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期,中國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隨后兩百年時間里,歐洲各國商船帶著銀子而來,滿載貨物而歸,中國長期處于貿易順差狀態。然而,明朝卻在這繁榮貿易中一步步走向末路——
貿易中流入的白銀,憑空產生了大量的購買力,使得外貿行業畸形繁榮,建立起脆弱的面向外貿的經濟結構。原有的主要面向內需的經濟結構則被摧毀,作為社會穩定器的自耕農中產階級大量淪為赤貧。農業用地變成了桑樹、茶葉種植園,富庶的江南,糧食居然不能自給,成為一顆定時炸彈。
白銀作為硬通貨,擠垮了明朝本身的信用貨幣——大明寶鈔,摧毀了原有的財政體系,明朝不得不全面改用白銀作為貨幣。由于中央失去了發鈔權,而江南工商外貿集團除了成為明朝最富有的階層之外,還相當于擁有了發行貨幣的權力。隨之而來的,便是北京(京津冀)和江南(長三角)的南北政治內斗。如果江南工商外貿集團像同時代的英國資產階級一樣干脆奪了政權,中國也許會像英國一樣,演變成資本主義國家。但他們只是借助代言人東林黨斗倒閹黨,以逃避自身納稅義務,繼續躺著賺錢。
17世紀前半期,拉美、中歐國家和日本等地白銀生產衰退,導致世界性白銀短缺,輸入中國的白銀斷崖式減少,明朝陷入嚴重的貨幣緊縮狀態,經濟一下子休克。工商外貿集團由于貿易量大跌也遭受了嚴重損失,稅收負擔被轉移到無人代言的內地農民身上。而此時正趕上旱澇災害頻繁,農業歉收,內地川陜農民最終用最直接的方式,推選出了自己的利益代言人——張獻忠、李自成。
內外夾攻之下,明朝滅亡了。
(摘自《文史博覽》 北山浮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