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琴
2月10日起,按照“重點工業企業優先、AB類企業優先、用工人數少的企業優先、組織在蘇未返鄉員工上崗企業優先”原則,蘇州工業園區積極穩妥推進企業復工。
由于有一筆年前的訂單急于交付,蘇州哈勒數控磨床有限公司總經理朱琴向園區提交了申請,希望能進入第一批復工的企業名單。批復很快下來,2月12日,哈勒公司正式復工。經過朱琴統籌安排,哈勒公司有條不紊地開始生產。
口罩是哈勒公司日常生產中必備的勞保用品,本身有一定儲備量,加上園區也提供了一部分,在配備上難度不算大;消毒液、額溫槍這些緊俏物資,在“供應鏈專家”朱琴的調配下,也第一時間籌集完成。在對公司進行全面消殺后,朱琴按照本地、外地的不同情況,安排員工分批返回;除了一線生產員工,她建議技術和銷售團隊繼續在家辦工……朱琴是個人風格尤其強烈的管理者,她追求高效,做事目標明確,條理清晰。
朱琴將自己的工作視為“用人”,她提供平臺,讓每個人都能充分發揮自身價值,同時成員之間互相影響,最終形成相似的“氣場”,向著共同的目標齊頭并進。疫情之下,團隊的確展現出和朱琴個人風格極其相近的氣場——堅定、專注且高效。
朱琴的團隊稱得上精簡,公司里每個人分工明確,各司其職。正常時期員工中在世界各地來來往往的“空中飛人”不少,異地辦公是常事,聚在一起的情況反而不多見,因此疫情之下公司的出勤率看起來跟平時沒有太大差別。除了多了幾層檢測和防護程序,大家的工作狀態并沒有受到太大影響,很快都進入了角色。
2002年,朱琴從機械專業畢業后,入職阿諾(蘇州)刀具有限公司。如今的阿諾公司被視作非標刀具行業的翹楚,而在當時,朱琴是阿諾的第三位團隊成員,是兩位創始人之外的第一個員工。當時,國內高端數控刀具市場幾乎一片空白,產品基本從美國、德國、日本等國家進口,用壞了只能發回國外修磨,或者丟棄,再訂購新的刀具。
阿諾公司創始人柯亞仕在國內外刀具行業深耕多年,他判斷,隨著中國制造業的發展,市場對高端刀具的需求會逐漸增多,絕不能一直受困于進口。“他有這樣的抱負,想要改變國內客戶沒有選擇權的局面。”柯亞仕的創業理念無形中影響著朱琴。
在阿諾工作的前十年里,朱琴接觸到了國外幾乎所有品牌的刀具。從生產、技術到供應鏈,通過扎實的輪崗工作,朱琴深入了解這個行業每個環節的運轉。2015年,阿諾被正式收購前,曾與收購方簽下一個三年的業績對賭協議,為此,朱琴又從零開始,學習并主持了投資和并購方面的工作,最終順利完成業績目標。
海不辭水,十三年間,朱琴就像一塊始終吸不飽水分的海綿,利用一切機會汲取知識和經驗,最終練就出獨當一面的硬實力,成為不折不扣的“多面手”。
2014年,柯亞仕和德國一家公司共同出資在蘇州成立了哈勒公司。2017年,德方想要將股份賣出,柯亞仕覺得這是一個好機會,便游說朱琴入局。經過權衡,朱琴確信這是一件可做的事,便不再猶豫,買下德方股份,正式接管哈勒。

哈勒公司準備的防疫物品
當時,哈勒公司只有從德國引進的一種型號的磨床,產品十分單一,朱琴知道,一旦遭遇市場風險,對公司的威脅將很大。接管公司后,朱琴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帶人去德國采購另一種型號的磨床,前后不到四個月便將它順利引入國內。朱琴敏銳的洞察力和高效的執行力,讓公司老員工感受到全新的風氣,她的雷厲風行開始感染整個團隊。
豐富的從業經歷讓朱琴在判斷麾下員工的能力是否與崗位相適配時從不會“抓瞎”。她習慣率先垂范,沒有司機,也不用秘書,凡事親力親為,對項目進度一清二楚,對自己的職責更是從不含糊。漸漸地,整個團隊在工作中都變得極其專注,呈現出一種不受外界干擾的專業和自信態度,這一點在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面前表現得更加明顯。
兩種不同型號的進口磨床同時投入生產后,朱琴發現了新的問題:德國的機器在中國有一些“水土不服”。德國產的裝備綜合性能十分突出,但同時實力也很平均,因此效率不太高。在行業內浸潤多年,朱琴知道國內市場對產品的需求量巨大,客戶都偏愛性價比高的產品。“好比客戶需要一種機器,來生產裝這種礦泉水的瓶子。”朱琴邊說邊隨手拿起眼前的礦泉水瓶,“但德國機器都是全能型的,既能生產500毫升的礦泉水瓶,也能生產1.5升的礦泉水瓶,價格昂貴,對客戶來說,不是性價比高的選擇。”
朱琴將這個過程稱為“讀懂客戶的選擇”。察覺到這一商機后,她立刻要求技術團隊著手研發更高效、更智能、更精巧的新機型。從設計到第一套樣機,前后花了一年時間,2019年,HALLER-M1五軸數控刀具磨床在中國國際機床展覽會正式亮相,收獲如潮好評。
朱琴對這個新產品十分有信心,相信它將是帶動整個行業全面升級的先鋒,但同時新產品也需要更多時間深入實地,調研需求,反復驗證。疫情發生前,哈勒公司整個2019年的工作重點都在研發這款新機型上,雖然疫情稍微延緩了生產節奏,但同時留給新機型更多時間進行調試、完善。
疫情發生后,有不少同行沒有經受住誘惑,生產起短時間內利潤暴增的醫療器械,來哈勒談合作的人也絡繹不絕。朱琴不為所動,一律拒絕,還特意召開了一次線上會議,再次明確公司未來三年和五年的發展計劃及重點產品,給團隊指明方向,穩定了軍心。
哈勒公司副總經理張明和朱琴是多年的朋友,也是想法始終一致的工作搭檔。他是德國亞琛工業大學博士,一位典型的“工科大拿”,聊起技術來常常掩飾不住興奮,甚至會馬上攤開記事本邊畫圖邊講解。此前張明常年出差,工作中時常會有一些技術難題盤桓在腦子里,他雖然惦記著,卻很難有一段完整的空閑靜下心來思考。居家抗疫期間突然有了難得的閑暇,他和研發團隊線上交流,畫圖、建模、查資料,兩個月里研究出數十項創新技術,正在排隊申請專利。
創新才是制勝法寶,這是朱琴、張明和整個團隊的共識。哈勒剛創立時,是從國外買進專利,再進行組裝生產的。朱琴知道這不是長久的生存之道,通過引進專業技術團隊,全力支持研發,公司打造的創新產品一個接一個,三年不到就逐漸扭轉了技術上受制于國外的局面,而這正是朱琴執掌哈勒第一天起,就在心底定下的目標。
去年亮相之后,HALLER-M1的訂單開始呈現爆發式增長。這樣的逆勢上揚讓朱琴感到振奮,也堅定了她和整個團隊將創新堅持下去的信念。
“疫情的影響肯定是有的,而且短期內會不可避免地造成一些損失,但從長遠角度看,它也有一定好處。”朱琴說,“我們的行業需要這樣一個契機,淘汰依賴投機、抄襲或單純模仿的企業,讓真正靠創新、靠技術生存的企業掌握話語權。無論對企業,還是對國家來說,這個轉型都是必須的,也是早晚的事,疫情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這個時機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