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星 姚毅

經濟發展的空間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指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打造內陸開放戰略高地,對于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將成為繼京津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和長三角一體化之后,第四個在新時代重要的區域發展戰略。這需要我們進一步科學研判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現實特征,主動作為高質量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
研判:三個方面客觀認識
第一,從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區域特征來看,要客觀認識成渝地區的“內陸區位”“內陸開放”和“內需潛力”。
一是成渝地處我國西部內陸地區。從區位上看,成渝地區位于我國西南東西結合、南北交匯處,是承接華南華中,連接西南西北,溝通中亞、南亞、東南亞的重要交匯點和交通走廊,有利于在更大范圍上配置市場要素。具體而言,成渝地區以成都、重慶兩個核心城市為中心,沿長江可與長三角地區直接聯系,往西南方向可連接東南亞、南亞,是連接中歐、打通孟中印緬通道的重要支撐區域,這些區位優勢有利于在更大空間范圍上配置資源要素和開拓市場。
二是成渝地區是國家向西向南開放的前沿。成渝地區地處“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交匯點,是國家向西向南開放的前沿。南向,成渝城市群是我國距離東南亞和南亞地區最近的最大經濟體,通過深化與滇中區域合作,可以積極打造中國、印度、緬甸、孟加拉經濟走廊,最終抵達孟加拉灣,打通我國又一個出海國際大通道。北向西向,可以依托中歐班列通道,推進成渝城市群與中亞、歐洲等地的經濟聯系,建設溝通境內外、連接東中西的運輸通道。
三是成渝地區極具內需擴大的潛力。成都與重慶的關系是互相輻射、互為市場,重慶也會影響成都,成都也會影響重慶,二者合起來會影響更多的城市,成渝地區擁有將近1億人口,對應6萬億元的GDP,這樣的經濟總量已經超過世界上的很多國家。同時,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所能輻射范圍包括云、貴、川、藏等省份的各大城市,所能影響的人口規模更大,其中的市場空間潛力無限。
第二,從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競合關系來看,要客觀認識成渝合作中的“有效市場”“有為政府”和“有機社會”。
一是經濟圈內各城市之間的經貿往來密切。成渝地區作為西部經濟腹地和戰略后方,以全國1.9%的國土面積,承載了全國6.9%的常住人口,創造了全國6.3%的經濟總量。統計顯示,近年來川企入渝投資、渝企入川投資分別占兩省市引進國內省外資金總額的16%和19%。
二是成渝之間明確了統籌協調重點。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對如何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作出了戰略部署,即完成“加快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增強協同創新發展能力,優化國土空間布局,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推進體制創新,強化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等七項重點任務,明確了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整體政策框架和戰略安排。
三是成渝民間交往頻繁、文化認同度高。成渝同屬巴蜀文化,文化習俗相似,語言接近,民間血緣相通,成渝合作有深厚的社會和文化基礎。
第三,從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中心城市來看,要客觀認識成渝“雙城”的“城市同級”“功能同構”和“產業同質”。
一是成渝“雙城”在國家戰略布局中處于同一層級。《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中將成渝定位為“國家中心城市”;《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中將重慶定位為“西部開放開發重要支撐”,將成都定位為“內陸開放型經濟高地”;《西部陸海新通道總體規劃》將建設自重慶經貴陽、南寧至北部灣出海口(北部灣港、洋浦港),自重慶經懷化、柳州至北部灣出海口,以及自成都經瀘州(宜賓)、百色至北部灣出海口三條通路,共同形成西部陸海新通道的主通道。
二是成渝“雙城”具有類似的城市功能結構。《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對于成都和重慶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有明確功能定位。提出成都要以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為目標,增強成都西部地區重要的經濟中心、科技中心、文創中心、對外交往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功能,加快天府新區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完善對外開放平臺,提升參與國際合作競爭層次;重慶要圍繞建成國家中心城市,強化重慶大都市區西部開發開放戰略支撐和長江經濟帶西部中心樞紐載體功能,充分發揮長江上游地區經濟中心、金融中心、商貿物流中心、科技創新中心、航運中心的作用,加快兩江新區建設,全面增強集聚力、輻射力和競爭力。
三是成渝“雙城”產業同質化程度較高。目前,成渝兩地在電子信息、汽車產業、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金融業等產業領域存在趨同現象,一方面會造成無序競爭和重復建設,但另一方面也為形成大的產業集群創造了條件,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共享公共資源,吸引上下游產業鏈,形成具有區域帶動力和國際競爭力的超級產業集群。
建議:三個方面重點發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尊重客觀規律,發揮比較優勢,推進成渝地區統籌發展,促進產業、人口及各類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強化重慶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帶動作用,使成渝地區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助推高質量發展。當前和未來一段時期,成渝兩地可考慮在以下三個方面重點發力:
第一,著眼良序競合發展,進一步構建雙城良序競合關系。
一是強化城際間產業鏈分工。整合成渝共有優勢的汽車、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等產業資源,深化產業鏈、產品鏈合作,形成水平型的產業分工格局。發揮重慶配套產業體系全的優勢,打造成渝汽車零部件配套產業體系;發揮成都研發創新能力強的優勢,打造成渝汽車產業研發中心,構建不同類型和層次的城際產業鏈。推進聯合研發和配套協作,提升信息設備終端產品在全球的市場地位,提高裝備設計、制造和集成能力,形成區域間產業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聯動機制。著眼于大區域發展,合力打造世界級的汽車產業集群、在全國有重要影響力的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形成具有世界影響力、體現國家水平的裝備制造產業集群,共同構建大產業集群優勢。
二是建立城市群國際分工優勢。積極融入長江經濟帶現代產業走廊建設,面向整個長江流域優化產業格局、產業鏈延伸和要素流動,推動制造業外向化發展,形成長江經濟帶構建世界級現代產業基地的重要支撐。聯合打造一批創新型園區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推進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加快培育電子核心部件、新材料、物聯網、機器人及智能裝備、高端交通裝備、新能源汽車及智能汽車、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以成都、重慶為中心,打造現代物流、現代金融、商貿服務、科技服務等現代服務業集群。依托長江黃金水道、沿江鐵路和高速公路,以及渝新歐、蓉歐快鐵、中歐班列,培育內陸地區連接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國際貿易大通道,整體參與全球產業合作與競爭。
第二,著眼成渝相向發展,進一步提升雙城經濟圈的整體效率。
一是強化核心城市的引擎作用。進一步提升雙核城市經濟規模和質量,加快構建以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為主的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要素集聚、科技創新、高端服務能力。加大開發開放力度,加快國家級新區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在成渝兩地建成若干開放程度較高的城市空間,提升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的層次,增強雙核城市的引擎帶動和支撐作用。
二是優化城市規模結構。加快發展區域中心城市,培育萬州、黔江、綿陽、瀘州、宜賓等地級城市成為次級增長極,分擔成渝雙核的部分職能,發揮其在城鎮體系中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做強中小城市,加強產業和公共服務資源布局引導,建設一批重要節點城市,發揮其在城鎮體系中的支撐和支點作用。此外,增強小城鎮服務功能,發揮其在統籌城鄉、促進縣域經濟發展方面的重要承載作用。
第三,著眼區域一體發展,進一步創新區域一體化的體制機制。
一是主動營造“蛋糕做大”的合作契機。在規劃對接、交通互聯、信息互通、產業互補、生態共治、平臺共建、市場共享等領域,共同策劃區域合作重大項目庫,并積極爭取區域性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產業化項目、生態環保項目納入川渝省級和國家重點項目庫。
二是著力構建“各取所需”的利益聯結機制。建立跨區域產業協作平臺和企業家聯盟,促進總部經濟發展,支持企業跨區域兼并重組,促進跨區域項目聯合推動,深化園區合作共建,鼓勵飛地經濟發展,研究建立“存量不動+增量分成”利益分享機制。
三是加快完善“各得其所”的結果保障機制。建立清單化考核機制,將區域合作行動計劃、年度重點工作方案、協議重點合作事項納入成渝目標“總盤子”統一管理,開展績效考評、階段檢查、專項督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