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利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公共衛生領域的突發事件,卻影響到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如何認識這次疫情,如何處理好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是當前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課題和緊迫任務。
首先是要適應風險常態。中國正在大踏步地邁向現代化,而現代化的實現絕不是一條坦途。著名的政治學者亨廷頓曾提出,現代性孕育著穩定,而現代化過程卻也滋生著動蕩。他是從政治社會發展的角度得出這個結論的,我們是否可以引申為現代性也具有雙重性——人們在享用物質文明成果的同時,也在受其制約。英國是公認的最早實現現代化的國家,但19世紀工業革命后,英國大城市的燃煤量驟增,大量工廠生產和居民燃煤取暖排出的廢氣難以擴散,積聚在城市上空,人們不僅生活被打亂,健康也受到嚴重侵害,許多人出現胸悶、窒息等不適感,因心臟衰竭、肺炎、肺癌、流感以及其他呼吸道疾病的致死率也都成倍增長,倫敦更因多次發生煙霧事件,而被稱為“霧都”。今天,現代化進程中的中國,沒有誰能離開手機、網絡生活,人們的出行也離不開飛機、高鐵和汽車,而也正是這些給人們帶來無限便利的交通工具使得這次疫情的防控難之又難。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打好三大攻堅戰,其中防范化解重大風險也成為他近兩年講話中的高頻詞。他又多次強調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發展安全兩件大事,既聚焦重點、又統攬全局,有效防范各類風險連鎖聯動。我們從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中認識到,在我們向前發展的道路上,風險無時無處不在,會成為一種常態,只不過這一次是發生在了公共衛生領域。所以,我們要有認識風險的常態心理,不斷提高防范化解風險的能力,要堅持底線思維,下好先手棋,這樣才能在風險出現時不慌亂、不害怕。
其次是要兩手都得抓好。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統籌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也就是說要把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兩手都得抓好,不能顧此失彼。一是要保持戰略定力。盡管疫情給我們的社會生活和經濟發展帶來了一定的影響,但要相信這是暫時的,在我們強大的制度優勢下,一定能取得疫情抗擊戰的勝利。二是要處理好疫情防控與復工復產的關系。疫情防控是當前的頭等大事,也是政治任務,要按照黨中央的統一部署和要求認真做好,決不能有絲毫的閃失。但同時,也要根據實際情況抓緊復工復產。復工復產會為疫情防控提供堅實的物質保障,可以減少一些產業的損失,保障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保持社會穩定,也能夠提振全社會的信心。一年之計在于春,第一季度的開門紅至關重要,決戰脫貧攻堅任務必須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必須實現,開啟現代化建設新征程的腳步更要扎實邁進。三是仍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我們改革開放取得成就的根本。鄧小平同志曾堅定地強調:“現在要橫下心來,除了爆發大規模戰爭外,就要始終如一地、貫徹始終地搞這件事,一切圍繞著這件事,不受任何干擾。”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我們既要推動我國經濟發展沿著正確方向前進,又要增強憂患意識,未雨綢繆,精準研判、妥善應對經濟領域可能出現的重大風險。”當前,在復工復產的同時,還要做好經濟社會發展的預判。要預見到疫情過后,將會帶來一系列產業變革和調整,要做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市場調研,搶得先機,重振經濟發展。
最后是要完善治理體系。早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就指出:“相比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相比人民群眾期待,相比當今世界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相比實現國家長治久安,我們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方面還有許多不足,有許多亟待改進的地方。”這次疫情的出現,恰恰暴露出了我國社會治理中的一系列問題。疫情防控是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如何在這次大考中交上合格的答卷,這是我們各級政府和各級領導干部都要思考和回答的。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上提出,要總結經驗、吸取教訓,針對這次疫情暴露出來的短板和不足,抓緊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該堅持的堅持,改完善的完善,該建立的建立,該落實的落實,完善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健全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并提出15大項改革完善措施,這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舉措。推而廣之,面對世界發展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風險常態,我們要審慎反思,認真查找,在我們的治理體系中,還有哪些需要加強,需要完善。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這該是此次疫情給我們的最大的忠告。
(作者系中共黑龍江省委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執行院長、教授,黑龍江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責任編輯/胡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