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艷
減貧,目前是國際社會共同面對的一個重要目標。在聯合國2030年的后發展議程中曾提出,2030年全球要消除絕對貧困。相比聯合國的標準、目標,我國的目標是要提前10年達到,即2020年確保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可以說在減貧事業上,我國走在了全球的前列。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精準扶貧為起點,以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和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為標志,中國扶貧開發進入脫貧攻堅新階段。據2019年年底中國社科院、中國社科院科研局、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社科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的《社會藍皮書:2020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指出,我國年均減貧人口在1000萬以上,我國精準脫貧方略取得重大成效,到2020年底我國可以保證實現消除農村絕對貧困的目標。可見經過全黨全社會7年多精準扶貧,4年多脫貧攻堅戰,脫貧攻堅取得了歷史性成就。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想要脫貧致富,就應使現有的科技成果在貧困地區落地開花,用先進的科學技術解決當地百姓切實存在的困難,用新的知識、技能為當地農戶搭起走向富裕的希望之路。多年來,科協的各個省、市、縣等單位,注重基層建設,用科技助力脫貧攻堅戰。
2015年3月9日,吉林省通榆縣科協邀請吉林省蔬菜花卉科學研究院專家到通榆縣開通鎮東郊村蔬菜協會開展送科技下鄉活動,為廣大農戶講授棚膜蔬菜栽培技術及防病害知識。
吉林省蔬菜花卉科學研究院黃瓜研究所所長趙福順向農戶傳授了適合北方種植蔬菜的栽培技術。將多年研究選育出的“吉雜”系列黃瓜品種推薦給農戶,為他們講授了黃瓜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日光溫室冬春茬黃瓜栽培技術及植物生長調節劑在蔬菜生產中的應用等。研究院徐麗鳴老師為農戶們講授了豆類蔬菜生產技術、新型菜豆露地地膜覆蓋栽培技術以及蔬菜穴盤育苗技術,并推薦紫喙油豆、黃玉油豆兩種極具經濟價值的經濟作物。
趙福順將東郊村蔬菜協會定為幫扶對象,長期進行技術支持,將其列為“棚膜蔬菜生產綜合技術推廣與應用”科技扶貧項目,利用東郊村現有蔬菜基地和環境氣候特點,以棚膜蔬菜專用新品種及安全生產技術為支撐,在開通鎮建立年產1500噸以上的綠色蔬菜生產基地。通過科技示范,把目前處于盲目生產的菜農引領到規范化、高效化的綠色蔬菜生產道路上來,最終提高菜農的收入和生產積極性,提高當地農民生活水平,帶動整個通榆縣棚膜蔬菜產業的良性發展。
2016年4月,山東省科協、省財政廳聯合制定了《山東省數字科普扶貧項目(2016—2018)實施方案》,項目以加強貧困地區科普設施建設,提升貧困地區科普服務能力,提高貧困地區群眾科學文化素質為目標,計劃用3年時間,實現全省(除青島)6805個省定貧困村每村安裝一臺數字科普播放終端,實現省定貧困村數字科普服務全覆蓋,科技助力精準扶貧。
山東省科協充分調研、綜合分析貧困村的環境條件、管理服務能力和群眾科學文化水平,確定了工程實施以山東數字科普工程系統為資源、技術、服務依托,在統一標準下追求差異,在統一管理服務中體現個性,精準施策,確保貧困地區數字科普公共服務水平不降低。一是終端軟件系統控制方面,在確保與山東數字科普工程系統技術同步的同時,提高了終端的配置與應用標準,增加了終端在線節目分類下載存儲播放和內置點播功能。二是設計安裝了人工開機系統界面和簡潔直觀的生活百科、健康養生、種養技術、致富經營等點播欄目菜單,便于群眾操作觀看。三是精選節目資源,確保群眾需求。
廣西百色市平果縣馬頭鎮塘蓮村、古念村和果化鎮巴龍村3個村地處百色市革命老區的邊遠地區,是廣西科協直接對口精準扶貧村,共有貧困戶737戶,貧困人口2982人。2016年廣西壯族自治區科協在中國科協支持下投入61萬元,自身投入21萬元,全力支持3個村實施科技助力精準扶貧工程。
一是大力發展種桑養蠶產業。桑蠶產業是當地的主要產業之一,是短平快的脫貧項目。廣西科協派駐3個村的第一書記利用中國科協支持的科技助力精準扶貧工程項目款,為農戶購買了65萬株桑苗,帶動全村250多戶農戶種植桑苗1100畝,并邀請廣西蠶業技術推廣總站專家來到村里,在田間地頭舉辦種桑養蠶科技培訓,培訓貧困群眾500多人次。因在石漠化地區桑蠶產業發展成效突出,古念村被西南大學(院士工作站)、廣西蠶業技術推廣總站、平果縣農業局聯合評為高產高效蠶業綜合示范(廣西)基地。廣西蠶業技術推廣總站和平果縣蠶種站將古念村確定為“石漠化地區桑樹生態治理修復試驗示范基地”。
二是大力發展養雞協會。當地庭院養雞素有傳統,而且肉質鮮香,在當地小有名氣,是農戶脫貧致富的重要產業支撐之一。在廣西科協駐村第一書記的指導下,成立合作社,分別與南寧、百色、平果等地的養雞公司進行了接觸,洽談供應雞苗。按照計劃,養雞公司將為貧困戶和養殖大戶發放約10000羽雞苗,年內將使農戶增收50萬元。
三是大力發展高山火龍果種植產業。廣西科協指導巴龍村以火龍果種植及套種和種桑養蠶為突破口,著力打造高山火龍果品牌,鼓勵村民種植火龍果、金錢草。對連片50畝的火龍果予以每畝150元的苗木補助;對套種金錢草或專門種植金錢草的農戶,予以種苗免費提供。
四是發展“互聯網+科普”助力精準扶貧。2016年廣西科協還在3個扶貧村開展科普中國農村e站的建設。
湖北省孝昌縣是國家級貧困縣,全縣有建檔立卡貧困村107個、貧困人口38414戶、124433人;豐新村是省級水庫移民特困村。豐新村現有8個自然灣9個村民小組,全村人口513戶1912人,耕地面積1101畝(水田678畝、旱地423畝),山場面積4300余畝。由于可耕種面積少,山崗面積占比大,一直缺少穩定的經濟來源,是導致豐新村貧困人口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精準扶貧初期統計豐新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01戶300人,占總人口的15.8%。
為了長久解決貧困人口的脫貧問題,2017年4月由湖北省科協協調成立省農科院果樹服務專家團重點支持對接豐新村。在省科協組織領導下,經過多方調查研究,根據豐新村的自然資源特色和產業發現狀況,確立了以發展桃產業為“一村一品”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輻射帶動周邊鄉村發展的思路,充分發揮自身科技優勢,在豐新村開展了關鍵技術創新、典型示范引領、新型生產經營主體培育和體制機制創新等舉措,廣泛進行新品種和新技術的研發推廣,顯著提升了科技對農業質量效益競爭力,以豐富多樣的形式將研發的新品種、新技術和新模式精準運用到扶貧項目中,幫助果農走上了依靠科技發家致富的道路。
如今,專家團隊已將豐新村打造為“全國‘一村一品’鄉村”,截至2018年,豐新村貧困戶平均增收23%,目前全村已脫貧76戶256人,協助當地完成了既定減貧目標任務。同時在孝昌、孝南沿線打造了以“七仙紅”桃品牌為代表的“十里桃花”桃產業帶,孝昌縣發展桃園面積8.5萬畝,讓更多的果農享受到了品牌紅利,種桃已成為當地果農的主要收入來源,當地果農普遍增收20%以上,有效帶動了一方脫貧致富奔小康。

廣西百色市豐收的高品質蠶繭

湖北省孝昌縣豐新村果品加工
自2015年以來,在中國科協和中國農技協的指導下,山西省科協和山西科技傳媒集團大力建設科普中國·鄉村e站。為了滿足新時期科普信息化服務“三農”的新需求,山西省科協直屬單位山西科技傳媒集團依托豐富的信息資源、專家資源、網絡資源和先進的信息化手段,在積極建好“科普中國·實用技術助你成才線上服務平臺”的同時,大力建設科普中國·鄉村e站。鄉村e站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讓“科普中國·實用技術助你成才項目”真正在農村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深受廣大農民歡迎。
鄉村e站有固定的場所、有穩定的經營項目(如農資)、有對口的科技專家或鄉村土專家,對本村及周邊鄉村有一定的輻射面,并服務有一定數量的農戶;每個e站都有寬帶接入、有良好的網絡環境、站內WiFi覆蓋,有中科云媒或PC端、移動端,有POS機、刷卡器、科普圖書、掛圖等科普設備和科普資源,有精準科普推送系統,能夠讓農民享受精準、實時、在線的個性化服務,實現實用技術咨詢信息化、會員客戶管理信息化、物資交易結算信息化。
鄉村e站通過整合農村科普信息化服務手段和內容,依托強大的專家團隊,通過PC端、APP、微信、熱線、微博、碼上致富溯源系統、精準科普推送系統、中科云媒等,為農民搭建起實用技術學習平臺、遠程互動培訓平臺、即時信息查詢平臺、農村電商創業平臺、專家在線服務平臺。
通過不懈努力,鄉村e站品牌已在全國廣大農村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鄉村e站服務終端的功能也漸漸被許多農民了解、接受和掌握。鄉村e站在改變農民傳統觀念,提升農民科學素質方面的作用逐漸顯現。
2019年11月,內蒙古科協啟動2019年自治區科技助力精準扶貧工程項目。該項目由內蒙古科協投入近100萬元,由自治區內31家學會組織實施,項目覆蓋全自治區7個盟市共30個國貧旗縣和林西縣。
內蒙古科協充分發揮人才智力優勢,促成盟市、旗縣(市、區)科技需求與學會資源有效對接,提前制訂幫扶計劃,統籌規劃、精心布局,為貧困旗縣特色產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同時大力推廣普及農村牧區先進實用技術,加快科技成果在貧困地區落地應用;圍繞貧困地區生產經營實際需求,建立學會服務站,對貧困戶開展“定點、定向、訂單”式的培訓,提高勞動生產技能;大力培育發展農牧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種養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為貧困戶提供就業崗位,建立與貧困戶穩定的帶動關系;廣泛開展科普活動,提升整體貧困地區公民科學素質。
目前正值搶農時、抓春管、促春耕的生產關鍵節點,針對四川省德陽市永興鎮、普興鎮獼猴桃產業扶貧“金橋工程”項目需求,3月19日,德陽市科協、市人社局組織省自然資源科學研究院獼猴桃研究所副研究員董官勇一行,赴中江縣永興鎮、普興鎮開展實地技術指導。
在永興鎮大柏山村獼猴桃試種基地,專家一行查看了獼猴桃苗株長勢和棚架搭建情況,指出苗株水肥供給不足、棚架搭建間距太小等問題,提出補肥補水、疏架疏苗等補救措施,并現場指導了苗株嫁接技術。在普興鎮江水村,12畝獼猴桃苗株已完成嫁接,專家表示苗株嫁接后,將迎來快速生長,在做好水肥補給的同時,應盡快完成棚架搭建,防止苗株折斷。針對種植戶提出套種經濟作物問題,專家建議可在株距1米外間種大豆、玉米等當年收經濟作物。
在金橋工程項目管理過程中,德陽市科協始終重點關注精準扶貧產業項目,協調落實專家線上“微指導”與實地指導相結合,深入實施專家下基層行動,幫助農戶掌握種植技術,助力攻克脫貧攻堅最后“堡壘”。下一步市科協將精準施策,進一步在專家智力等方面給予重點支持,幫助農戶在種植期關鍵節點解決技術難題,真正實現引種示范,帶動一方。
除了各個省、市、縣等地方科協單位深入一線,認真落實科技助力精準扶貧,各個學會也積極響應號召,前往各貧困市縣,為當地百姓帶去福音。貫徹落實黨的扶貧政策,服務貧困地區依靠科技力量脫貧致富,這既是黨和國家賦予社會組織的重要責任,也是新時代下學會組織展現新作為,體現新擔當的時代使命。

中國水產學會、江西省水產學會與都昌縣人民政府共建科技服務站簽約儀式。

中國針灸學會適宜技術培訓落地對接會
2019年4月10日,中國水產學會、江西省水產學會與都昌縣人民政府共建科技服務站簽約儀式在江西省九江市都昌縣舉行。自2018年10月以來,中國水產學會、江西省科協與都昌縣政府積極推動共建都昌科技服務站,助力江西省漁業轉型升級和漁業產業扶貧。共建都昌科技服務站是中國水產學會2019年重點工作之一,通過整合國家、省、縣3方資源,創建了基層科技服務站的合作機制。
中國水產學會組織召開稻蝦產業技術骨干培訓班,特邀湖北省潛江市水產局總工程師陶忠虎講授“蝦稻共作技術”。陶忠虎對小龍蝦生物特性、田間工程、稻蝦養殖生產技術的重點、難點作了詳細講解。江西省水產技術推廣站站長歐陽敏等漁業專家現場解答了學員們提出的稻田養蝦生產過程中的實際問題。
中國公路學會作為中國科協領導下的科技社團,是動員組織社會力量參與脫貧攻堅的重要載體,是構建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三位一體”大扶貧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2018年以來,中國公路學會按照《2018年全國科技助力精準扶貧工作要點》和《科技助力精準扶貧工程實施方案》相關要求,精心部署科技助力精準扶貧工作,積極發揮學會自身優勢、動員學會會員單位和地方學會力量,結合學會組織的特點和優勢,有效開展扶貧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山西省呂梁市臨縣屬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國務院確定的呂梁山連片特困地區縣,也是中國科協的定點扶貧縣,落后的交通一直是制約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為此,中國公路學會以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為主要抓手,為山西省呂梁市臨縣城莊鎮程家塔村捐建一座橋梁。此外,全國公路學會系統在中國公路學會的組織帶領下,積極貫徹國家科技助力精準扶貧精神,并結合各自特點,利用多種形式與貧困地區結對子,有的放矢開展助力扶貧活動。譬如,重慶市公路學會主動作為,與奉節縣簽訂《科技助力精準扶貧工程幫扶協議》,并提出在產業科技幫扶上發力。
2019年4月24—25日,中國針灸學會副秘書長賈曉健、培訓部主任尹寶光、學術部李蔭龍3人赴山西省呂梁市臨縣、嵐縣,與當地縣政府、縣衛生健康局、縣科協等單位相關負責人對接“中醫適宜技術培訓”項目工作。
中國針灸學會分別與臨縣、嵐縣相關單位召開中國科協扶貧項目——中國針灸學會適宜技術培訓落地對接會。會上,雙方商定了項目實施的管理分工和進度安排,確定由中國針灸學會負責項目的組織、協調與資金管理,項目培訓、考核、結業等;臨縣、嵐縣主要負責項目人員安排和培訓保障工作。臨縣、嵐縣是中國科協扶貧對口縣,該地區醫療衛生基礎力量薄弱,中國針灸學會按照中國科協的扶貧項目要求,對臨縣、嵐縣鄉村基層醫務人員進行中醫針灸技術培訓。根據項目安排,學會將組織編寫適宜基層醫務人員學習的《中醫針灸適宜技術培訓教材》,并邀請12名中醫針灸專家進行授課,為兩個地區開辦四期培訓班,培訓300名以上的鄉村醫務工作者。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各個基層單位及學會將再接再厲,積極投身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繼續幫助貧困戶提升科學素質,實現增收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