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維芬 顏巍 南聰
胸痛中心主要是為急診胸痛患者提供快速救治通道,從而縮短以胸痛為主要表現的急性冠脈綜合癥、主動脈夾層破裂以及急性肺動脈栓塞等危重癥患者的救治時間,降低急性胸痛患者的死亡率,改善患者的預后情況[1]。目前我國已有多所醫院建立了胸痛中心,在急性胸痛患者的臨床救治中發揮了重要的措施[2]。但是由于我院胸痛中心建設時間減短,總體救治效果不夠理想,為了進一步提高胸痛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本次研究中采用了規范化護理隊伍建設的方法,報道如下。
醫院胸痛中心于2018年開始規范化護理隊伍建設。
胸痛中心規范化護理隊伍建設方法:①院前急救:急救人員在到達現場之后首先觀察患者的面部表情,然后詢問疼痛開始時間,快速建立靜脈通道并輸入急救藥品,檢測患者的生命體征,10分鐘內完成12/18導聯心電圖,將心電圖傳輸到胸痛中心工作群,聽取專家意見及時給予“一包藥”。并熟練掌握急救車上相關急救設備的使用情況,例如除顫儀、心電監護儀、遠程通訊系統等。②院內急救:每個月組織護理人員進行相關知識培訓,提高急救人員的服務意識,加強專科操作的培訓與考核,尤其是心肺復蘇方法、起搏器除顫儀等設備的操作、氣道插管以及PICC等。在急救期間需要加強患者的安撫工作,促使患者能夠保持平穩的心態,減少應激反應的刺激。③急診護理:胸痛中心需要有顯眼標志,從而讓急診患者通過分診進入綠色通道,更快的搶救患者的生命,降低死亡率。
醫院胸痛中心成立之前的急救流程為:急診就診之后分診,確診之后通知值班人員會診,在確認患者的病因之后在進行處理。在胸痛中心成立之后的急救流程為:胸痛患者直接到胸痛中心會診→將檢查報告上傳至急診平臺→隨時準備進行急救措施。急診護士同步進行心電監護、機械吸氧以及靜脈通道建立。心內科值班醫生需要及時接受急救數據,并做好急診準備。
統計2019全年胸痛中心急救成功率,并與2018年進行對比。
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
2018年胸痛中心共接診胸痛患者812例,其中心肌梗死43例,平均靜脈溶栓時間D-toN(患者進入醫院大門到開始靜脈溶栓時間)45分鐘,搶救成功率94.2%;
2019年胸痛中心共接診胸痛患者1300余人次,其中心肌梗死患者84例,平均靜脈溶栓時間D-toN(患者進入醫院大門到開始靜脈溶栓時間)28分鐘,搶救成功率96.6%
2019年胸痛中心急救成功率均高于2018年(P<0.05),見表1。

表1 醫院不同年份胸痛中心急救成功率 (%)
胸痛中心是整合了醫院多個學科,包括急診科、心血管內科、影像學科、心臟外科、胸外學科等多個學科,通過多科室的共同合作,能夠讓患者在最短時間內獲得有效的救治措施,為患者生命搶救獲得更多的時間[3]。胸痛中心的建立主要是為了提高胸痛患者的救治效率,從而降低胸痛患者的死亡率,改善患者的預后情況。這就要求醫院能夠快速鑒別胸痛患者,并作出患者病情判斷[4]。胸痛中心也要不斷的提高自身建設水平,積極開展專業培訓和教育計劃,利用信息化技術建立急救平臺,優化醫院急救流程,從而進一步縮短急救準備時間,提高急救效果[5]。胸痛中心自建立之后,急診PCI術不斷提高,患者的死亡率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凸顯了胸痛中心的作用,能夠讓患者在未達到醫院之前就讓急救醫生能夠了解相關措施,從而提高臨床救治效果。本次研究中2018年胸痛中心急救成功率均高于2017年(P<0.05),這說明通過相應的培訓措施,能夠不斷的提高胸痛中心的救治效率,優化救治流程,突破傳統救治措施的限制,進一步的提高患者的搶救成功率,減少死亡結局的發生,能夠更好的推動急救制度的發展,為患者提供有效、及時的救治服務,更加符合現代醫療改革的要求。
綜上所述,通過規范化胸痛中心護理隊伍建設,有助于進一步提高胸痛患者的急救成功率。
[1]劉艷萍,楊紅蕾,丁艷麗等.優化胸痛中心護理質量管理項目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救治質量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9,25(17):2204-2206.
[2]張東寧,林小娟.優化護理急救流程在基層胸痛中心AMI患者救治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8,24(5):112-114.
[3]王榮杰,王立春.在胸痛中心組織建立胸痛護理小組對于胸痛護理質量的優化效果觀察[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9,7(8):140-141.
[4]李菁,曹永,陳學玲等.優化急救護理流程在胸痛中心急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8,15(23):149-151.
[5]秦培培,李慶印.胸痛中心規范化建設下護理團隊在STEMI救治中的作用研究進展[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8,24(11):1352-1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