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朝霞
我國經濟在發展的過程中,人們生活質量有較大提升,但是由于受到一些外部因素的影響,比如環境、飲食等,易出現消化道出血疾病,其中消化道出血主要是指十二指腸懸韌帶以上的食管、十二指腸以及上段空腸等出血,十二指腸懸韌帶以下腸道出血也叫做下消化道出血,這在較大程度上會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較大影響。為此,在進行治療的過程中,需要根據患者自身疾病情況采取針對性治療措施,并在此基礎上運用有效的護理方法,以此提升患者未來生活質量。
消化道出血疾病因機械性損傷、腫瘤以及炎癥等因素引起,并且在此基礎上也會由于氣管病變以及全身性疾病所致,主要表現在中、下消化道出血,患者出現肛管疾病,引發中、下消化道出血疾病,患者患有直腸疾病,比如潰瘍性直腸炎、感染以及缺血等情況,也會出現中、下消化道出血疾病。此外,中、下消化道出血疾病也易受結腸疾病感染的影響,引發出血癥狀,小腸疾病患者也易引發中、下消化道出血疾病。
消化道出血患者由于病情發展階段不同,其癥狀也有較大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一般癥狀。患者若出現慢性出血,一般情況下沒有自覺癥狀,若出血量相對較大,會存在心慌、頭暈以及口干等癥狀,嚴重者會出現四肢冰涼、暈厥甚至休克等;(2)生命體征。患者血壓、改變以及脈搏變化是失血程度的重要指標,若患者出現急性消化道出血,會使機體血量不斷減少,導致心率加快,這就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補充血量,甚至一些患者會出現脈搏微弱,極易引發休克癥狀,其中休克早期癥狀為血壓升高,出血量增加,隨后血壓有明顯降低,最終進入休克狀態;(3)其他癥狀。消化道出血疾病由于原發疾病之間的差異性,也會出現腸梗阻、腹痛以及便血等癥狀。
在對消化道出血患者進行檢查的過程中,一般主要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常規實驗室檢查,在進行常規實驗室檢查的過程中,其檢查項目有肝腎功能、尿常規以及凝血功能檢查等;(2)內鏡檢查主要通過原發疾病的不同,選擇十二指腸鏡、膠囊內鏡以及胃鏡等對疾病出血部位進行有效的檢查;(3)血管造影。血管造影主要是采用數字剪影技術將造影劑注入到血管內,觀察造影劑外移部位,以此達到檢查的目的;(4)放射性核素顯像。在采用放射性核素顯像在對活動性出血部位進行檢查的過程中,其檢查方法為對腹部進行掃描探測標記物,以此對出血部位進行有效的判定。
消化道出血治療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對癥治療。對于出血量較小的患者主要通過原發疾病進行治療,若出血量相對較大,需要確保患者臥床休息以及禁食,并且在此基礎上觀察病情變化,確保靜脈通路,這對減輕患者癥狀尤為重要。(2)補充血容量。若患者出血量相對較大,需要靜脈輸血,能夠有效避免血壓降低,在此過程中應當避免輸血量過多,導致的急性肺水腫。(3)內鏡治療。內鏡治療主要通過小腸鏡以及結腸鏡進行止血,但對于出血量較大患者不宜采用這種方法。該方法有電凝止血法、氬離子凝固止血法以及冷凍止血法等。(4)微創治療。首先進行血管造影,確定出血部位,再通過導管實施止血,以此達到止血目的。有一些患者通過微創治療后,會二次出血,但該方法有效改善了患者全身癥狀,為擇期手術治療奠定了良好的條件。(5)手術治療。若患者出血部位不明確不宜采用手術治療,若出現以下情況可通過手術治療方法:首先活動性出血量較大,并且血流動力學不穩定;其次,未發現出血部位,但依然出血患者;最后,反復嚴重出血患者。
由于消化道出血癥狀會對患者心里產生較大影響,易出現緊張焦慮情緒,這就需要護理人員主動與患者積極交流,在此過程中了解患者心理狀態,并采用心理學知識穩定患者情緒,這在較大程度上能夠使患者情緒保持穩定,提升治療信心。此外,護理人員還應叮囑患者家屬,多采用鼓勵語言陪伴患者。
由于消化道出血患者不易隨便飲食,護理人員應當根據患者自身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飲食方案,術后第1天采用流質食物,睡前加餐一次;2-3天采用流質食物,睡前加餐一次,主要食物有雞蛋羹、蔬菜汁以及米湯等;手術后6天,使用無渣半流質食物,主要有面條、軟水果以及爛土豆等,在此過程中,還應讓患者明白控制進食速度的重要性。
對于持續出血患者需要及時補充血量,這在較大程度上能夠避免代謝性酸中毒以及細胞缺氧等情況,護理人員在此過程中還應采用血壓測量儀對患者血壓進行有效測量,并在此過程中記錄患者脈搏。此外,若患者出現休克癥狀,需要及時將患者頭部與下肢抬高,確保患者呼吸通暢,有效避免回血不暢等情況。
若患者在治療的過程中出現嘔血情況,護理人員應采取有效措施及時清除患者口中嘔吐物,采用吸引器將口中殘留血液徹底清理,并在此基礎上清理患者口腔。此外,還應對患者進行安撫,這在較大程度上能夠消除患者內心緊張情緒。
患者各項指標穩定后,護理人員應當采用溫和的話語對患者講解消化道出血疾病基礎知識,知識內容包括治療注意事項、診斷方式以及護理方法等內容,讓患者認識到治療與護理對提高患者未來生活質量的重要性。此外,還需要通過音頻的方式對患者宣傳該疾病理論成果,能夠有效提升患者對疾病的認知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