際上,體恤民瘼、關懷民生、重視民意、關注民情是歷代君王與賢人密切關注的重中之重,它們在統治中采取一系列利民惠民措施,盡管主觀上仍然是為了維護君主統治的穩定,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利民惠民、休養生息的民生措施的確是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換言之,古時注重民生就是注重“公利”,在達成“公利”的基礎上來維護整個社會的公平與正義。在這一點上,它與協商民主充分注重公共利益最大化的主張是不謀而合的。
總之,“民本思想”雖然是來自于中國古代的統治思想,但其中卻包含著許多現代民主思想。如,民本思想中的“民貴君輕”說,重視民眾的權力、限制君主權力等理念,就與社會主義協商民主高度相關,這些文化基礎對于新時代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理論的進一步發展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與我國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有著高度的契合之處。
三、“求大同”的普遍價值觀念與社會理想
“求大同”是中國古人的普遍價值觀念與共同的社會理想追求,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基本觀念之一。《禮記·禮運》中曾對大同社會進行了詳細描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在這里,人們把“大同社會”理想地描繪為天下是天下人所共有的,人與人之間是相互友愛、互幫互助的,在生活生產上也都能夠各司其職、各盡其能、各得其所,在這樣的社會里,秩序良好、氣氛和睦,人人誠信,沒有人違法亂紀、胡作非為。雖然中國古人追求的這種“大同”理想,在當時顯得理想化,但它卻深刻真實地體現了中國古人普遍的價值觀念和理想追求。到了新時代,人們對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社會理想依然抱有極高熱情,對它的向往和追求也從未止步,可以說,“大同思想”這種文化基因早已深入到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協商對中國而言不單是為了更好地發揚民主,更在于它是符合中國國情的一種民主政治形態。[7]它所強調的內在邏輯,對我國政治文明發展以及協商民主實踐形式的豐富內涵,都具有一定的意義。歷史上,儒家民主思想作為捍衛封建皇權的主導思想,體現了對君王權力的認同與服從,但同時在儒家帶有“同情心”的民主思想中潛藏著有利于當代協商民主制度的意蘊,這對我國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治國理政必須要有堅實的文化基礎和文化底蘊作支撐,否則任何治國理政的過程和效果都會顯得蒼白無力和缺乏自信。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底蘊和文化自信的重要來源。中華文化在數千年的發展中,形成了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在內的優秀傳統文化,正是這些優秀傳統文化基因為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提供了豐富養料,使得我們在民主政治的發展道路上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的民主形式,走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協商民主之路。
注釋:
[1]陳家剛.協商民主與當代中國政治[M].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5-6頁。
[2]陳家剛.協商民主概念、要素與價值[J].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2005,3。
[3]林尚立,趙宇峰.中國協商民主的邏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91頁。
[4]張立文.和合學——21世紀文化戰略的構想(上)[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58頁。
[5]習近平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6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9-21(1)。
[6]張分田.關于深化民本思想研究的若干思考[J].江西社會科學,2004,1。
[7]林尚立.協商政治:中國特色民主政治的基本形態[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7(9)。
(作者單位:青海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