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小剛
藥物不良反應指的是合格藥物在正常處方和劑量應用狀態下,機體除病情外產生的不同系統毒副作用和變態反應等。頭孢菌素是臨床上治療的抗感染藥物,第三代頭孢菌素類藥物常見有頭孢哌酮、頭孢曲松和頭孢噻肟等,在臨床治療中均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隨著第三代頭孢菌素類藥物在臨床治療中出現的不良反應出現增多,建議藥物治療風險預防機制對于提高藥物治療安全性至關重要[1]。本文分析了第三代頭孢菌素類藥物臨床治療中出現的不良反應,并提出對應的風險預防機制,現總結如下。
選擇我院在2018年1月~2019年1月應用第三代頭孢菌素類藥物治療并出現不良反應的89例作為研究對象?;颊咧心行?7例,女性42例,年齡在6~73歲,年齡在(51.8±0.4)歲。患者同意參與本次研究,可真實填寫相關信息資料。
全面收集患者的臨床治療資料,包含患者的年齡、性別、病情、藥物名稱、給藥方式、劑量、不良反應和臨床表現等[2]。分析導致患者出現不良反應的原因,制定風險風險機制對策,確?;颊咚幬镏委煱踩?。
第三代頭孢菌素類藥物不良反應主要表現為過敏性反應、消化系統不良反應、神經系統不良反應、血液系統不良反應和其他不良反應,詳見表1.

表1? 第三代頭孢菌素類藥物不良反應類型統計(n,%)
通過對本次第三代頭孢菌素類藥物治療發生不良反應的類型統計可見,常見的不良反應類型有過敏性反應、消化系統不良反應、神經系統不良反應、血液系統不良反應和其他器官等,表明第三代頭孢菌素類藥物的治療不良反應較多,需臨床給藥治療重視。過敏性反應是第三代頭孢菌素類藥物最常見的不良反應,導致過敏的原因與患者體質有一定關系。若患者存在過敏病史,發生不良反應的風險明顯高于無過敏史的患者。消化系統不良反應是僅次于過敏性反應出現的第二重要不良反應,癥狀表現為腹痛、嘔吐和腹瀉等[3]。臨床研究發現,第三代頭孢菌素類藥物中的頭孢哌酮藥物在治療期間可引發患者出現上消化道出血不良反應,頭孢哌酮會抑制或破壞腸道內合成維生素K菌群,減少凝血酶原復合物水平。神經系統不良反應的發生與第三代頭孢菌素類藥物大劑量使用相關,如頭孢曲松可透過血腦屏障,引發患者出現脈絡叢病變。頭孢菌素類藥物造成的血液系統不良反應有血小板含量下降、血小板結合凝集功能障礙和白細胞功能障礙,與頭孢菌素類藥物在體內形成的免疫介導物或腸道內維生素K抑制作用有明顯關系。
從不良反應原因分析上看,第三代頭孢菌素類藥物治療期間出現的不良反應與患者的年齡、性別等無直接關系。提高藥物治療安全性、降低藥物不良反應的原因是正確、合理使用頭孢菌素類抗生素藥物。
3.2.1全面掌握用藥特征。
醫師在應用第三代頭孢菌素類藥物處方治療時需仔細閱讀藥物的使用說明書,全面了解藥物的配伍禁忌和使用禁忌等。詢問患者的既往病史和過敏史,結合患者病情特點規范給藥。在給藥前需對患者進行皮試檢測,發現患者有過敏反應時需立即停止用藥。密切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觀察患者在用藥治療期間出現的狀態反應,一旦發現不良反應需立即停藥,對癥處置。第三代頭孢菌素類藥物的代謝方式主要通過膽道,可干擾或破壞患者腸道菌群正常的生長和繁殖,導致患者出現維生素K和維生素B組缺乏,因此營養不良患者或凝血功能異?;颊咝璞苊馐褂肹4]。第三代頭孢菌素類藥物存在一些藥物配伍禁忌,如阿司匹林和華法林等抗凝血功能藥物,在臨床治療中需避免聯合應用治療。
3.2.2規范給藥劑量
在第三代頭孢菌素類藥物的處方用藥中,需嚴格遵照藥物的用量和用法需求,根據患者病情嚴重程度給予適合的給藥劑量。第三代頭孢菌素類藥物的給藥方式盡量選擇靜脈輸液給藥,并在輸液前進行皮試檢驗。若患者治療必須聯合用藥時,需注意保持藥物的間隔時間??刂埔淮涡越o藥治療的濃度或計量,避免一次性大量給藥,特別是老年人群和嬰幼兒治療,需嚴格保證用藥劑量的合理[5]。在治療期間與患者和家屬良好溝通,講解藥物治療期間的注意事項、飲食指導和生活方式等,提升患者的遵醫囑行為。在用藥期間嚴格執行風險警告制度,有效降低醫療風險。
綜上,第三代頭孢菌素類藥物在治療中出現的不良反應較多,如過敏性反應、消化系統不良反應等,需臨床治療給予重視。在頭孢菌素類藥物治療中需建立風險預防機制,合理處方用藥,確?;颊咧委煱踩?。
[1]張軍華.研究頭孢菌素類藥物致臨床不良反應調查分析[J].中國醫藥科學,2016,6(18):144-146+177.
[2]卿偉娟.頭孢菌素類藥物與其他藥物聯合應用致不良反應情況分析[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7,10(21):83-84.
[3]紀澤洪.頭孢菌素類藥物不良反應發生原因的臨床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7,11(18):129-130.
[4]徐智,董雙全.注射用頭孢菌素類抗菌藥物的不良反應研究進展[J].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19,19(01):122-123+125.
[5]鐘曉露.頭孢菌素類藥物臨床藥學服務對合理用藥的影響[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9,12(29):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