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廷宏
腸炎主要包括小腸炎、結腸炎以及胃腸炎,該疾病屬于一種普遍疾病,根據病程對疾病進行分類,可將其劃分為急性腸炎以及慢性腸炎兩種。常見慢性腸炎主要有:血吸蟲病、慢性阿米巴痢疾、慢性細菌性痢疾以及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等,病程通常在兩個月以上。
腸炎患者的臨床表現通常有起病較急、惡心、且會頻繁嘔吐腹瀉、腹痛、稀水便,糞便中可能存在未消化食物以及少量粘液甚至血液等。部分患者可能會存在發熱、頭痛癥狀,全身不適,并且存在不同程度上的中度癥狀,可能會存在脫水以及酸中毒等癥狀,甚至會出現休克癥狀。患者的體征表現不明顯,上腹部以及臍周部位有一定的壓痛感,并無反跳痛以及肌緊張感。
腸炎可劃分為細菌性腸炎以及病毒性腸炎。
細菌性腸炎主要是由于受到大腸桿菌以及沙門菌的影響而導致的腸炎;病毒性腸炎主要是指由于受到白色念珠菌以及曲霉菌的影響從而導致的腸炎。溶組織內阿米巴原蟲、使用不干凈腐敗變質的食物或是暴飲暴食都有可能導致腸炎發生。
急性腸炎屬于一種常見消化系統,但如果放任病情不管則有可能引發休克、腸穿孔等并發癥。
當急性腸炎疾病發展到嚴重程度時,患者極易不斷出現腹瀉、嘔吐癥狀,嘔吐物中也會出現膽汁以及血性物,導致患者身體脫水甚至出現休克現象。休克的主要癥狀為血壓降低、四肢發冷、體溫下降以及血流減慢等,情況嚴重時會對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影響。
記性腸炎發展到一定程度可能并發腸穿孔,腸穿孔主要是指腸壁出現穿孔現象,糞便等物流入患者腹腔內部,引發感染,患者會出現嘔吐、脈搏微弱以及劇烈腹痛感等癥狀。腸穿孔的發生較為迅速并且十分劇烈,患者常會感受到難以忍受的腹痛感。
急性腸炎患者大部分都存在嘔吐、腹痛、惡心以及腹瀉等癥狀。腹瀉程度有輕有重,腹瀉情況嚴重的患者,可能會出現脫水、發熱以及酸中毒等癥狀,甚至有可能會引發上消化道出血等癥狀。因此,在日常飲食中也應當提高重視。
飲食方面,如果患者嘔吐以及腹瀉癥狀不不嚴重,可以適當吃些白粥或是爛面條,加鹽,或是少食多餐,適量喝些溫熱糖鹽水。如果是腹部不適,且感到惡心,嘔吐癥狀嚴重,甚至會嘔吐膽汁或是血性物,患者甚至出現陣發性腹絞痛,患者這個時候應當避免進食,立即前往醫院接受相應的治療,如果強行進食可能會使患者的胃腸道負擔加重,使嘔吐以及胃出血癥狀加劇。
當患者的急性腸炎癥狀平穩之后,一周內的飲食調理也具有重要影響。在此期間,患者應避免使用油膩生冷食物,例如:冷飲,辛辣刺激食物也應避免。
首先應去除外在因素影響,即停止一切對患者的胃造成刺激影響的飲食以及藥物的服用,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要求患者短期禁食,或要求患者進流質食物。急性腐蝕性腸胃炎不僅需要禁食,同時還應禁止催吐、禁止洗胃,給予患者牛奶、蛋清以及食用植物油等;其次去除內在因素影響,即采取積極措施治療誘發病,例如:急性感染性腸胃炎應當做好全身疾病治療工作,對感染癥狀進行控制,使患者保證臥床休息。
急性單純性腸胃炎存在嚴重細菌感染的患者,尤其是同時存在腹瀉的患者,可以使用抗菌治療。抗菌治療的常用藥物主要有:黃連素、氟哌酸、慶大霉素等,黃連素以口服形式服用0.3g,每天服用3次,氟哌酸以口服形式服用,每次0.1-0.2g,每天3次,慶大霉素采用肌肉注射的方式給藥,每次8萬U,每天2次。記性感染性腸胃炎患者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感染情況,合理選用抗菌素,從而達到控制感染的目的。急性化膿性腸胃炎應當采用大量抗菌素治療,急性腐蝕性腸胃炎同樣可以選用抗菌素加以治療。
針對存在嚴重嘔吐、腹瀉癥狀以及脫水的患者,應當鼓勵患者多喝水或是采用靜脈補液的方式,糾正患者水電解質紊亂現象。
由于受到急性腸胃炎的影響,導致患者消化道出血,該癥狀屬于為重病癥,應當給予患者冷鹽水進行洗胃,或是采用150ml的冷鹽水聯合1-8mg的去甲腎上腺素進行洗胃,這一方式主要是針對血壓水平未能搞定,休克糾正的患者。保護患者胃粘膜可采用H2受體阻斷劑,例如200mg甲氰咪胍,每日4次。通過利用胃鏡直視,采用激光、冷凝、電凝以及噴灑藥物等方式,幫助患者迅速止血。針對出血量較大的患者,要適當為患者輸血。
針對腹痛難忍患者應給予其解痙劑,例如:14mg普魯本辛,8mg顛茄,每天3次。針對存在惡心嘔吐癥狀的患者,可以服用嗎丁啉,每次10mg,每天3次,或是服用胃復安,每次5-10mg,每天3次。
急性腸炎疾病病程較短,通常在2-5天,針對在進食幾小時內突然出現腹痛、腹瀉癥狀的病情較輕的患者,注意為患者補充水分,適當禁食,一般幾天后可恢復健康;針對疾病病情較為嚴重的患者,對癥給予患者相應的藥物,適當禁食,大約3天左右能夠恢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