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程秀男
回溯歷史長河,一次又一次的疫情不僅改變了人類文明的發展走向,更切實改變著我們的生活習慣,讓人們逐漸從無知蒙昧走向進步文明。當前,戰勝疫情、恢復正常生活秩序是首要任務,而從長遠看,我們也需要認真檢視那些不利于公共衛生安全、影響健康生活的習慣。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從中吸取教訓,走向更加輝煌的未來。
佩戴口罩是當前疫情防控最重要的手段,早在20世紀初期,就有一位來自南洋的華僑伍連德發明并推廣了中國第一款口罩。也正是他臨危受命,力挽狂瀾,才遏制了人類歷史上第三次鼠疫蔓延,拯救了中華大地上無數生靈。1910年冬天,伍連德通過解剖分析出當時哈爾濱流行的瘟疫是肺鼠疫,主要通過人際間的呼吸飛沫傳播。為了防止飛沫傳染,伍連德專門設計了一種雙層紗布口罩,用于隔離病患,后來被稱作“伍氏口罩”。這種口罩制作簡單,每個只需國幣二分半,民眾紛紛帶上了口罩,死亡率也大大降低。而后十年,西班牙流感再次肆虐全球,直接在世界范圍內催生了佩戴口罩的衛生習慣。而對我們來說,2003年肆虐一時的“非典”讓平時里少有佩戴口罩習慣的人們第一次意識到小小口罩的“關鍵作用”。在時下的防疫工作中,仍有個別人缺少佩戴口罩的意識,他們總覺得病毒離我們還遠,戴口罩麻煩不舒服等等,這種麻痹大意的思想是極其不利于疫情防控的。養成主動佩戴口罩既是防疫工作的需要,更是戰勝病魔的宣示。
此次新型肺炎疫情集中爆發正值新春佳節,舉家團圓的年夜飯自是必不可少。在我們的認知里,長輩和小輩互相夾菜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但從現代醫學的視角來看,用一雙筷子在公共器皿里戳來戳去,大家彼此夾來夾去是極其不衛生的。可以說,傳統中餐公宴場景中,多人圍聚在一起用一雙筷子夾菜的進食方式是不符合公共衛生要求的。而最早提出在餐桌上用“雙筷”進餐的還是前文提到的“防疫英雄”伍連德。然而100多年過去了,由于“國情”與“民情”及習慣思維的阻力,“雙筷”在我們的餐桌上仍然舉步維艱。目前,飛沫和唾液是傳播新型肺炎的主要渠道,推廣用餐“雙筷”制不僅能夠斬斷病毒傳播途徑,有利于民眾健康福祉,更加能夠扭轉我國傳統飲食習慣中陳腐落后的一面。
人類每一次災難都是促進文明進步的契機。每臨疫情,人類總能改變那些可能危及自身性命的陋習。中世紀以來污水橫流、明渠排污、蠅蟲遍布的倫敦正是從1665年的大瘟疫中汲取教訓,開始探索讓市民養成勤洗澡、常消毒、重預防的公共衛生理念,也正是2003年“非典”的肆虐,讓我們近距離發現疫情到來之際,很多我們習以為常的陋習正是隱藏危機的禍源。與不符合現代衛生要求的習慣“斷舍離”正是我們社會進步的“小確幸”。只要我們能夠把佩戴口罩、使用“雙筷”等好習慣堅持下去,傳播開來,我們就能盡快戰勝疫情,推動社會文明取得更大的進步。
責任編輯/劉淑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