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歡喜嶺油田錦16塊興隆臺油層2011年開始實施化學驅實驗,經過幾年的擴大開發去的了較好的開發效果。為完善化學驅井網,繼續擴大二元驅規模,在區塊西部繼續部署新井42口。陸續完鉆投產發現開發效果太差,研究發現受沉積影響新井區物性差、油層厚度薄、生產易出砂等因素是生產效果差的原因。為提高油田開發效果,我們采取加密合采、對油井進行酸化等措施,取得了明顯的開發效果。
關鍵詞:二元驅;出砂;酸化;加密合采
錦16塊地處大凌河河套內,構造位置位于遼河盆地西部凹陷西斜坡歡喜嶺油田中部。開采層位為興隆臺油層。2011年開始化學驅實驗,區塊東部較西部油層發育厚度大,儲層物性好,“二三結合”挖潛物質基礎好,因此2014-2016年新井主要集中在東部。
2017年區塊為繼續擴大二元驅規模,完善化學驅井網,進一步提高區塊儲量動用程度,在區塊西部部署新井42口。新井陸續完鉆投產發現開發效果太差,截止2017年年底投產21口井,其中正常出油3口,投產不出18口井。因此我們亟需找出新井投產效果差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
1.原因分析
對投產不出的井進行擠水、擠酸、酸化、壓裂等措施處理后有9口井出油,不出的井仍有9口。針對這種開發現狀,我們結合地質、動態開發、現場施工情況等多方面因素進行分析、思考、總結,認為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1.1鉆井泥漿比重大
我們對近幾年新井鉆井泥漿比重進行統計,油頂泥漿比重1.11~1.15,平均1.13;油底泥漿比重1.13~1.17,平均1.14;開發層頂泥漿比重1.11~1.15平均1.13;完井泥漿比重1.13~1.28,平均1.19。2017年的新井油頂泥漿比重平均1.16;油底泥漿比重平均1.18;開發層頂泥漿比重平均1.15;完井泥漿比平均1.2。對比發現2017年新井的鉆泥漿比重較近幾年的大。
1.2射孔層位儲層物性差
這批新井部署位置位于區塊的西部,相對于河道沉積的區塊東部,儲層物性較差。由西部的9-A118井和東部的6-AT316井對比可知,此批新井有效孔隙度低、滲透率低、泥質含量高。
1.3油井出砂,造成近井地帶地層堵塞
區塊西部油井生產出砂嚴重,油流中的砂子不斷沉積在井底,直至埋掉生產油層,使油井產量不斷降低,直至卡停。典型井9-A238,投產生產僅3天就卡停,檢泵沖砂進尺100m。之后生產不到一個月又卡停,檢泵沖砂進尺80m,檢泵沖砂進尺較大。
1.4射孔層位受限,挖潛空間小
西部收沉積的影響油層厚度較薄,多為薄互層,平均單井油層加上弱水淹厚度只有2.7m。
1.5單井射孔層數少、厚度薄
根據剩余油分布規律及近年完鉆井情況,厚層底部水淹,頂部剩余油富集,射孔只射開頂部1m左右,在東部挖潛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西部新井投產也沿用了頂部挖潛模式,但效果太差。西部儲層物性差,區塊老井都是大段合采,我們懷疑新井射孔層數少、厚度薄也是效果差的原因。
2.相應對策
2.1對鉆井泥漿污染的井采取酸化處理
典型井是9-A248井,該井投產興III2小層0.8m/1,初期日產油0t/d、日產液14t/d。一周后進行酸化處理,酸化后日產油1.8t/d、日產液12t/d,截止2019年7月累產油860t,累產水12105m3,取得了較好的開發效果。
2.2對單井射孔層數少、厚度薄的進行加密補層
典型井是丙9-A118井,該井投產興II8小層1.0m/1層,不出,擠酸后仍不出,于是加密補層并多射0.8m,初期日產油達到2.4t/d,日產液達到12m3/d。
3.結論
(1)新井射孔層位受限,可供挖潛的空間小導致新井產能低。
(2)新井受鉆井泥漿、儲層物性相對較差、出砂等多方面綜合因素的影響,導致新井不出或低產。
(3)可以適當加大射孔厚度及層數,來改善新井開發效果。
(4)對井底油層污染的井可采取酸化措施來改善開發效果。
參考文獻:
[1]唐亮,等.壓裂井出砂原因分析及防治對策研究[J].石油化工應用,2015,34(7):16-19.
[2]修曉偉,等.油水井酸化工藝在勝利油田的應用和發展[J].化工管理,2014,(9):145-145.
作者簡介:
陳俊麗(1988-),女,工程師,2010年畢業于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資源勘查工程專業,2012年畢業于成都理工大學地質工程專業,獲碩士學位,現從事油田地質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