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騰輝 黎漢軍
摘? ? 要:修船廠為適應形勢發展需要,聯合船舶研究設計院,加強等級修理中關鍵技術攻關和規范化程度改進,提出并采取新理念、新思路、新舉措,構建序貫式、流程化的技術和工作管理體系,推動預防為主型修理的實現,取得了縮短修期、提升質量的顯著效果。
關鍵詞:船舶;等級修理;深度融合;管修船理
中圖分類號:U673.2?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hip repair, the shipyard combines ship research and design institutes to strengthe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key technology and standardization in ship grade repair, put forward and adopt new ideas and new measures, construct the sequential and flow-based technology and work management system,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prevention-oriented repair, and achieve remarkable results of shortening the repair period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Key words: Ship; Grade Repair; Deep integration; Ship repair management
1? ? 前言
船舶交付使用后,全面的等級修理可延長其使用壽命和保證在航率。船舶修理按工程范圍由小到大可依次分為:塢修、小修、中修。除此之外,還有臨時搶修、船員維修等。體制內的修船廠,在靠前性及應急響應快速性等方面具有天然優勢,且在改革開放后得到了國家較為充分的維修能力建設投入,因此以往的實施船舶等級修理主要依托體制內修船廠。
進入新世紀以來,新型船舶批量交付使用,船舶的裝備設計理念更先進,廣泛采用新型材料和復雜的集成系統,明顯增加了修理工程和狀態管控難度。在此大背景下,體制內的修船廠順勢而為,以開放、包容、協作的姿態,聯合船舶研究設計院所,分析研究船舶修理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提出新的思路和舉措。通過十余年的探索,形成并落實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船舶維修管理體系,取得顯著效果。
2? ? 船舶修理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船舶修理主要受限于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是體制內的修船廠未參與船舶的研究設計,對船舶裝備技術狀態不夠熟悉;二是船舶維修建設滯后于船舶裝備研究設計。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先進維修理念難以全面推行
多年來,修船廠對被動式的故障推動型修理較為適應,而對主動式的預防為主型修理則進程緩慢。分析其原因,除了受傳統習慣影響、以及擔心修期和經費無法受控而不愿承擔額外的預防性檢修工程之外;更重要的原因還在于技術方面,即修船廠對承修裝備的修理狀態及其定期預防性檢修范圍和實施方法等不夠熟悉。
(2)維修排故徹底性和工程進度受控性難以保證
在修前技術準備中,因缺乏技術上的統籌和管控,承修單位在靜、動態勘驗中對一般性和深層次故障模排的充分性和深入度重視不夠,維修排故技術方案在全面性和科學性方面存在不足,從而影響到維修排故的徹底性和船舶修理質量;同時,在修理施工中、修后試驗中、以及交船驗收中,還時常會出現一些新故障,導致修理周期不斷延長。
(3)人員施工、檢驗、驗收等規范性不強
包括裝備和管路、電纜附件等的拆卸、故障檢驗、標識及封存、修換及回裝、修后試驗、三級檢驗等工作中,其在規范性和實施效果等方面,均值得進一步加強和提升。
(4)船舶維修工作的正規化有待改進
包括各級承修部門之間的工作協同、維修工作的流程化和程序化管理、以及裝備技術狀態和修理過程的可追溯性控制等方面,都有待進一步改進。
3? ? 互補式預防性維修技術攻關
無論在船舶研究設計還是在船舶維修中,進行FMECA等保障性分析、預判裝備系統故障隱患及其實施方法均屬難點性工作,且因前期極少開展而屬薄弱性環節。
對研究設計人員而言,缺少相同或類似裝備服役中經驗信息和數據;對維修人員而言,又不盡了解裝備原理、組成和設計狀態。因此在現實條件下最為有利的解決方式,是通過修船廠聯合研究設計院所,將兩線人員有機捏合在一起,實現優勢互補:
(1)首先,由研究設計院所支撐修船廠,按照整船、專業系統、分系統、設備、部件等的自上而下的層級關系,進行功能分解,建立船舶裝備結構樹;
(2)其次,由設備承制單位和承修單位,分別按照研究設計院所統一制訂的故障模式及影響分析(FMEA)指南,對有關設備分析潛在的故障模式、原因、故障過程及影響,為預防性維修提供信息;
(3)進而,應用以可靠性為中心的維修分析(RCMA)通過邏輯決斷,按照以最少的維修資源消耗保持裝備固有可靠性和安全性的原則,確定裝備預防性維修需求,并確定適用、有效的預防性維修工作類型,包括保養、操作人員監控、使用檢查、功能檢測、定時拆修、定時報廢、綜合工作等;
(4)再次,由研究設計院所和修船廠在各自進行審核把關、協商修改的基礎上,將兩線的分析與設計結果對照,互為補充和修正;
(5)最后,由研究設計院所對全船系統設備的預防性維修項目及維修方法進行匯總統稿,同時對每項工程擬定修后定性或定量的技術要求和標準,以便有效檢驗維修質量,最終形成全船預防性維修方案。
4? ? 聯合式裝備排故技術攻關
為提高修前勘驗中故障模排工作的全面性和深入性:
(1)在技術上要采取系列舉措:既對船方事先填報的故障予以勘驗確認,設備承修單位和船方又要加強設備試運行,同時有針對性地采用油液光譜分析、振動監測、電機繞組品質監測、電磁場檢測、超聲波探傷等無損檢測,全面排查深層次故障,形成裝備故障全集;
(2)在組織上由研究設計院所事先匯總由船方編報的設備故障、及分析文集,制訂修前無損監測方案及技術要求,指導、跟蹤勘定過程;
(3)由修船廠按相關文件要求,組織承修單位和專業檢測機構,全面落實故障勘定和無損檢測等工作,并組織設備承修單位進行設備系統故障原因初步分析和排故方法初步擬定;
(4)有關工作完成后,再由研究設計院所匯編形成全船裝備系統的故障項目、故障原因和排故方法;同時對每項工程擬定修后定性或定量的技術要求,以便有效檢驗修理質量,從而形成全船排故修理方案。
5? ? ?兩相結合式標準化施工技術攻關
主要內容包括制造工藝與維護修理工藝的有機結合,以及原則性工藝與具體性施工工藝的有機結合:
(1)以往僅針對部分重點裝備修理制訂具體施工工藝,現需大幅度擴大其涵蓋設備系統的范圍;
(2)先由研究設計院所牽頭制訂修理原則工藝,修船廠在此框架下再行制訂具體施工工藝;
(3)在原則工藝制訂中注重分析研究,將制造工藝與維修工藝有機結合在一起,使提出的工藝要求更加精細、更加符合裝備實際與維修特點。
具體的實施步驟如下:
(1)首先將預見性修理和排故修理分解為11道工序:包括故障檢驗;設備、電纜、管系和附件拆卸;設備、電纜、管系和附件修換;油漆;油封和去除油封;保存、包裝、運輸;設備、電纜、管系和附件復裝及修后試驗等;
(2)其次是原則工藝形成:分析船舶建造工藝和設備制造工藝中相應條款,針對現有修理標準中相關要求,分析工藝保證措施,結合修船廠和承修單位的工藝能力和經驗,研究影響每道工序實施質量的要素,相應提出11道工序的詳細行為約束,形成船機電裝備、特裝裝備、航空裝備等的修理原則工藝;
(3)再次,由系統設備承修單位針對絕大部分設備系統的預防性檢修與排故修理工作,細化原則工藝中相關要求,制訂形成設備系統特有的具體施工工藝,并依次規范各自的施工行為。
6? ? 互促式修理質量工作把關
(1)對研究設計院所系列技術文件的評審把關
對研究設計院所為主編制的裝備預防性維修方案、排故技術方案、修理原則工藝、試驗大綱及試驗冊等技術文件,應組織評審并嚴格執行;
(2)嚴格修船廠組織實施的三級檢驗
三級檢驗包括:自檢、專檢、船方代表的第三方檢驗。具體措施包括:
① 由研究設計院所擬訂《船舶修理檢驗項目明細表》,作為三級檢驗項目的依據:自檢原則上需針對所有維修項目;專檢主要針對次重要、次關鍵及以上項目;第三方檢驗僅針對重要、關鍵項目;
② 通過預防性維修方案和排故修理方案中定性或定量的修后技術要求,為三級檢驗提供技術依據,使檢驗聚焦于單項工程完成質量而不僅是工程是否完成的層面;
③ 由研究設計院所編制試驗大綱及各系統試驗冊,明確系泊和航行試驗項目,以及試驗方法、程序、定量指標要求;
④ 研究設計院所從技術角度參與檢驗和試驗驗收,協助測試結果判定;進行試航、交船等重大節點狀態評估,為整船修理質量把關,并輔助能否試航、交船決策。
7? ? 融合式等級修理組織管理
在經歷多艘船舶的船塢、小、中修、逐項解決存在問題的基礎上,修船廠會同研究設計院所進行歸納總結,形成一套等級修理組織實施流程,并按流程開展了后續數艘船舶等級修理,均取得良好效果。其主要特點:一是研究設計院所與修船廠融合、研制線與修理線融合、技術管理流程與組織實施流程融合;二是將修理中技術工作放在與施工試驗等動手性工作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三是體現了序貫式、流程化的管理方法和理念。
8? ? 結束語
由于修船廠與研究設計院所在船舶等級修理中的深度融合,以及新模式下系列新舉措的采用,取得了顯著效果:
(1)使船舶修期明顯縮短。如某船塢修周期、由以往同級別船舶的6個月縮短至4個月;
(2)預防為主型修理理念得以深入推進,發現并排除了大量潛在裝備故障隱患。如某船塢修中對連接、固定槳葉和軸的螺栓進行預防性探傷,發現部分螺栓內部裂痕后進行了分析、計算和改進,避免了任務中槳葉可能掉落的重大質量事故發生;
(3)裝備排故徹底性有大幅提升,修理周期的受控主要是得益于此;
(4)修理工作的正規性和施工行為的規范性有大幅改觀。修后檢驗合格率接近或達到100%;
(5)給船舶研究設計院所創造了良好的接觸一線、深度參與修理機會,為其收集裝備使用維修信息數據、掌握設計缺陷與不足提供了條件;對其完善服務于使用、服務于維修的設計理念、持續改進船舶研究設計水平、促進行業發展等,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朱曉軍,張濤,彭飛,李鋼.基于遺傳算法的編隊條件下艦船修理周期結構優化[J].中國艦船研究,2011,6(5):103-107.
[2]? 呂文奇,李福生,左毅,張愛國.對軍民融合式裝備保障力量建設探索[J].裝備指揮技術學院學報,2010,21(4):22-25.
[3]? 原宗.基于任務流程的艦船RMS建模與仿真[J].中國艦船研究,2016,11(2):5-11,26.
[4]? 張平,何杰,王永德,孫光甦,王濤,陳志敏.艦船維修設計概念與流程分析[J].中國艦船研究,2012,7(4):6-10.
[5]? 王曉宇,蔡琦.基于故障類型的艦船裝備系統最優化檢測與預防性維修周期的確定[J].船海工程,2006,35(5):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