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麗娟
介入治療具有多種優點,在很多疾病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介入治療是什么呢?介入治療應該如何護理呢?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相關知識吧!
介入治療是科技水平不斷提高的產物,指的是在CT、磁共振以及超聲等影像設備的引導下,利用穿刺針等介入器材對人體病變部位進行治療的技術。介入治療的技術比較多,主要可分為血管性介入技術和非血管性介入技術這兩種類型。在治療心絞痛、心肌梗死患者時需要進行溶栓、支架介入,這就屬于血管性介入治療技術;在治療肝癌、肺癌等患者時需要進行穿刺活檢、放射性粒子植入,這就屬于非血管性介入治療技術。在CT、磁共振等影像設備的引導下,介入器材能夠直接準確地到達患者的患病部位,且可以通過人體自然孔道或是一個微小的創口中進入,不會對患者造成大的創傷,因此介入治療具有精準、安全性高、效率高、適應癥廣泛等優勢,應用范圍較為廣泛。介入治療能夠治療很多疾病,其中對血管性疾病和實體腫瘤的治療效果比較好。(1)血管疾病的治療:可以利用介入治療進行動靜脈血栓的溶栓治療、治療血管狹窄、治療血管畸形、控制出血、預防肺栓塞的下腔靜脈濾器。(2)腫瘤性疾病:可以利用介入治療進行腫瘤的供血動脈栓塞與藥物灌注,也可以利用介入治療進行經皮穿刺活檢、射頻消融等。進行介入治療時需要用到多種大型設備,其中常用設備有X線機、數字減影血管造影、加壓注射器,常用的藥物有造影劑等。
此外,在治療前和治療后,都需要對患者進行精心護理,從而提高護理質量。
1.1心理護理:患者及其家屬不了解疾病以及介入治療的相關知識,會產生恐懼不安的心理,因此醫護人員需要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首先,需要為患者講解疾病和介入治療的相關知識,增加患者的了解。其次,需要多給患者講解一些治療成功的案例,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此外,需要多給患者講其他事情,分散患者的注意力,讓患者積極配合治療。
1.2全面檢查:在進行介入治療之前,需要對患者進行全面檢查,只有各項檢查指標符合要求才能夠開展治療。
1.3環境護理:醫護人員及患者家屬需要為患者提供一個適宜的環境。第一,要將室內溫度保持在25度左右,冬季可以適當調高溫度。第二,要將室內濕度保持在50%左右,避免空氣過于干燥。第三,要經常開窗通風,保證室內空氣的流通。第四,可以在室內放置一些花草,優化室內環境。第五,要保證病房安靜,不要在病房內大聲喧嘩,也要適當減少探望次數,避免打擾患者休息。
1.4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醫護人員以及護理人員需要經常監測患者的身體狀況以及生命體征,如果出現意外情況需要立即進行處理。同時,需要注意保暖,積極預防感冒,不要讓患者著涼,避免呼吸道感染引起咳嗽。
1.5飲食護理:在進行治療之前,需要多為患者補充營養,多讓患者食用一些維生素含量多的食物,同時也要保證飲食的清淡易消化,不要讓患者食用辛辣刺激食物、生冷食物。部分治療需要禁食禁飲,所以醫護人員需要提前告訴患者何時禁食,何時禁飲。
1.6其他護理:在進行介入治療之后,患者可能需要臥床休息一段時間,下床大小便可能不是很方便,所以在治療之前護理人員需要教患者如何在床上進行大小便。
2.1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在介入治療結束之后,護理人員需要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需要觀察患者的心率、心律、血壓等情況,也需要定期測量患者的體溫,如果患者出現特殊情況的話需要及時告知醫生,讓醫生進行處理。
2.2預防尿潴留:在進行介入治療時需要利用一定的造影劑,所以在治療結束之后需要指導患者多喝水,使造影劑盡快排出來。同時,還要告訴患者如果有尿意的話需要立即排尿,從而預防尿潴留。
2.3體位護理:大部分患者在進行介入治療之后都需要在病床上靜臥二十四小時,護理人員需要對患者進行體位護理,盡量不要讓患者做一些幅度較大的動作,可以每隔兩三個小時幫助患者翻身。
2.4傷口護理:護理人員需要多觀察患者的穿刺部位,看敷料是否有出現滲血、滲液等情況,如果有這些情況需要立即進行處理。
2.5感覺護理:在治療剛結束的兩三個小時之內,患者可能會出現一定的感覺障礙,護理人員需要注意觀察,如果患者出現異常情況的話需要立即告知醫生。
2.6飲食護理:在治療結束時,盡量先不要讓患者食用東西,等到患者的身體狀況穩定之后可以給患者提供一些清淡的食物,等到患者的病情慢慢恢復之后,需要加強營養補充,多為患者提供一些高熱量、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同時,還要讓患者多吃新鮮的水果蔬菜,以補充維生素。但是不要讓患者食用刺激性食物,也不要讓患者吸煙飲酒。
2.7不良反應的護理:患者可能會出現腹痛、惡心、發熱等情況,護理人員需要注意觀察并明確患者出現這些不良反應的原因,并進行相應治療。
總而言之,介入治療在臨床醫學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應該對介入治療進行深入研究,進一步提高介入治療的水平。同時,也需要掌握介入治療的護理常識,對進行介入治療的患者進行護理,促進患者病情的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