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一達

書接上回,小寧問我張志寬請客的事兒,我覺得他不會說話不算話,所以對小寧說等等看。
為什么我對張志寬這么信任呢?說起來,我們倆是老鄰居了。志寬比我小七八歲,現在混得也挺出息。
那天在婚禮上,他告訴我幾年前搬了家,他的父母身體都挺好。父親退休在家,平時養花養鳥兒,經常到公園遛早兒,一家人常念叨我。
一晃,我們有小二十年沒見了,難道他不想跟我這個老鄰居聊聊天、敘敘舊嗎?
果然不出我所料,兩天以后,我接到了張志寬的電話。他非常客氣地對我說:“看看我們老爺子吧,今晚上我們家串個門,老街坊敘敘舊。”
我對他說:“你瞧老街坊就是不一樣,讓二老惦記著了,多謝了。”
志寬說:“客氣什么呀,咱們誰跟誰呀!”
我頓了一下說:“行,我也怪想他們的。明兒晚上,我帶著小寧一塊去。讓她也了解一下中國人的老禮兒。”
“好,就這么說定了,明兒我們等你。”志寬把新家的地址告訴了我。
小寧在一旁問道:“他跟您約的是今天晚上呀,您怎么又改明天了?”
我對小寧笑著說:“你聽出來了?”
“當然。”小寧笑道。
我笑道:“這是中國人請客吃飯的老禮兒,如果志寬單請我在外面吃飯,今兒晚上行。如果到他父母家串門,就得第二天去。”
“為什么?”小寧不解地問,“這算什么禮兒呀?”
我說:“到人家串門有很多講究。串門是方言土語,文詞就復雜了,同樣是串門,文詞有造訪、拜訪、探訪、敬訪、約訪、回訪、行訪、路訪,還有新聞術語是‘采訪,外交術語‘出訪等。你從字面上就能看出它們的區別。”
“是呀,中國字真是復雜。一個訪字就這么多同義詞。”小寧說道。
我對她說:“串門有兩個意思,一是對方邀請,二是主動上門拜訪。中國人甭管訪誰,首先得征得被訪者的同意。人家同意了,您才能約定時間。請人來家做客或請人吃飯,禮數就多了。”
小寧問道:“有哪些老禮兒呢?”
我說道:“首先從禮節上來說,請客不能當天約人。”
“為什么呢?”
“中國人請客,有這樣一種說法:三天為‘邀,兩天為‘請,當天為‘提拉
小寧問:“‘提拉,這是什么意思?”
我說:“比如我請你吃飯或到我們家串門,按中國人的老禮兒,得頭三天請你,這叫‘邀。頭兩天請你,這才叫‘請。當天讓你吃飯或來串門,這叫‘提拉。‘提拉,就是提拉人的意思。”
小寧撲哧笑了:“中國人這么多禮兒?”
“過去,人們生活水平低,平時不輕易下館子吃飯,所以到餐館吃飯是家庭生活很重要的一件事。反過來說也一樣,您受請到飯館吃飯,也是很莊重的事兒。所以,為了表示對您的尊重,必須頭兩三天約你。當天約人家吃飯,中國人認為是請客的人輕慢自己,一般是‘填桌才當天提拉人呢。”
“什么叫‘填桌呀?”
“本來約好十個人湊一桌的宴席,但有人臨時有事,來不了啦,空出一個位子,主人不想讓這個位子空著,于是在當天約你來吃飯,把這個空位子給補上,這就是‘填桌。”
“這么一想,當天約人請客吃飯確實不合適。”
“所以,在早年間,中國人把當天約人吃飯叫擠兌人,好像對方沒吃過飯似的。”
小寧笑道:“確實有點兒輕慢之嫌。”
我說道:“老事年間,請客一定要下帖子,也就是現在的送請柬。邀請尊貴的客人,帖子必須親自送或派人送上門,不能走郵局。如果當天請客,當天約人,這叫愣把人‘提拉過來,顯然是一種失禮。”
“確實是這樣。”
“現在雖然沒這么講究了,但到外邊請客或請人到家里做客,也必須兩三天前打電話邀請,必要時也要寄張請柬。有些年輕人不懂這些老禮兒,用手機發個微信。這樣做是省事,但是確實有點兒欠禮,尤其是重要的嘉賓。生活中,這些禮節還是應該講究的。”
小寧問:“那么對老朋友、老熟人也有必要用這種禮兒嗎?”
我說:“甭管生人熟人,都應如此。中國的文明禮儀不光是表現在大面兒上,也體現在一些生活細節中。有禮兒沒禮兒,有些時候,一舉一動都能表現出來。當然,我說的是正式的請客。比如像我和志寬這種老鄰居偶然相遇,找個飯館或茶館一塊兒坐坐,敘敘舊,不拘禮節,這又另當別論了。”
小寧愛較真兒,她皺了皺眉頭說:“我還是不明白,您去看望志寬的父母,為什么非要第二天呢?”
我笑著說:“你提的這個問題,回頭再聊。” 摘自《中國人的老禮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