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的歧路:
日本帝國毀滅之謎》
馬國川/著
中信出版社
2020年2月出版
“老古董”
菊竹六鼓的真名是菊竹淳,號六鼓,23歲就進入媒體,成為《福岡日日新聞》的一名記者。當時是日本明治末期,政府對媒體進行高壓控制,但是作為一名年輕記者,菊竹下決心要堅守新聞的真實性。
《福岡日日新聞》是九州島的主要報紙,早期就倡導自由民權,尊重憲法。進入大正時代,隨著社會活躍和經濟繁榮,報紙越來越重視經濟利益,向著大眾化和企業化推進。但是菊竹反對以犧牲新聞的純潔性來換取經濟利益的做法。他刪除了預測賽馬結果的報道,并反對增加廣告的版幅,也反對找來雜技團為報社進行宣傳。這些做法顯然有損于報社的經濟利益,但是菊竹卻贏得了同事、同行的信賴和尊敬。
在當時的一些人眼里,菊竹是一個與時代格格不入的“老古董”。他從來不出席任何公私宴請,就算是關系很好的朋友有不正之處他也毫不留情,因此有些長年交往的好友也絕交了??墒撬灰詾橐?,還公開表示自己“具有暢所欲言的勇氣和不惜生命的勇氣”。
20世紀20年代后期,大正時代的民主自由之風消逝了。特別是1929年的經濟危機席卷全球之后,日本社會處于一種極其動亂的狀況,軍部勢力越來越猖獗,開始露骨地干預政治。當時,菊竹以新聞人的風骨,毫不留情地批判軍國主義、法西斯主義。他在《福岡日日新聞》上發文指出,法西斯運動只會給國民帶來不幸,他強烈反對軍人干預政治,認為軍人主政“不但是國家的禍害,還會立即導致國家混亂破滅”。
就在這篇檄文發表后的第5天,“五一五事件”(1932年5月15日,以海軍少壯軍人為主舉行的法西斯政變)爆發。事件發生當天,內務省馬上向全國的警察下達指示,阻止對事件的全貌進行報道。事后的歷史證明,“五一五事件”不僅引發了日本政壇的地震,更是日本近代史的分水嶺,決定了此后日本的走向。正是在這種歷史關頭,言論最需要承擔責任。
“社會木鐸”
在嚴格的禁令下,極少有報紙敢于揭露恐怖活動的罪行,更不敢把罪行與軍部聯系起來。這種做法遭到菊竹的批評,他一貫主張報界應該承擔起作為“社會木鐸”(編者注:木鐸是鐸的一種,是中國古代用以警眾的響器)的重任。菊竹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從“五一五事件”發生的第二天起,他連續6天在《福岡日日新聞》上發表社論,勇敢地從正面揭露真相,迫擊炮式地堅決反對恐怖主義和法西斯主義。菊竹的大膽言論激怒了當地的駐軍和在鄉軍人會等右翼團體。多位軍官向《福岡日日新聞》打電話抗議,要求撤掉批判軍部的評論,甚至威脅說要槍斃那些攻擊軍部的人。
菊竹沒有絲毫讓步,他嚴厲回敬道:“如果你們認為只有軍人才為國家著想就大錯特錯了。我們擔憂國家的心情一點也沒有輸給你們!”
“一個偉大的瘸子”
后人很難想象,具有如此勇氣的菊竹竟然是一個殘疾人。兩歲的時候,他因左腳受傷而得了骨髓炎,雖然接受多次手術,但最終都以失敗告終。作為一個記者,他不輸于任何人,被稱為“一個偉大的瘸子”。
當時,菊竹是編輯部主任,喜歡步行上班。報社考慮到他可能會遇到危險,提出用車接送他,但被他拒絕了。當時有傳聞說,會有飛機向《福岡日日新聞》報社投炸彈。然而菊竹端坐在報社里,談笑如常。
恫嚇不成,右翼勢力又發動了“不買運動”。這是他們慣用的伎倆。因為發行量和廣告對報紙來說至關重要,狡猾的暴力集團抓住報社的這個弱點,屢獲成功。
當時的副社長鼓勵菊竹說:“為了伸張正義,就算是犧牲我們的報社那也很光榮啊?!?/p>
但銷售負責人卻因為恐懼“不買運動”和來自外界的恐嚇,哭著對菊竹央求道:“這樣下去的話報社真的會垮掉……還是靈活處理吧?!本罩駥λ鹊溃骸皠e說傻話了。這是涉及日本存亡的問題!”
幸運的是,《福岡日日新聞》報社全體員工團結起來,一致對抗外界的攻擊。他們與在鄉軍人會以及當地駐軍司令部談判,阻止了“不買運動”,維護了言論的應有立場,編輯和經營的步伐也沒有出現混亂。
1937年7月21日,57歲的菊竹在清貧中去世。彼時,軍國主義和法西斯主義沖破堤壩,成為吞噬日本社會的洪水猛獸,導致國家走向戰爭,國民被蹂躪荼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