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鐸
日本人從不掩飾他們對于漢詩的喜愛。能選中“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絕非一時心血來潮,而是千年來的文化積累。后來某企業回贈日本100萬只口罩的物資上,貼著“青山一道,同擔風雨”,此文出自王昌齡的《送柴侍御》。
大家都對東亞文化圈的提法耳熟能詳,這個圓圈的中心,無疑是中原王朝,那么它的半徑,想必就是漢詩能到達的距離。會作詩的民族,無論如何“山川異域”,都會有“風云同天”的文化親近感。
英國詩人保羅·策蘭說過:“用非母語寫詩是說謊。”不過,這個結論在東亞文化圈中卻被證偽。日本被公認是華人國家之外漢詩文化最為發達的國家。
在日本,從奈良時代開始,文人因為受中國文化的影響而開始仿照漢語的詩的形式來創作日本詩歌。公元751年,日本最早的漢詩《懷風藻》出版。之后在平安時代達到全盛期,《凌云集》《文華秀麗集》《經國集》等敕傳漢詩集持續出現……
為了閱讀、寫作漢詩,日本人發明了“訓讀法”,使漢語實詞原封不動地保留在了日語中,虛詞則與日本文言的助詞、助動詞一一對應,這樣一來,即使是不懂漢語的人,也能自如地誦讀、理解并創作漢詩。
日本的歷代天皇中,不乏漢詩高手。“唯余長安月,照送幾重山”這樣的句子,放在中國唐宋詩詞中也不會遜色,它的作者便是淳和天皇。
在明治維新時期,日本還涌現出一批上馬能征戰,下馬能作詩的人物。除了西鄉隆盛,曾擔任首相的伊藤博文的漢詩功底,同樣令人稱道。伊藤博文曾寫過一首詩:“平生抱負在前賢,安得微忠能動天。千古誰知諸葛志,剪燈時讀出師篇。”

伊藤博文
與伊藤博文同時代的李鴻章,曾作詩:“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以伊藤博文的“諸葛志”對比李鴻章的“孤臣淚”,兩個國家國運的興衰,當真令人不勝唏噓。
中日兩國的詩文交流中,也銘記下無數友誼。《全唐詩》中就收錄有多篇日本人的詩作。中國詩人李白、王昌齡等,寫詩送別日本友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云愁色滿蒼梧”,“此去與師誰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風”,早已是千古名句。
日本以外,同屬東亞文化圈的韓國與越南,對于漢詩的造詣也頗為精深。
北宋時期,使節李覺出訪越南黎王朝,黎朝皇帝派順法師相迎。兩人見面時,李覺看到水中有兩只鵝在水面游著,脫口而出:“鵝鵝兩鵝鵝,仰面向天涯。”順法師立刻回道:“白毛鋪綠水,紅棹擺青波。”可以看出,兩人都熟讀唐詩,此情此景下,用駱賓王的《詠鵝》作出仿句。
越南國父胡志明一生南征北戰,他對于漢詩寫作也興致盎然。1942年8月,胡志明進入廣西,原想與“國際反侵略同盟中國分會”負責人商談協同抵抗法西斯侵略,卻被地方當局逮捕,被困達一年之久。在這段日子里,他寫就了一百余首漢詩,之后稱為《獄中日記》。
漢詩進入朝鮮半島,也是隋唐時期,此后便成為當地文化的一部分。學界公認,漢詩是高麗時代主要的文學創作模式。
如今,韓國的漢詩比賽仍是重要傳統文化活動之一,每年舉辦一次,由政府提供贊助。近年比賽中,一名獲得狀元的參賽者便在比賽中提筆寫道:“明倫正俗功名大,孔孟遺風豈敢忘。”
20世紀上半葉,朝鮮半島成為日本殖民地,許多有志之士逃往中國。他們寄居在漢詩的故鄉,通過詩文來表達思鄉之情,復國之志。著名學者金澤榮就寫道:“一聲南雁攪愁眠,獨上高樓月滿天。十二何時非故國,三千余里又今年。弟史白發依依里,父祖青山歷歷邊。等待槿花花發日,鴨江春水理歸船。”詩文對仗工整,平仄押韻,堪為佳作。全詩最后一句,落筆在朝鮮半島上的木槿花以及鴨綠江,更是點睛之筆。
1909年,韓國義俠安重根在哈爾濱刺殺伊藤博文。安重根漢詩功底扎實,行刺前以詩明志:“丈夫處事兮,其志大矣,時造英雄兮英雄造時。”巧合的是,被刺的伊藤博文幾日前在旅順,想起當年日俄戰爭,也寫下了生命中最后一首詩:“丘冢累累不記名,生靈幾萬作犧牲。堪憐今古蟲沙恨,手薦寒花淚自橫。”當年10月26日,伊藤博文在哈爾濱被安重根刺殺而身亡。讓兩名詩人以命相搏,豈是詩文之過!
近代以來,日本走上擴張道路,給同為東亞文化圈的鄰國帶來深重災難。漢詩依舊,意境卻天差地別。
明治天皇也愛寫作漢詩,其中最為人熟知的便是“四海之內皆兄弟,奈何風雨亂人間”。當年他寫下這句詩后,立刻發動了日俄戰爭。幾十年后,裕仁天皇在御前會議上再度吟誦這首詩,臣下們已然明白,一場大戰不可避免。半個月后,日軍偷襲珍珠港。以一首充滿悲憫的詩作為戰爭的先聲,當真令人扼腕。
那些雙手沾滿鮮血的戰爭惡魔們,不少也寫漢詩。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被稱為“軍神”的乃木希典。
甲午戰爭爆發,乃木希典任侵華日軍第二軍第一旅團長。出發前,他寫道:“肥馬大刀尚未酬,皇恩空浴幾春秋。斗瓢傾盡醉余夢,踏破支那四百州。”
到十年后的日俄戰爭,乃木希典已是日軍陸地戰場主帥。這一次,仗打得更慘烈,自己兩個兒子都死在前線。在兩軍決戰之地旅順,乃木希典又寫詩嘆道:“山川草木轉荒涼,十里腥風新戰場。征馬不前人不語,金州城外立斜陽。”
乃木希典的后輩松井石根,詩文不及乃木,窮兇極惡卻過之。松井石根率軍攻占南京,寫下了一首題為《奉祝攻克南京》的所謂“挽詩”:“燦矣旭旗紫金城,江南風色愈清清。貔貅百萬旌旗肅,仰見皇威耀八纮。”此后,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發生,身為派遣軍總司令的松井石根正是元兇。
當寫詩的手舉起戰刀,詩人便成了罪人!

伊藤博文在哈爾濱被安重根刺殺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