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鋒銘
摘 要:農業產業化聯合體作為適應我國農業發展新需求的產物,是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引領我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和現代農業建設的重要力量,為農業農村發展注入了新動能。近年來,涇縣著力培育一批帶農作用突出、綜合競爭力強、穩定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取得了一定成效。通過對涇縣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發展情況調研,該文分析了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關建議。
關鍵詞: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新型經營主體;聯結機制
中圖分類號 F327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0)07-0158-02
1 發展現狀
近年來,涇縣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發展,正處于不斷實踐和完善中。截至2019年底,涇縣發展各類農業產業化聯合體21家,其中省級示范聯合體5個,市級示范聯合體5個,縣級示范聯合體11個。從聯合體的經營主體看,共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1個,合作社35個,家庭農場114個,種養大戶13個。從聯合體產業類型分布看,種植業16個,休閑旅游3個,畜牧業、電子商務各1個。通過著力培育現代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在推動鄉村產業振興,帶動農戶增收致富等方面發揮的作用。一是提高了農業經營規模化、組織化水平。全縣土地流轉面積達到1.21萬/hm2,占耕地總面積48%以上,2019年度全縣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23家,總數達到538家;新增家庭農場180家,總數達到880家。二是助推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聯合體的龍頭企業利用自身資金、信息和技術等優勢,引進新品種,推廣新技術,采用新機制等,帶動周邊群眾發展高效農業,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思達糧業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形式通過訂單農業生產擴大麻殼稻和糯稻的種植規模,并積極改進產品包裝,生產適銷對路的優質米滿足市場需求。三是促進農民持續增收致富。各類新型經營主體的發展壯大,有效地把市場和農業生產對接起來,使農民生產有方向、銷售有保障、價格有保證、生產有效益。示范專業合作社通過采取訂單帶動、保底收益、利潤返還、股份合作等形式,與農戶建立了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使農民有穩定的生產預期。部分農民除獲得土地流轉收益外,還可以通過為農業經營主體工作獲得穩定的勞務收入,通過合作社的年終分紅、利潤返還等獲得一部分財產性收入。聯合體內龍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5.67億元,合作社銷售收入1.75億元,家庭農場收入0.53億元,成員農戶戶均增收額3400元,農業生產成本降低15%~25%,輻射帶動農戶數量22500戶。
2 存在的問題
2.1 運營管理不夠規范 聯合體是通過“公司+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組織模式,讓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揮各自優勢、分工協作,促進家庭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協同發展。但部分聯合體,只注重與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之間的訂單合同、上下游分工,而對于產業聯盟的組織制度、議事規則沒有執行到位,土地、資金、科技、信息、品牌等多類資源要素共享機制不健全,難以形成共商共建的產業共同體。
2.2 互助服務有待提高 聯合體內各農業經營主體間分工協作,規模經營,但因主體類型單一,新技術應用、農產品供求、金融保險等信息服務體系不健全,利益聯結關系比較松散。有時龍頭企業合同難以履約、質量難以保證,不能擔當產業鏈的構建者和要素連接的核心角色;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過于滯后,組織形式、經營機制不規范,難以發揮產業鏈的聯結紐帶作用。家庭農場多數存在經營主體文化水平不高,發展資金不足,土地流轉不暢等各種問題,不能有效帶動農業延伸產業鏈。
2.3 普通農戶帶動不強 聯合體帶動普通農戶參與農村產業主要是通過流轉土地、務工收入等渠道,融合的作用較弱。普通農戶經營是我國農業經營的主體,由于合作社自身規范性還有待提高,普通農戶受自身局限,很難自主轉型發展而融入聯合體參與協商共議。
2.4 扶持資金落實困難 聯合體農業融資難,制約瓶頸多;土地獲批難,設施用地緊,尤其是貸款信貸政策瓶頸難以突破,農業經營主體的農地不能抵押,資金短缺仍是多數聯合體發展的制約因素。一些聯合體的企業和農戶之間利益聯結穩定性有待增強,有效抵御自然和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弱。
3 對策建議
發展聯合體對于優化資源要素配置,強化產業的協同協作具有重要作用,是提升產業競爭力的有效途徑。未來應在進一步加大政策支持的同時,健全聯合體的運行機制,提升其效果空間,促進推動全縣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
3.1 健全資源共享機制,增強聯合體的凝聚力 健全多類資源要素共享機制,包括土地、資金、科技、信息、品牌等在聯合體內互聯共通,完善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完善內部組織制度,引導各成員高效溝通協作。堅持民主決策、合作共贏。以多種形式溝通協商涉及經營的重大事項,兼顧農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等各方利益訴求,共同制定生產計劃,保障各成員的話語權和知情權。
3.2 促進互助服務,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 鼓勵龍頭企業將農資供應、技術培訓、生產服務、貸款擔保與訂單相結合,全方位提升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適度規模經營水平。引導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內部形成服務、購銷等方面的最惠待遇,讓家庭農場從事生產、農民合作社提供社會化服務,龍頭企業專注于農產品加工流通,從而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實現3大主體優勢互補,分工合作,相互融合。
3.3 將普通農戶納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打造高效的產業共同體 聯合體在帶動新型經營主體的同時,注意與普通農戶建立合理的利益聯合機制,將示范帶動效應擴散至普遍農戶,通過“公司+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合作社+農戶”等多種形式帶動普通農戶轉型發展,促進普通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構建起市場牽主體、主體帶基地、基地聯農戶的產業化運行機制。
3.4 加大政策扶持,切實解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難問題 一是采取財政貼息、融資擔保、擴大抵(質)押物范圍等綜合措施,切實解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難題。二是將現有支持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發展的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農業綜合開發等相關項目資金,向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內符合條件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適當傾斜。三是支持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參與產業扶貧,落實相關稅收優惠政策。四是組織開展精準培訓,提高龍頭企業負責人、合作社理事長、家庭農場主的經營管理水平。
(責編:張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