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登云

電視上看到喜劇明星喬治·柏恩在慶祝他90好幾的生日,旁邊仍然圍繞著美女,手里拿著他的注冊商標雪茄炯。他說自己活得太老了,每天早上起來的第一件事,是看報上的訃聞版,如果沒有自己的名字,他就放心地去洗臉刷牙刮胡子。他是個最會開“老”玩笑的老人。他到如今還沒有退休,仍然樂在工作中。他認為公司內強迫65歲退體是最莫名其妙的事,他說:“我65歲時,臉上還長青春痘呢!”
能老得像他這樣樂觀的人真不太多,最近聽一位老先生說:“什么人生70才開始,他們可沒說這是怎樣的人生。”病痛纏身是最大的困擾,老了就像用舊了的機器,以至于聽過一位長者說:“人活到70歲,早上醒來時如果哪兒都沒有痛的感覺,就是死掉了。”
“老”總是有許多遺憾,遺憾于好不容易有錢可以旅行,但是精力比錢先用光;可以有一大片時間好好回憶,卻發現記憶力不好了;工作上可以駕輕就熟,公司卻有強迫退休的制度;許多問題知道了所有答案,卻沒有人問;老到可以不在乎別人批評了,卻沒有人批評;像是尋著了通往高山美景的路,卻爬不上坡;也遺憾于老了把以前要孩子聽話變成得聽孩子的話。
樂觀的人傾向于想到“老”的好處:老了可以免于人壽保險員推銷的干擾;可以一面刷牙一面吹口哨;年輕時想要而得不到的東西,老了以后發現可以不要。也聽過一位老先生說他活到80歲,此時男女人數之比是1:6,在他一生中從來沒有這種機會,尤其在念大學時理工科系里是40:1。而老也可以說是“二度童年”,責任已過了,可以過過老小孩無憂無慮的日子,享幾年清福。
“老不老”許多人說是心理因素大于生理條件,只要覺得真正的老年是自己的年紀加上10歲,那就老得跟不上腳步了。詹姆斯·舍伯在65歲時就說過:“如果一年有15個月,其實我現在才52歲……”說起來也挺有道理的,不知是誰規定1年12個月來著,把每個人的年紀增加好幾歲。勃伯·霍伯也可以說是忘了“老之將至”的人,直到有一天他發現生日蛋糕上要插的蠟燭比蛋糕還貴時,才驀然驚覺自己是有點年紀了。一位老先生則是在公車上有孕婦起來讓座給他,才拚命照鏡子自問:“我有這么老嗎?”也有人是從自己消除疲勞的時間比把自己弄累長好幾倍中,猛然發現自己已不再年輕。
老是一種無法治療的病,這病是什么都不做而自然得到的,人人都逃不掉;唯一可以避免的方法是年輕時就死掉,但誰都認為活著是一種勝利。重要的是意識到生活不會讓我們變老,除非我們自己對生活失去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