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方義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黨的十八大確定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是“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首要任務。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年,也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是黨中央向全國人民作出的鄭重承諾,必須如期實現,沒有任何退路和彈性。這是一場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緊繃這根弦,不能停頓、不能大意、不能放松。
決勝脫貧攻堅、實現精準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有機組成部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一直存在著困擾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幸福的貧困問題,近代自鴉片戰爭一百多年來更是積貧積弱,受盡屈辱。消除貧困、全面小康、走向富強是中華民族的千年夢想。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后,我國加快了扶貧力度和減貧步伐。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脫貧攻堅工作,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深入推進脫貧攻堅,取得了重大決定性成就。今年脫貧攻堅任務完成后,我國將有1億左右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減貧目標,對世界減貧事業和世界經濟都具有重大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黑龍江省脫貧攻堅成就顯著:到2019年末,累計實現98%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剩余農村貧困人口減少到12611人,貧困發生率降至0.07%。產業扶貧效果明顯,2019年全省新增落地農業特色產業項目1031個,全省9286個光伏扶貧電站實現收益3.83億元,實現貧困勞動力就業13.9萬人。金融政策保障有力,穩步落實《金融精準扶貧十項政策措施》,有力推動小額信貸與扶貧產業有效融合,組織貧困群眾采取以地入股、以資入股等形式參與生產經營性項目,提升扶貧產業規模質量效益.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處在關鍵時期,脫貧攻堅到了最后沖刺階段。我們要在做好防控工作的同時,想盡辦法降低疫情對脫貧攻堅的負面影響;要充分認識脫貧攻堅戰還沒有獲得全勝,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一是全省還有建檔立卡的6178戶、12611萬貧困人口沒有實現脫貧,其中因殘致貧戶占98.72%,60歲及以上和無勞動力或喪失勞動力的分別占剩余貧困人口總數的51.8%、53.36%,是必須啃下的“硬骨頭”。二是新冠肺炎疫情使外出務工人員受阻,而外出務工人員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貧困人口。服務業停業、交通運輸受阻等不利因素使貧困村的農產品產銷中斷、產業扶貧項目停工及項目難以按照預期實現投產提效。貧困人口得不到預期收入,將進一步影響其自身脫貧。三是一些脫貧成果基礎不穩固。已脫貧的縣(市)和人口,有的產業基礎比較薄弱、就業崗位不夠穩定,隨時可能返貧、致貧。從2019年進行的“兩摸底”情況看,已脫貧的人口中有5300多人是低收入人口(5000元以下),存在返貧風險;非貧困人口中有1.4萬邊緣人口存在致貧風險。四是隨著脫貧攻堅取得階段性重要成果,思想上、精力上、投入力度上不同程度存在松懈傾向,形式主義、官僚主義還需進一步克服,部分貧困地區和群眾發展的內生動力不足。
針對這些現實問題,我們要堅決貫徹落實中央及我省脫貧攻堅會議精神,結合省情實際重點用好金融和產業脫貧等政策,強化各項措施綜合保障,緊緊盯住脫貧攻堅目標任務,一鼓作氣,高質量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
首先,進一步鞏固金融、產業等政策的脫貧效果。如果說產業驅動是撬動脫貧攻堅的杠桿,那么金融就是支起杠桿的支點。有些金融政策支持不穩固的產業項目要及時進行跟進服務,創新金融產品,改進服務方式,結合產業脫貧項目、新農村建設進行打包,集中授信,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和支持力度。努力克服疫情對產業扶貧項目運行、建設及產品銷售等的不利影響,消除造成貧困人口收入阻斷的不利因素,盡快復工復產,同時積極發揮農村電商、網上銷售平臺的作用。做好春耕生產中的農業生產資料供應,加強對貧困地區農民農業技術的線上指導培訓,解決因疫情給農業春耕生產帶來的實際困難和問題,做到疫情防控和生產生活秩序恢復兩不誤。
其次,金融政策在貧困人口自主創業方面要給予信貸支持,用好產業幫扶資金和扶貧小額信貸政策,促進扶貧產業穩定發展。金融、產業扶貧要與財政專項資金、涉農資金整合相配套,形成合力、相互補充、集中火力,為今年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做好充分準備。我省是農業大省、經濟欠發達省份,外出務工的貧困人口較多。疫情的發生使打工者難以及時到達務工崗位,政府有關部門要積極行動起來,成立專班,對接需求,及時組織供給,協調聯系提供務工專車、包機,把外出務工人員送達目的地。采取有效辦法及時優先放行貧困人口外出務工,保證他們的收入水平不受太大影響,把疫情造成的損失降到最小。對確因疫情影響難以回到原務工崗位的貧困人口要納入統籌考慮,進行積極幫扶。
最后,要把扶貧與產業開發結合起來,探索產業鏈式扶貧新機制,擴大農戶參與、選擇扶貧項目的自主權,增強對貧困人口的就業帶動作用。緊盯剩余貧困人口,在重點用好金融及產業脫貧政策的基礎上,強化綜合性保障措施,健全返貧監測預警和動態幫扶機制,穩步提升“兩不愁、三保障”的質量和水平。結合農業現代化、農村城鎮化、國家工業化,持續推進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均等化,縮小城鄉差距,消除二元結構,穩步提升農村社會保障水平。主動尋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政策對接方式,通過政策內容和實施方式的適度細化與調整,以打贏脫貧攻堅戰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好基礎。
(作者系黑龍江大學教授,黑龍江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龍江振興發展研究中心首席專家)
責任編輯∕王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