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新梅
近些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與生活壓力的不斷增加,我國心力衰竭的發病率呈現出逐年攀升的趨勢,并嚴重影響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安全。為此,心衰病人要充分重視自身飲食管理,合理搭配飲食,以此來促進自身身體的康復,減少飲食對疾病造成的不良影響。那么,心衰病人應該如何選擇與搭配飲食呢?本文就進行了詳細的解答。
1.臨床表現:心衰病人早期經常是一側心臟發生衰竭,隨著病程的持續發展,可以進一步發展為左心衰、右心衰以及后期的全心衰竭。據臨床研究資料表明,左心衰竭病人的臨床癥狀表現為呼吸障礙、疲乏無力,晚上睡覺時需要將枕頭墊高,否則就會出現憋氣、憋醒等情況。右心衰竭典型的臨床癥狀為便秘、食欲不振、右上腹有飽脹、惡心嘔吐、下肢浮腫等。而全心衰竭的臨床表現匯總了左、右心衰的共同癥狀。
2.疾病成因:長久以來,人們都錯誤的認為心臟不會發生饑餓與營養不良等情況。但隨著我國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醫學研究顯示,與其他器官一樣,心臟也需要充足的營養供給,若無法保證其營養的的供給,心臟就會出現萎縮、纖維化以及軟弱無力等一系列癥狀。同時,心力衰竭又經常繼發于其他疾病,經常因為其他方面的問題而被人們所忽視,這就會導致心臟因不同程度的營養缺乏而間接引發心力衰竭。
1.嚴格控制與心衰病人每日的鈉鹽的攝入:針對心衰病人,選擇低鹽、低鈉,甚至是無鹽飲食可以有效預防與緩解其水腫癥狀。低鹽飲食具體是指將人體每日的食鹽攝入量控制在2g以下,且一整天的主副食含鹽量要控制在1400mg之內。無鹽飲食主要是指食物烹調期間不添加醬油與食鹽,將一天中主副食的含鹽量控制在600mg之內。低鈉飲食就是指在烹調過程中除了食鹽與醬油之外,不添加任何輔料,其每日的主副食含鈉量控制在500mg以內。另外,當心衰病人服用大量的利尿劑時,可以適量增加病人每日的食鹽攝入量。
2.要堅持少量多餐的原則:且每頓飯不可以吃的太飽。少食多餐就是要將每日的餐數合理安排在5~6次,以此來有效防止病人胃腸過度充盈,增加不必要的心臟負擔,從而誘發心絞痛與心律失常等嚴重后果。
3.適當的吃一些脂肪含量較高的食物:脂肪熱能高的食物在病人胃內停留的時間較長,這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延長病人胃部的飽脹感。同時,多余的脂肪能夠有效抑制病人胃酸的分泌,影響其消化系統。針對較為肥胖的心衰病人,要嚴格控制其脂肪的攝入量,以防腹部脂肪過剩,橫隔上升,對其心臟造成壓迫,產生胸部不適與悶脹感。
4.補充適量的蛋白質:在一般情況下,蛋白質每日的總攝入量要控制在50~75g;針對心衰癥狀較為嚴重的病人,要根據其體重將每日的蛋白質攝入量控制在0.8克/千克。這主要是因為含蛋白質較高的食物,其具有一種較高的特殊動力作用,不僅可以大大提高病人機體的代謝速度,同時也能夠有效抑制蛋白質的攝取。
5.要補充大量的礦物質與維生素:這就要求心衰病人在日常飲食中要多吃新鮮的瓜果蔬菜,例如,草莓、山楂、香蕉、橘子與梨等,以此來為病人提供充足的維生素,增強其心肌保護功能,大大提升其自身的抵抗力。同時也要注意即使補充適量的鉀和鎂,這主要是因為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在利用排鉀性利尿劑與洋地黃等藥物的過程中,其胃腸會發生不同程度的淤血,這就會導致病人的食欲下降。另外,當心衰病人體內的鉀鹽攝入量明顯減少時,要吃一些含鉀量較高的食物,例如,谷類、冬菜、干蘑菇、紫菜、荸薺以及紅棗等。
1.在臨床實踐中:由于大部分心衰病人的胃腸道均會伴隨不同程度的出血,這就會大大降低其消化機能,產生強烈的腹脹感。一旦選擇過多的進食,其胃部就會飽滿,這就會引發膈肌痙攣,嚴重影響到其心肺功能。為此,心衰病人在日常飲食中要堅持少食多餐的原則,盡量選擇清清淡、易消化的半流質食物或者是軟食。針對伴隨大量腹水、血漿蛋白水平較低的心衰病人,要指導其選擇高蛋白飲食,并及時為身體補充大量的維生素,特別是維生素B1。另外,由于低鉀也同樣會引起腹脹,因此,針對低鉀病人,要在其飲食中適當的添加一些含鉀量較高的食物,例如,新鮮的瓜果、蔬菜、桔子汁與肉湯等。
2.要嚴格控制心衰且水腫病人的食鹽攝入量:由于鹽與鈉的滯留會增加病人水腫的程度,是引發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為此,嚴格要求心衰病人遵循“低鹽”“無鹽”以及“低鈉”的飲食原則是十分有必要的。低鹽飲食中規定,病人每天食鹽的攝入量應該控制在3~4克。其中,輕度心衰,鈉鹽攝入量控制在5 g/ d以下;中度心衰,鈉鹽攝入量控制在2.5~3g/d;重度心衰,鈉鹽攝入量控制在lg/d。對于水腫程度較輕且利尿效果較好的心衰的患者病人,無需控制器食鹽攝入量。
總的來說,心衰病人除了要積極的進行治療之外,同時也要進一步強化自身的飲食控制與管理,嚴格遵循科學的飲食原則,在日常生活中養成少食多餐的習慣,并盡可能選擇易消化,低鹽分的食物,以此來減少心臟負擔,有效改善水腫,并要戒煙戒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