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艷
子宮肌瘤是臨床常見一類生殖系統良性腫瘤,近年來相關疾病發病率呈現一個逐年升高的趨勢,主要發病群體為30歲至50歲階段婦女,一般以多發性子宮肌瘤為主,臨床經常會伴有腹部觸診包塊和引導出血等為主的癥狀[1]。一般來說對于此類疾病治療,還是以手術治療為多,雖然也有采取口服激素等治療,但都只是一種姑息性治療,并非徹底清除病灶。以往開腹手術對于患者來說有著較大不良影響,而采取微創手術治療,則可以較好彌補這一不足之處[2]。本次研究就此類患者中采取微創手術治療效果及并發癥情況進行簡單分析探討。
所有受試者均在本院所收治子宮肌瘤患者中選取,共計90例,并隨機分為觀察組(n=45)和對照組(n=45)。觀察組中,患者年齡最小為32歲。最大為56歲,平均為(45.9±4.2)歲,病程最短1年,最長7年,平均(2.5±0.7)年。對照組中,患者年齡最小為33歲。最大為57歲,平均為(45.8±4.7)歲,病程最短1年,最長8年,平均(2.7±0.9)年。所有患者均經過超聲檢查明確診斷,符合相關診斷要求,不存在手術禁忌癥,也沒有嚴重精神疾患等一系列問題,具體病理分型包括了黏膜下肌瘤、子宮頸肌瘤和肌壁間肌瘤、漿膜下肌瘤。進行相關資料對比能夠較為突出發現,兩組受試者之間并沒有較為明顯不同之處(P>0.05),可以進行不同治療方法應用效果情況的對比。
對照組采取常規手術治療,術前進行相關檢查,明確位置及性質特點,并做好基礎術前護理,于腹部位置做一個長度大概在4-6cm切口,然后結合實際情況剜除或切除子宮肌瘤。觀察組所有術前操作與對照組相同,與之不同的是,觀察組采取宮腹腔鏡下微創手術,于腹壁上方位置進行切口,長度控制在0.3-1cm,然后利用宮腹腔鏡在腹腔位置打孔約3-4個,然后進行規范化切除腫瘤,無需縫合傷口[3]。
對所有受試者進行手術治療之后的具體情況進行觀察,其中具體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和平均住院時間。在并發癥觀察方面,則主要觀察術后是否出現腸梗阻、切口感染等發生,從而對最終臨床治療效果進行評價。
所有數據利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數據處理,臨床術中出血量和手術時間等情況利用均數±標準差(x±s)進行表示,并發癥發生情況則用%表示。采用t和X2檢驗,當P<0.05時,表示差異較為顯著,具備統計學意義。
在最終數據結果收集與對比分析的過程中能較為突出發現一個現象,觀察組患者臨床術中出血量相對較少,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也相對較短一些(P<0.05),證明患者術后恢復情況相對較好。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情況指標對比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情況指標對比
并發癥發生情況方面,觀察組患者出現并發癥的情況相對較少一些(P<0.05),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在婦科腫瘤疾病中,子宮肌瘤是相對常見一類疾病,屬于一種良性腫瘤,一般都會采取手術切除,避免進一步影響患者身心健康,但進行手術治療過程中,不同治療方法效果和并發癥方面也存在著不同,特別是在微創手術不斷發展的情況下,微創手術治療優勢十分明顯[4]。臨床治療過程中,宮腹腔鏡下微創手術可以較好提高治療效果,且也不會帶來較大并發癥等不良影響,與傳統方法相比,此類方法效果更好。
如上所述,此類方法在該疾病臨床治療過程中應用效果相對較好,對于患者影響也相對較為積極,比傳統手術方法效果更佳。
[1]孫曉琦.經腹子宮肌瘤剔除術與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子宮肌瘤的臨床效果對比[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8,v.31(9):93-94.
[2]王楠,章根琴,WangNan,等.腹腔鏡輔助陰式全子宮切除術治療巨大子宮肌瘤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基層醫藥,2017,24(11):1638-1641.
[3]毛雪梅,廖燕,周麗紅-.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與傳統開腹手術治療子宮肌瘤患者的臨床效果及生活質量的影響分析[J].浙江創傷外科,2017,22(5):916-917.
[4]王黎霞.子宮肌瘤腹腔鏡微創手術治療的圍手術期護理干預方法與效果分析[J].中外醫療,2018,v.37(11):148-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