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長義
摘要:礦產資源一直是支持社會進步和科技發展的重要物資,現代社會對于礦石的挖掘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規律。礦石一般都埋藏在山體中,要想獲取就勢必會破壞山體周圍的生態環境,犧牲環境換取經濟發展的路終將要走到盡頭,人們開始意識到生態對人類發展的重要性。本文從“五位一體”視域下的礦山生態修復的角度出發,重在探討礦山修復在當下社會發展中的必要性。
關鍵詞:“五位一體”;礦山;生態修復
社會進步讓人們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我國在多次重大會議上都提到了有關生態建設的話題,礦產開發這項工程對于生態環境的破壞巨大,生態環境破壞之后會導致各種自然災害,間接也會導致生物的滅絕,生物的多樣性和食物鏈一旦出現問題,難免會影響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所以本文從“五位一體”的視角下詳細分析了礦山生態修復的重要性,并且對礦山修復的方法做了多方面的總結。
一、礦山地質環境的現狀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對于礦石這類物資的需求也越來越大,而開采礦石的工程會嚴重破壞周圍的生態環境,生態環境一旦造成破壞就會影響到動植物的生存,并且還會引發各種自然災害。首先是礦石所在的區域一般會生活著各種各樣的動植物,生物的多樣性會使當地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態鏈,而開采礦石的行為會破壞一些動植物的生存環境,這部分動植物在失去生長的環境后數量在一段時間內會大幅度的減少。以當地完整的食物鏈來講,勢必會影響到其它動物的能量攝取,飲食不足造成最大的影響就是會導致生物滅亡,其次開采礦石也會對地質造成大面積的破壞,地表巖層被大面積的破壞經常會造成有滾石下落,從而造成人員傷亡。另外,開采礦石也會造成當地的水源污染,水源遭到破壞會影響到生物們的棲息,當然最嚴重的的是引發多種自然災害,像是泥石流、沙塵暴兩種災害最為典型。而國家一般把礦業生產造成的破壞分成五大類,分別是:土地損壞、水源破壞、大氣污染、地質災害、景觀與生態破壞幾類,后期對于生態的修復也是以上述五大類為主[1]。
二、礦山生態恢復的意義
(一)經濟建設角度
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無論是輕工業和重工業都是一窮二白的落后面貌,國家為了經濟快速發展,不得以之下選擇犧牲環境換取經濟的做法,這類做法即使身為列強的英國也是如此。大量開墾土地、開采礦石以及砍伐森林使得經濟在短期內快速增長,并且當時我國有世界上最廉價的勞動力,這種誘惑使得世界各國紛紛在中國投資建廠,大量的工廠為中國人民提供了多個就業崗位,經濟在短期內有了大幅度提高,在這種運作模式下中國的產業鏈變得越來越完善。如今我國是唯一一個擁有工業完整體系的國家,現在我國無論是經濟還是科技都已經發展的相當完善,可是環境污染卻威脅著國民的健康,據不完全統計,每年國家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來解決環境污染帶來的經濟損失。為此,生態環境修復迫在眉睫,只有把環境治理好才能減少不必要的經濟支出[2]。
(二)政治建設角度
最近幾年,我國領導人在多次會議上強調了生態環境對于經濟的影響,并發布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樣的創新理念,在未來中國還要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只有把生態環境問題解決,中國才能走可持續的發展道路,著眼于當前的世界經濟,西方發達國家對于環境的治理頗為慎重,第一次工業革命發源地的英國倫敦在當時污染嚴重,對外號稱是霧都。如今在政府的治理之下,倫敦的街道和空氣又煥發出了新的生機,借鑒于其它國家的發展,中國面臨的發展難題便是要解決生態環境治理這一大關卡[3]。
(三)文化建設角度
中國作為擁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國,一直認為文化也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體現,當下世界文明所倡導的無非是愛護環境、節約資源的創新理念,作為一個禮儀之邦的大國自然不甘于落后,如果在國人眼中不存在這樣的思想觀念,就會使中國的環境污染的更加嚴重,歸根結底還是教育上存在的紕漏,對于學生的教育也要從這些綠色理念著手,只有國民綜合素質提升了,環境問題就不會成為困擾人們的難題。
(四)社會建設角度
為了加快社會建設的步伐,首先政府要解決的是污染帶來的嚴重問題,隨手亂扔垃圾,會使城市景觀遭到破壞,水源受到污染會影響到居民們的正常飲用,另外,垃圾自身攜帶的異味也會影響到居民們的日常生活,把城市制造成文明、綠色的地方,一直是政府致力于解決的問題,只有把污染問題解決,生態得到恢復,人們才能專心于各種社會建設項目。
(五)生態文明建設角度
生態文明是一種對生態環境合理利用的觀念,當人們為了發展不計后果的開采礦石時,就已經違背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所謂的建設生態文明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人類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進行社會生產活動,這些活動產生的經濟效益便是大自然的饋贈。前期的經濟發展并沒有形成這樣獨特的綠色理念,人類在破壞自然資源換取經濟利益時,為了實行生態文明建設觀念就必須后期治理這些紊亂的生態系統。
三、礦山生態修復的方法
(一)利用自然恢復
自然恢復就是指因人為活動受到破壞的環境,在自身生態系統的基礎上進行恢復,大致的原理就像是土地會孕育樹木,樹木又是各種生物棲息的家,生態系統有著自身的愈合力,經過漫長的歲月,遭到破壞的樹木會重新煥發生機,草木是一切生物活動的基礎,生物多樣性一旦增多,環境就會自然調和到平穩的狀態。
(二)利用生物恢復
像是水源遭到污染時,通常會引入一些生物來凈化當地的水質,像是小龍蝦、利于這類生物對于水源都有一定的凈化能力,除此之外還可以種植水生生物吸收水中的有害雜質。
(三)利用土地恢復
土壤是孕育綠色生命的源頭,受到礦產挖掘破壞的土地失去了植物生長的天然條件,后期可以通過施肥、添加化學藥物甚至是換土來恢復當地的生態環境,不過土壤恢復的關鍵點還是在于土壤的結構。
結語:犧牲環境換取經濟增長始終是不正確的,只有保護生態環境,修復受損的生態環境才能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有時發展不能執著于眼前的利益,而要用長遠的眼光來看。
參考文獻:
[1]劉少君,劉博.礦山生態修復研究綜述[J].世界有色金屬,2019(10):170-171.
[2]楊輝.礦山生態修復與景觀再造理論初探[J].國土資源,2019(1):46-47.
[3]陳亮.基于安陽市礦山生態修復技術研究[J].低碳世界,2019,9(7):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