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孩子,即使再聰明再有天賦,一旦懶惰,也很難會有好的未來。在孩子養成懶散的習慣之前,如何讓孩子變得勤勞?來聽聽教育專家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錢志亮老師的建議。
從做家務開始。家務是鍛煉孩子特別好的方式,別看它瑣碎,卻能實實在在地鍛煉孩子各個方面的能力,如動手實踐的能力,獨立性、責任感,最重要的是,它能幫助孩子在未來更好、更獨立地生活。
一個孩子,若是連最簡單的家務也不會,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是值得父母憂心的。懶惰的人在家庭中的表現,往往就是對家務活的排斥,想要破除孩子的懶惰,不妨先從家務開始。
房間亂了,讓他按照自己的想法整理;孩子想掃地,不要擔心他做不來;孩子端個碗,不要怕被摔碎;洗襪子也別怕他弄得一地是水,做得不好沒關系,這是養成習慣的開始。千萬別因為一開始難,就替孩子把事情都做了。
有的家長可能曾遇見這樣的事情:孩子喜歡吃石榴,但是如果叫孩子自己剝,他就怕麻煩不吃了?,F在的孩子怎么懶成這樣?
其實,不是孩子懶,是因為父母一直給予其過度的幫助。孩子最開始只是習慣了依賴,隨著時間推移就變成了懶散。
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很簡單,那就是父母要“懶”一點。只要是孩子能力所及的事情,放手讓孩子去做,他可能就勤快一點了。父母要懂得給孩子勤勞的機會。要知道,你做的越多,孩子能做的就越少。
有的孩子磨蹭拖延,看似是偷懶,其實是缺乏時間觀念,做事不連續。特別是六歲以下的孩子,對于時間基本沒有什么概念,父母這個時候就需要引導孩子認識和管理時間。
不妨給孩子時間期限,超出時間期限,就適當設定一些可行的后果。比如學習的時間固定下來,事先與孩子商量好做作業的時間和時長;作息時間也可以固定下來形成習慣。在這樣一種環境的熏陶下,有利于孩子加強時間觀念,幫助孩子形成自己的做事節奏。

如果孩子出現了一些懶散跡象,請不要隨意給他貼上“懶”的標簽。懶是貶義詞,是消極的,父母說得多了,就會潛移默化地改變孩子對自己的認知,他會覺得自己真的就是這樣的人,最后更加難以改變惡習。
父母應盡量控制情緒,克制主動去幫助孩子的沖動,同時對孩子的勤奮行為加以鼓勵,孩子肯定能成長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