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 齊玉芝
如今,基于人們飲食作息規律的改變,越來越多的人患有糖尿病,同時患病的人體也呈現出年輕化趨勢。但是就臨床治療情況而言,還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以及藥物,一般而言,患者要進行終身治療[1]。此外,在這一過程中,積極改善病人生活習慣、飲食結構,可有效控制人體血糖水平,進而增強治療效果。本文將以2018年10月-2019年06月的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探究予以個性化綜合飲食護理干預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此次研究對象均為糖尿病患者,共計50例,納入標本的起始時間是2018年10月,截止時間是2019年06月,以隨機數字表法為分組原則對其進行分組,分別是參照組25例和研究組25例。參照組中男15例,女10例;平均年齡為(59.92±4.18)歲;平均病程(4.6±0.6)年。研究組中男14例,女11例;平均年齡為(60.02±3.58)歲;平均病程(4.8±0.3)年。兩組上述一般資料的對比結果展現出了十分良好的均衡性(P>0.05),比較價值高。
在護理參照組病人時,予以常規飲食護理操作,①在日常飲食中,盡量食用低糖、低脂、清淡、易消化食物[2];②多食用低鈉高纖維食物;③遠離煙酒;④少食用淀粉含量高食物。而在護理研究組病人時,則實施個性化綜合飲食護理干預,①在患者入院后,立即了解病人飲食情況,并進行評估分析,同時設立健康檔案。②結合病人實際情況,宣傳健康知識,并制定個體化飲食方案。③借助發放健康手冊、口頭宣教等模式增加病人對糖尿病的了解,進而改善患者依從性。④向病人介紹科學的稱重方法,鼓勵其遵循飲食計劃[3]。⑤結合健康檔案信息,有計劃的隨訪觀察病人情況,并根據近期飲食狀況,進行適當調整,保證飲食方案的科學性。
檢查患者身體情況,并比較經過護理后的人體糖化血紅蛋白、血糖指標。
以SPSS22.0軟件為基準對其中數據做出分析整理,通過(x±s)的形式呈現護理糖化血紅蛋白、血糖指標,并行t檢驗,P值計算結果比0.05小時說明研究結果有統計學意義。
相比較參照組情況,研究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數值更低(P<0.05),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

表 1兩組患者糖化血紅蛋白、血糖水平比較[n(x±s)]
經過調查可以發現,糖尿病屬于慢性疾病,其需要長時間的治療。在治療過程中,控制飲食、調整作息可起到一定的作用。在本次研究中,對于參照組病人予以常規飲食護理,而對于研究組病人予以個性化綜合飲食護理干預。對比前者,后者會結合病人個人特點,制定針對性飲食方案,充分發揮飲食調節的作用[4]。同時在該過程中,組織人員進行追蹤、觀察,切實指導病人日常飲食,極大的保證了研究科學性。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在糖化血紅蛋白、血糖的比較上,研究組情況明顯優于參照組(P<0.05)。說明在糖尿病患者住院治療期間,予以個性化綜合飲食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患者糖化血紅蛋白、血糖指標。
綜上所述,在糖尿病患者住院治療期間,開展個性化綜合飲食護理干預,可有效降低患者糖化血紅蛋白、血糖數值,具有推廣價值。
[1]孫廣榮,鄒萍,楊巧貞.個性化綜合飲食護理干預對2型糖尿病患者的臨床效果[J].實用糖尿病雜志,2017,15(3):117-118.
[2]彭曉梅.綜合護理干預對糖尿病患者治療依從性及治療效果的影響觀察[J].基層醫學論壇,2019(9):1195-1197.
[3]古麗尼沙·哈斯木,李輝,靳喜琴.實施個性化健康教育及護理干預對糖尿病患者的應用效果分析[J].新疆醫科大學學報,2019(7):959-961.
[4]郭光英.飲食及生活護理干預對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效果的影響[J].糖尿病新世界,2018(5):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