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玉洋
摘要: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消防監督檢查工作與人們的生命以及財產安全有著重要的關系,尤其是當前的消防監督檢查工作,在經濟發展中具有更加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當前我國的消防監督檢查工作,雖然得到了一定的重視,但是在實際的消防執法過程中,還有一些問題需要解決,對于這些問題應當給予足夠的重視并加以改進,這樣才能使消防工作向更好更安全的方向發展。在當前的消防監督檢查中,監督檢查部門應當運用科學的方法,來提高消防監督管理的水平,減少消防安全事故的發生。
關鍵詞:消防監督檢查工作;存在的問題;解決辦法
一、我國當前的消防監督檢查工作常見問題分析
(一)目前我國消防監督檢查隊伍建設不完善,機制不健全
隨著當前社會的快速發展,新的活動方式不斷出現,活動場所各異,這些情況都給消防監督檢查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但是在當前現有的消防監督隊伍中,有一部分的工作人員在專業水平上還有一定的差距,表現為消防專業知識差,這些實際情況造成了整個消防監督檢查隊伍整體實力較低,導致在面臨一些實際復雜情況時,沒有起到一定的監督作用。在消防監督檢查的實際工作中,由于部分人員工作態度的問題,導致消防監督檢查工作受到了影響。還有的工作人員缺乏一定的職業道德,對待消防工作不夠認真負責,態度不夠端正,在進行監督檢查工作時不夠仔細認真,從而導致安全事故的發生。
(二)由于地區發展水平差異導致消防監督檢查問題的產生
當前各個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一致,導致消防監督檢查工作的水平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有的地區受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在消防監督檢查方面,沒有充足的資金,導致了行政管理的水平不高,從而影響了監督檢查工作的順利進行,造成了一些違反消防法規的行為和問題。
(三)事后火災現場調查工作和火災事故的立案工作需要加強
消防工作的另外一個重點是,火災發生后的調查工作和對火災事故的立案工作,這也是消防監督檢查重點工作,尤其是對發生的火災事故勘測和詢問的過程,對于未來預防火災事故發生是非常重要的。及時對發生火災事故的原因進調查,在調查中總結火災發生的原因以及存在的安全隱患,可以給以后的消防監督檢查工作提供重要的檢查依據。但是在實際的工作中,火災事故現場勘查存在監督檢查的工作人員不認真不仔細情形,導致相關的記錄不夠清楚。還存在對引起火災發生調查出現遺漏、調查流程不夠規范和火災調查報告上報不及時等問題。
二、解決當前我國消防監督檢查工作問題的對策
(一)加強培訓,提高執法人員的素質
為了解決因為消防監督執法工作人員素質和專業水平不高的問題,要定期組織業務培訓。首先,要提高執法意識。通過定期的培訓,提高消防工作人員對與消防監督檢查的了解和認識,使其全面了解和掌握其在執法中應當發揮的作用,同時對自身責任和工作內容,有總體的認識,促使其在監督檢查工作中,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其次,制定相應的培訓機制。消防單位為了更好地從事監督檢查的工作,就應當不斷地提高工作人員的業務水平,通過定期舉行業務培訓,提高消防執法人員的積極性,同時使其熟練掌握相關知識和技能,熟悉國家的法律法規和規章,強化消防工作人員的思想素質,從根本上解決減少疏漏情形的發生。
(二)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同時消除地區差異
在實際的消防監督檢查執法工作中,要想更好地達成檢查工作的目標,要先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同時規范監督執法整個流程,將監督執法責任制貫徹到整個消防監督管理工作中,從根本上提高消防監督檢查執法水平,加大執法力度。在消防監督執法機構中,應當嚴格規定每個工作人員的責任和義務,對于相關工作要進行明確分工,讓每個消防監督檢查執法人員,明確工作內容和工作職責。制定嚴格的追查制度,對于工作中出現的失誤情形,進行嚴格的追查,提高監督檢查工作人員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此外,降低外界經濟環境對消防監督檢查工作的影響程度。各級政府應積極加大對消防監督檢查工作的支持力度,并加大消防資金的投入力度,對于那些經濟不發達地區尤其要大力支持。
(三)建立完善的檢查體系,促進執法工作的順利進行
消防監督檢查機構執法工作的前提,是要有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對于火災調查和火災防范方面的法律法規制度,要科學嚴謹,嚴格規范調查流程,尤其是火災的事故調查報告和上報時間。只有從法律和制度上進行嚴格規定,才能更好地保護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
三、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分析了消防安全監督檢查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辦法。完善我國當前的消防監督檢查工作,雖然還具有一定難度,但是相關執法人員只要不斷地學習和總結經驗,一定會做好消防監督檢查工作。
參考文獻:
[1]張瀅.新形勢下消防監督檢查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智能城市,2019(07):163-164.
[2]陳秋華.基于火災風險評估的城市區域消防安全治理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8:18-20.
[3]白沈圳.新形勢下消防監督檢查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芻議[J].低碳世界,2018(09):297-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