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霞
所謂的新生兒黃疸,其實就是新生兒這段時期因為膽紅素代謝出現異常,而導致患者的血清膽紅素的水平出現升高,使患者的皮膚以及黏膜等出現黃染等主要特征。近些年來我國嬰兒出現黃疸的數量在不斷地增加,患者家長需要加強對其的重視。
新生兒在出生大約2到14天,只是因為新生兒的膽紅素代謝的特征而導致的癥狀,患兒除了有黃疸之外,沒有其他的癥狀,肝功能也表現正常,血清沒有和膽紅素進行結合出現增加的狀態。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有個體差異的狀態,所以會因為地區、種族或者喂養的方式的不同而出現不同的狀態。
(1)出現的時間
新生兒如果為足月出生的,一般在出生之后2天左右會出現黃疸癥狀;而新生兒如果是早產兒的話,則會在其出生3天左右出現黃疸的癥狀。
(2)這時患兒出現的黃疸癥狀一般都會比較輕,不會有較為嚴重的反應。
(3)持續時間
新生兒如果是足月才出生的話,一般會持續2個星期左右,而在這之間第四到第五天為高峰期;而如果新生兒是早產的話,則有可能會延長到2個星期到4個星期,其中第六天為高峰時期。
(4)癥狀
患兒一般情況下是不會出現任何的癥狀的,例如患兒的血清膽紅素比136.8μmol/L還高,有可能會出現輕度的嗜睡情況,或者沒有癥狀。
如果患兒有以下的情況時,便需要考慮患者是否為病理性的黃疸。首先,如果出現的時間比較早,即在出生之后的24個小時之內,便已經出現了黃疸問題。第二,如果患兒為足月的情況,血清膽紅素比220.6μmol/L要高,而如果患兒為早產兒,比256.5μmol/L要高的情況下,則有可能是病理性黃疸。第三,患兒出現黃疸的持續時間比較長,時間已將超過了4周左右,并且出現了進行性加重的情況,那么患兒出現的便可能是病理性黃疸。
(1)溶血性黃疸
患兒出現溶血性黃疸的最常見的一項原因,便是ABO溶血,這主要是因為胎兒的血型和母親的血型不相合,這其中母親為O型,胎兒為A型或者B型最為常見,并且導致患兒出現的黃疸會比較重。而新生兒溶血性黃疸最主要的特征便是在出生之后24小時之內便出現黃疸癥狀,并且會不斷地出現加重的問題。
(2)感染性黃疸
患者出現感染性黃疸,主要是因為患者受到病毒感染,或者細菌感染的原因,而使患兒的肝細胞受到損傷,而出現黃疸癥狀。而在病毒感染之中,最常見的便是宮內感染,其中以乙型肝炎病毒最為常見。而細菌感染則多見的為敗血癥黃疸。
(3)阻塞性黃疸
患兒出現阻塞性黃疸主要是因為先天性膽道畸形所導致的,最為常見的便是先天性膽道閉鎖。其中患兒出現黃疸之后的特征便是患兒在出生之1~2周或者3~4周之后,再一次出現黃疸問題,病情會逐漸的加深,并且大便的顏色也會逐漸變淺,甚至有時會呈現為白陶土色。
(4)母乳性黃疸
患者出現母乳性黃疸是一種十分特殊的病理性黃疸。少數的母乳在喂養新生兒的時候,黃疸的程度會比正常的生理性黃疸程度更高,并且原因尚且不明。而這一類的黃疸最主要的特點便是,在生理性黃疸高峰期之后,其黃疸的情況會不斷的加重,甚至有時膽紅素會達到10~30mg/dl。而如果在繼續進行哺乳之后,有可能會導致患兒的膽紅素再次出現上升的情況。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患兒患有的是病理性黃疸,那么無論由于什么病因所導致的疾病,如果是嚴重的情況下,會導致患兒出現“核黃疸”疾病,一旦發生預后較差,不僅可能會使患兒神經系統損傷,甚至會使患者出現死亡。所以新生兒出現病理性黃疸之后,要及時采取護理措施。而嬰兒在出生之后,便要做好預防,例如在孕早期避免受到病毒感染,在出生之后預防出現敗血癥,并且要接種乙肝疫苗。
1.患兒如果是生理性黃疸兒輕微的情況,淺黃色只是局限在患兒的面部以及頸部,有時可能會波及患兒的軀體,在2~3天之后鞏膜應該會逐漸加重,一直到第5~6天的時候,患兒的皮膚顏色會逐漸恢復。而患兒如果是重癥,黃疸時間有可能會長達一周及以上,特別一些早產兒甚至會維持到4周左右。
2.患兒為輕度患者,主要色澤會呈現為淺黃色,而重癥患兒則會顏色比較深,但是患兒的皮膚則是紅潤黃之中透紅。
3.新生兒黃疸絕大多數情況下在患兒的身體、鞏膜以及四肢的近端,一般不會超過肘膝的位置。
4.新生兒如果為早產兒,十分容易出現黃疸,有可能會延遲1~2d時間出現,并且黃疸發生的癥狀會較重,消退的時間會比較晚,有可能會延遲到2~4周。
將患兒在裸體的情況下,放置于光療箱之中,使用黑布將患兒的雙眼以及睪丸或者私處進行遮蓋,使用單光或者雙光進行照射,持續時間約為24到48小時。在患兒的膽紅素一直下降到7毫克/dl之下的時候,便可以停止進行治療。
經常進行治療新生兒黃疸癥狀的時候,經常會選擇使用苯巴比妥,只需要每日按照醫生要求的劑量進行喂食,并且多喂一些糖水,便可以使患兒的黃疸癥狀加快消退的時間,不需要再進行其他的治療。但是如果患者黃疸癥狀較為嚴重的時候,應該使用光照療法,并且進一步進行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