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夢琪
摘要:面對國內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一批娛樂性質的網絡直播平臺越來越受到大眾的青睞。在網絡直播平臺上直播的主播們受到很多人的關注。網絡主播這個職業是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逐漸興起的一個新職業。網絡主播們需要在平臺上直播的內容大多以一些個人才藝為主,工作內容不會受到太多的限制,只要不違反相關法律法規,不違反網絡直播平臺的規定。網絡主播的工資來源是觀眾們在網絡直播平臺上贈送的虛擬禮物折合成現金再與直播平臺分成后獲得,所以他們為了拿到更多的工資,就需要用各種辦法來吸引觀眾的關注度。依據歐文·戈夫曼的《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根據印象管理,角色表演的理論概念來分析網絡主播的行為特征。
關鍵詞: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擬劇論”;印象管理;角色表演;前臺;后臺
一、研究背景
近幾年來我國互聯網的發展越來越迅猛,互聯網技術更新換代到最近幾年時間,應運而生了一個特殊的群體——網絡主播。他們在鏡頭前表演來吸引觀眾為他們花錢送禮物,他們為了可以吸引到更多的觀眾,會刻意迎合大多數觀眾期望看到的表演。“擬劇論”是戈夫曼在20 世紀60 年代提出的社會學術理論,在他寫的《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中,戈夫曼從“角色”出發,以“表演”為主要內容,“印象管理”為核心,他把這些戲劇學中所用到的名詞,引用在社會學的研究之中。
戈夫曼用“表演”這個詞來指代個體一直面對一組關注他表演的觀眾們,然后展示給觀眾們的一些行為,這些行為對當時觀看表演的觀眾們產生了一些影響。那么就可以用“前臺”來支撐個人在表演時候所需要、必要的、標準的方式。在日常生活當中常見的前臺有官階的標記、衣著服飾、性別、外貌特征等。而后臺。是相較于前臺來說的,表演者者前臺維持個人形象,希望給觀眾們留下一個很好的印象,所以表演者在前臺中展示給觀眾的形象是經過他精心修飾之后的,在前臺表演者可能會時刻保持精神的高度集中,而后臺就是表演者可以放松的場所,用于放松表演者的精神或者是情緒。
二、分析框架
(一)對于網絡直播平臺的分析
戈夫曼在本書中所寫到的“舞臺設置”,就是各大網絡直播平臺提供的。舞臺設置一般都是不會改變的,表演者在上面進行表演。如果他離開舞臺區域,他的表演也就結束了。所以可以說,舞臺設置是表演的一部分,也可以看作是表演者前臺的一部分。前臺是表演者在表演的時候,有意識或無意識使用的、標準的用以表達自己,達到自己表演目的裝備,是不可或缺的。
(二)對網絡主播的分析
有關數據表示,截止到2017年,國內網絡直播平臺的數量超過了500家,而網絡主播數量已經超過了100萬。可以想象到這個數據的龐大,而且還在繼續發展當中。網絡主播直播的重要目的就是更多的吸引觀眾來觀看,主播們在平臺提供的“舞臺”上進行自己的表演,他們就需要把自己的“前臺”設置得很吸引人,他們為了自己的“前臺”所精心設計的東西都是為了能夠給觀眾更加完美的形象。
三、案例分析
2019年1月21日,嗶哩嗶哩彈幕網發布了對在其平臺上的游戲區域某主播賬號封禁處理聲明。他的粉絲數目達到了200萬,平常主要直播打游戲,偶爾會有一些生活日常或者是戶外直播,此次封號的原因是嗶哩嗶哩彈幕網持續收到了來自用戶的舉報信息。從粉絲當中了解到的形象是主播在直播時候給觀眾呈現出來的表演前臺以及印象管理,他期望帶給粉絲的是一個積極陽光,開朗向上的完美形象,所以就必須修飾和裝扮自己的“前臺”,進行印象管理,其中包括了在鏡頭前的言談舉止,衣著服飾。在這個鏡頭所呈現的就是他的“前臺”,是經過精心設計之后的形象,所以他需要在“后臺”進行放松,或者是宣泄,“前臺”與“后臺”并不是完全分割開來的,它們之間保持著相互制約、彼此影響的微妙聯系。主播在觀眾面前呈現的形象與他在“后臺”形象相差甚遠,甚至可能出現了不法行為。
四、結論與反思
從一些參考資料我們可以了解到,在互聯網迅猛發展的這個時代,網絡主播數量的快速增加是必然的。觀眾們可以在直播平臺上觀看主播唱歌跳舞,也可以吃飯聊天、玩游戲。網絡主播們也在想盡一切方法吸引觀眾們的觀眾度,吸引觀眾為他們贈送虛擬禮物。網絡主播想要吸引關注度的方法就是裝飾自己的“前臺”,進行印象管理,有效的隱蔽會對自己直播有影響的“后臺”。這對于社會來說,并不算是一件壞事,有很多人平時工作辛苦很累,偶爾看看網絡直播放松心情也是無可厚非,其實就和在現實當中追星是差不多的。但是一旦出現網絡主播一些沒有在網絡平臺上公布的信息甚至是一些違反社會道德的不法行為會對社會造成的不良影響。網絡主播印象管理是必要的,也是可以理解的,想要吸引觀眾們,就要為他們創造出一個比較完美的形象,但是不建議主播過分美化自己的形象,同時建議在處理“前臺”與“后臺”的關系上要更加慎重,為自己的言論負責,有時候“后臺”也會暴露在觀眾們的視線下。網絡主播的個人素質良莠不齊,在觀看直播的觀眾難免會受到網絡主播印象管理的影響,如果對觀眾們沒有正面積極的影響,主播應當對自己的言行負責,并且相關網絡直播平臺也應當負起監督的責任。
參考文獻:
【1】胡鵬輝;余富強.網絡主播與情感勞動:一項探索性研究[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9,v.26;No.163,39-62+127.
【2】張英瑛.新媒介時代出版機構的網絡直播營銷模式探析[J].出版廣角,2019,No.334,70-72.
【3】張揚;郭躍軍.淺議網絡直播“亂象”及其應對策略[J].法制博覽,2019,267+269.
【4】王晴鋒.戈夫曼自我觀的兩重性闡釋[J].創新,2019,v.13;No.79,40-47.
【5】劉柳.淺析戈夫曼擬劇論中的“表演”[J].新聞傳播,2019,No.347,27-28.
【6】王晴鋒.重返戈夫曼的擬劇論與自我分析——一種社會批判的路徑[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v.44;No.205,39-44.
【7】田雅楠.戈夫曼“擬劇論”的再思考——從《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談起[J].中國報業,2017,No.417,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