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對大地藝術作品的案例分析,從而挖掘作品背后深層次的內涵,從國外著名藝術家的經典個案到戶外大地藝術展,到國內的鄉村和高校中大地藝術的植入,再到媒體鏡頭下的大地藝術節目,進一步探討其內在價值和社會意義。
關鍵詞:生態化;大地藝術;內在價值
大地藝術家們以大自然為創作元素,采用自然界中常見的土壤、石頭、植被、冰雪或者自然現象等作為材料,讓藝術與大自然進行有機的結合,通過藝術化的設計來加強或削弱其本身的地形、地貌、季節的變化等特性,由此來引導普通民眾更深入地感受自然,使藝術更為可視化,營造出富有藝術整體性的藝術形式。大地藝術家主張返回自然,其作品往往不局限于簡單的美化和裝飾作用,更多的是基于對日益脆弱的自然生態發出的藝術化警示。
一、大地藝術的經典個案
將大地藝術應用于自然環境中,可構造新的人文景觀,使藝術不再局限于美術館,而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克里斯托夫婦在1969年創作的作品《包裹海岸》,他們使用尼龍布包裹澳大利亞悉尼附近的海岸,使懸崖絕壁消失,成為陌生的人造世界,將藝術與生態景觀有效融合,是自然景觀的力量得到凸顯。羅伯特·史密森 將生態環境與工業社會欲望的不平衡狀態用大地藝術的形式展示出來,在美國的猶他州的大鹽湖上用砂石筑起了直徑為160英尺、長1500英尺的“螺旋狀防波堤”。沃爾特·德·瑪利亞(Walter De Maria)提出“土壤不僅應被看見,而且應被思考”,并在其代表作《閃電里的原野》里強調了自然界中閃電來臨之際的壯麗景觀,更是引出人們對大自然力量的敬畏和贊美。
二、戶外大地藝術節
藝術形式的多樣性使得其應用于多個領域,大地藝術以戶外為舞臺,藝術為橋梁,讓藝術作品成為坐標引領人們走進戶外,產生交流和認識。日本的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祭的策展人北川富朗,希望用自己的力量重振逐漸衰弱的鄉村。藝術節以農耕田地作為創作地點,藝術作為媒介,從而聯系人與自然,探討地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拯救在現代化過程中老化的農業地區,用藝術使越后妻有成為一個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展示地,大地藝術祭不僅為當地創造了上百億日元的經濟效益,還在凝聚情感、留住傳統、吸引人才、激活文化、提振農業、帶動產業、活化鄉村等方面有效帶動并釋放出全面的社會價值,其知名度不斷提高。
隨著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祭在振興鄉村和文化旅游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我國即將迎來自己的大地藝術項目。中國浙江桐廬的村落吸引了大地藝術創立者北川富朗,并簽署了大地藝術節中國項目合作協議,共同打造中國富春江大地藝術節,一場中國版的大地藝術節將在2020年秋拉開帷幕。藝術節的到來必然給當地的鄉村建設開發升級提供新的模式和活力,推動自然環境的綜合利用。
三、鄉村和高校中大地藝術的植入
中國的自然景觀,田園生活確擁有一種室外桃花源般的美妙景象,一部分中國藝術家在美麗鄉村中進行大地藝術創作,把鄉間成片的種植地進行整體規劃,按其生長規律和生長周期,在特定的花期生成用色彩的天堂,構成一幅天然的大地藝術作品,藝術場景、當地農民和自然生態在作品中同時構建。
大地藝術家與生態修復主義者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大地藝術被廣泛應用于生態修復領域。生態修復包括對被破壞的山體、河流、濕地、植被的修復與恢復,而這些往往可成為大地藝術作品的落腳點。如在對垃圾處理場改造工程中,朱育帆[1]等利用大地藝術的形式把環境工程設施和園林景觀設施統籌規劃整體布局。
這樣的景象也出現在大學的校園里,中國美院的象山校區將大地藝術融入了高校,建筑師王澍在這里設計建造了一座江南民居似的校園,并在生活區和校園里恢復了自然的生態。在學生的寢室生活區的閑置地種植大片的五谷蔬菜地,學生們每天早上出門可以看見勞作的農民,晚上歸寢也可看到正在生長的油菜地。漫步校園,你不僅可以看見三五成群的山羊;春日里還可以看到柳樹綠地生長,在夏日向日葵向陽開放;農民收割油菜地的景象也十分應景。常常在路邊、河邊或者不經意的角落里可以發現師生的作品展示,一幅鄉村愿景躍然紙上。校園的大地顏色四季不同,除了自然形成的景觀,其前期對校園土地的管理和規劃是分不開的。在這里求學像是每天在田野中奔跑,內心是愉悅和愜意的,學生每日的餐盤中也會吃到自家校園產的素菜。藝術與自然的結合的這份感受應被更多的人體會。
四、媒體鏡頭下的大地藝術節目
2019年初,國內首個大型戶外藝術體驗節目《大地藝術家》在安徽衛視開播,節目聚焦普通的藝術家人群,十二位年青藝術家進入南陽的美麗鄉村,體驗當地風土人情和鄉村生活,結合原有生態景觀,創作了一些大地藝術作品。在美麗如畫的自然風景和濃郁厚重的人文環境中,藝術家與當地村民、工匠合作完成“大地藝術”作品,實現自然生態環境與藝術品的融合、藝術家與鄉村的村民在思維上的碰撞、新的藝術觀念與傳統藝術觀念結合,媒體前的觀眾們在節目中見證一件件藝術品的誕生過程同時,又可看到拍攝地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從到作品安放點的考察設計初步想法再到設計過程最后使作品成型,在這里觀眾可了解藝術家日常創作的生方式,也可看到藝術家與原住民在作品落地過程中兩種不同思維觀念碰撞和融合。媒體的傳播讓更多的人了解大地藝術和鄉村,關注藝術與鄉村的結合之美,體會其內在的力量。藝術從高冷的美術館搬到接地氣的鄉村,讓每一個人都可以零距離接觸到藝術,讓“獨樂樂”的藝術形式轉變成 “眾樂樂”。
五、總結
大地藝術作品內在訴求側重對自然環境生態的重視、對歷史文化內涵的關注和對創作者個人人生的關照,在其發展過程中試圖打破藝術與生活的界限,與以往的藝術相比,大地藝術完全超越了一般的表現形式,使藝術品不再只是存活在美術館里,自然本身就已成為藝術或藝術的組成部分,使藝術與自然共生。
參考文獻:
[1]朱育帆, 郭湧, 王迪.走向生態與藝術的工程設計——溫州楊府山垃圾處理場封場處置與生態恢復工程方案[J]. 中國園林, 2007, 23(12):41-45.
作者簡介:
秦小小(1987-),女,湖南益陽人,湖南城市學院藝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公共藝術,美術基礎教育。
基金項目: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 “鄉村振興背景下益陽鄉村公共藝術發展對策研究”(19C0365)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