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云娟
秋季腹瀉是小兒腹瀉中常見的類型,且以6個月~2周歲嬰幼兒為主,疾病多是由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腹瀉為主的疾病,患兒多表現為大便次數增多以及形狀改變,多數伴有發熱、腹痛、嘔吐等癥狀,必須要及時給予治療,否則易造成脫水、感染、電解質紊亂以及營養不良等[1]。目前臨床上尚未有特效療法,主要是以糾正脫水、抗感染以及糾正電解質紊亂為主。為提高臨床療效,在常規治療基礎上,還應輔助給予科學有效的護理干預,加速患兒癥狀的好轉,提高其生活質量。本次以我院收治的110例小兒秋季腹瀉患兒為對象,探討分析了優質護理臨床應用效果。報告內容如下。
以隨機的方式從我院收治的小兒秋季腹瀉患兒中選擇110例為對象,并按照采取的護理方式不同,將患兒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55例。對照組內男30例,女25例,年齡5個月~3.6歲,平均年齡(1.68±0.64)歲,病程1~6.5d,平均病程(2.43±1.04)d。觀察組內男32例,女23例,年齡6個月~3.8歲,平均年齡(1.64±0.59)歲,病程1~6.4d,平均病程(2.36±1.12)d。納入標準:①家屬同意并簽署同意書;②符合小兒秋季腹瀉臨床診斷標準;③輕、中度腹瀉;④病程≤3d;⑤無先天性疾病及其他重要臟器、系統疾病。比較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兩組患兒均給常規治療,包括退熱、補液、抗病毒、糾正脫水以及水電解質紊亂等措施[2]。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干預,觀察患兒病情變化,指導家屬遵醫囑給患兒服藥,并結合患兒恢復情況給予飲食指導。
觀察組采取優質護理干預,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制定護理計劃。對住院的患兒需要觀察其病情變化,指導家屬幫助完成各項檢查,并注意家屬情緒的變化,適時給予引導,幫助其消除不良情緒,對醫護工作保持較高配合度。根據患兒病情制定針對性護理方案,并確定責任護士。②心理護理。護理人員需要主動與家屬建立有效的溝通渠道,向其講解小兒腹瀉相關知識,并告知治療方法和注意事項,講解護理要點,通過了解疾病知識來緩解緊張情緒,并提高對醫護人員的信任感,提高護理質量[3]。③消毒護理。輪狀病毒具有較強的傳染性,護理人員對住院患兒做消毒隔離護理,整個護理過程要做到無菌操作,按規范清洗雙手,預防交叉感染。要注意保持患兒皮膚干燥,及時來更換尿布,以免出現紅臀。另外,要注意對病房做通風消毒,保持室內空氣清潔,且要根據室外氣候條件來調節室內溫濕度,為患兒提供一個良好的康復環境。④飲食護理。觀察患兒病情變化,為其制定合理的飲食計劃,注意要減少營養供給。需要母乳喂養的患兒,需要適當的縮短喂奶時間,多補充飲水量,且叮囑母親要禁止食用油膩性食物。人工喂養的患兒則要做到清淡易消化飲食為主,并注意補充富含維生素與蛋白質的食物,堅持少食多餐原則[4]。另外,需要補充微量元素,用以提高患兒免疫力。
觀察比較兩組患兒臨床效果,分為顯效、有效、無效。顯效即患兒發熱、嘔吐、腹痛等臨床癥狀全部消失,大便恢復正常;有效即患兒臨床癥狀和大便次數有明顯改善;無效即臨床癥狀和大便次數及性狀無任何改變。
以本院自制的調查表統計分析兩組護理滿意度,分為滿意、基本滿意與不滿意,護理滿意度=(滿意+基本滿意)/例數×100%。
文章數據用SPSS19.0軟件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X?檢驗。若P<0.05,則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護理有效率為96.36%,顯著高于對照組72.7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所示。

表1 比較兩組護理總有效率[n(%)]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100.00%(55/55),顯著高于對照組81.82%(45/55),其中滿意26例,基本滿意19例,不滿意10例,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小兒秋季腹瀉多發病于6個月~2周歲的應用于,因其免疫功能尚未健全,消化道內正常菌群還未形成,更容易受到病毒侵襲產生感染,發病后多表現出水樣腹瀉、發燒、嘔吐等癥狀,治療不及時還會發生電解質紊亂、脫水、腦炎以及心肌炎等并發癥。除了要給予常規治療以外,輔助給予優質護理,可以更大程度上推動患兒的恢復,就本次研究結果來看,觀察組護理總有效率為96.36%,顯著高于對照組72.73%,并且可獲得更高護理滿意度,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優質護理干預對秋季小兒腹瀉應用臨床效果良好,值得進一步推廣應用。
[1] 殷桂花.優質護理在小兒秋季腹瀉中的應用[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9,4(43):176.
[2] 趙越英.優質護理在小兒腹瀉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9,17(12):231.
[3] 俞紅.優質護理服務在小兒秋季腹瀉中的應用分析[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8,5(84):99+102.
[4] 袁慶,揭雪芳,方琴.優質護理在小兒秋季腹瀉中的應用效果[J].基層醫學論壇,2018,22(27):3811-3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