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墨烯是世界上目前已知的最薄、最強韌、導電性能最好的納米材料,它還特別柔軟。有人說石墨烯這種從碳化身而來的材料是“神仙造出來的”。這當然是句玩笑話,石墨烯不是神仙造出來的,而是發現者“玩”出來的。
璀璨的鉆石是碳,而且是純凈的碳。鉆石是制成珠寶后的名字,而加工前的原料叫金剛石。金剛石堅硬無比、不導電、無色透明、有極高的透光率,只要一點光照上去,就熠熠生輝。金剛石在地球上非常稀少,因而制成的鉆石也價格不菲。
碳還有另一種截然不同的呈現形式:不怎么硬、導電、黑色不透明,泛著金屬光澤,卻是地地道道的非金屬物質。這就是石墨。我們熟悉的鉛筆芯就是用石墨做成的。不怎么硬吧?它軟到輕輕在紙上一涂,就掉下一層來。顯然石墨并不稀有,多著呢,鉛筆不是很便宜嗎?
金剛石和石墨都是由一個個碳原子組成的,但它們的碳原子排列隊形完全不一樣。這個隊形不是平面上的,而是立體上的三維隊形。像金剛石和石墨這樣,由同一種原子組成,因為原子排列的空間結構不同而具有不同性質的,叫作同素異形體。碳有3種同素異形體,分別是金剛石、石墨和富勒烯。
石墨的結構酷似蜂房。6個碳原子組成一個正六邊形;一個又一個的正六邊形連在一起,組成一個石墨層;層又一層的石墨層摞在一起,形成石墨晶體。在每一個六邊形的內部,碳原子之間的結合力還是蠻強的,但層與層之間的結合力就比較弱了,所以石墨很軟。
對此,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一位物理學教授不滿足,他竟然想從一層一層摞在一起的石墨上“片”下一個單層來。天吶!我們只見過片烤鴨,他為什么想“片”石墨呢?因為單層石墨是一種全新的物質。一旦從石墨晶體上“片””下這么一片單層來,就會像變魔術一樣發生不可思議的變化。
這位想“片”石墨的教授叫安德烈.海姆。2010年,他因發現石墨烯而與搭檔分享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不是海姆獲得的第一個諾貝爾獎,因為此前他還得過一次搞笑諾貝爾獎。諾貝爾獎是全球最負盛名的國際大獎,那搞笑諾貝爾獎是什么呢?
搞笑諾貝爾獎是由美國《科學幽默》雜志推出的,每年9月,在諾貝爾獎公布前一至兩周舉行頒獎儀式。搞笑諾貝爾獎評委中有真正的諾貝爾獎得主,旨在選出那些“乍看之下令人發笑,之后發人深省”的科學研究。每年的搞笑諾貝爾獎都會出現一些很“奇葩”的發現,比如狗身上的跳蚤比貓身上的跳蚤跳得更高;還有一些腦洞超級大的發明和設想,比如會逃跑的鬧鐘,只有找到它才會停止鬧鈴聲。
相比之下,海姆獲得搞笑諾貝爾獎的事跡就顯得“優雅”多了他利用磁懸浮技術使一只青蛙穩定地懸浮起來。通過這個實驗,他證明,在一定條件下,生命體也可以擺脫地球引力懸浮麻在空中。也許有朝一日,“凌波微步”不是夢,拍戲不用吊威亞,人類可以懸浮在磁場中。真要是那樣的話,這個世界會變成什么樣呢?可能武俠電影就沒什么人看了,因為個個都會飛檐走壁。
如此會“搞笑”的海姆,他發現石墨烯的過程也有點“沒正形”。他采用的方式居然是把磨到最薄的石墨貼到特別的膠帶紙上,上面再對貼一張膠帶紙,壓緊,最后把兩張膠帶紙撕開。“刺啦”一聲,兩張膠帶紙上都粘了一部分石墨。顯然,兩張膠帶紙上的石墨,都比最開始的那片要薄。就這樣,粘上、撕開……刺啦,刺啦……搞定!
這樣也行?沒有高精尖的儀器,沒有廢寢忘食的工作,沒有經歷無數次失敗的勵志故事,手撕”膠帶居然就成功了。這,……太不“科學”了!其實,這很科學。在科學中,最寶貴的是探究世界的好奇心和不同尋常的想象力,以及持之以恒的興趣。誰說不能“玩”出一個諾貝爾獎呢?
本文選自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孩子也能懂的諾貝爾獎.藏在太陽里的諾貝爾獎》(有刪節)。書如其名,生動的語言,逗趣的插畫,小讀者也能領略諾獎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