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兆梅
葦灣田螺
林家村和膠南搭界。我曾經在那里生活過四年。
小鎮葦灣和溝壩隨處可見。葦灣里長滿香蒲,一到夏末,香蒲上長滿黃色的棒槌,對對鴛鴦穿梭在蒲叢里游水嬉戲。
早些年的香蒲,農人用來編蒲扇、蓑衣、捆扎物品。現在夏天人們熱了開風扇、空調,雨天有各種各樣的雨披,香蒲霜降過后多數枯死在葦灣里。近幾年才有念舊手巧的老人收拾回家,篩選、晾曬出顏色亮黃的香蒲,編成蒲扇,送喜愛的親戚朋友:也有一些過日子的老人把蒲扇帶到集市上,賣個五塊六塊的。工藝精細的,竟被搶購一空。買蒲扇的也就兩種人,一是稀罕手工的年輕人,作為藝術品擺放:一是從“蒲扇”時代過來的老人,隨手搖一把蒲扇,就把舊時的歲月搖到跟前,把故鄉的影子搖到心里,孤居小城的寂寞才會略減。
葦灣的淤泥里,有數不清的“掃蛤蜊”,下水不用挪地方,不到半個小時就會挖一尼龍袋子。每到休班日,我都會約廠里幾個女孩去葦灣里挖“掃蛤蜊”,送相州老家的人做湯吃。有一次,我們挖了五六袋子,據說老家人都像看西洋景似的瞪大眼睛,稀罕著呢。
清明后幾天,才是挖田螺的好時機。葦灣里的水隨著天氣回暖,吆喝著廠里的女孩,提溜上水桶,去“六中”學校后面的水溝里挖。溝水細溜子,田螺少點,但是個頭大。不下水就不會驚了它們,田螺吐出來大半舌頭,舌片嫩黃、厚厚的一層。
溝沿上的苦菜剛開花,指甲蓋大小的花頭,和風一個節奏。虎頭菜在老家相州是見不到的,在這里卻隨處都有。這兩種野菜挖回去蘸醬吃,都可以嚼出春天的味道。隨行的女孩終是耐不住性子,下到水里,剛挖到大號田螺就咋咋呼呼,手舞足蹈之時,腳下的清水變濁,有田螺趁機潛伏進泥里,渾水摸螺,就找不到它們了。
個頭高的女孩挽起褲腿,轉移到水深的葦灣。可能是天上的星星下凡到了葦灣里,田螺密密麻麻的。女孩有了以前的教訓,在水里站定不動,小心地四下里扭著身子,很快小水桶就冒了尖。
春天屬于美麗的姑娘,回去的路上,嘰嘰喳喳的女孩把自己編的柳條帽子戴在頭上,哼著小曲,竟然有蜜蜂飛到頭上。
到家先把田螺倒進陰涼處的大盆,滴幾滴豆油,加一把食鹽,一天換水兩次,直到田螺聞到油味惡心、嘔吐,也就一天半的時間,田螺肚子里的污穢就吐個干凈。用刷子剔去螺殼上的淤泥和青苔,然后拿鉗子鉗掉螺尾,清除殘留排泄物,烹炒時便于入味。
準備蔥姜蒜適量。鍋里放花生油,待七成熱,花椒、大料和辣椒炒出香味,放入田螺,加白酒、甜醬大火不停翻炒,加蓋三分鐘,可出鍋。
香味圍著屋子轉悠。野菜的味道、田螺的味道,和春風攪合到一起,糾纏不清。
蘋果薺菜
長相灰頭土臉的薺菜好吃,出了正月,返綠的薺菜,泥香味減淡不少,會吃出草的感覺。
在林家村和“藍貓”合作時,認識了幾個給藍貓打工的小伙。一河北王姓小伙,最愛吃我包的薺菜水餃。工作稍有閑暇,就去肉攤上買來一大塊豬肉,讓我包餃子給他吃。餃子不能只給他一個人吃,和他一塊工作的還有四個剛畢業的甘肅大學生,一頓餃子吃下來,累得我是腰酸背痛。
先約上廠里幾個女孩,去林家村東的蘋果園里挖薺菜。拿上一個大方便袋子,從看門大爺那里借來小镢頭,騎自行車去。
蘋果園緊挨著葡萄園。林家村的白提葡萄、紅提葡萄全國有名,由幾個東北人在這里承包種植。
剛停下車子,就見鎮上的幾個婦女蹲在蘋果園里起勁地挖著薺菜,手沒閑著嘴也沒閑著,不時傳出她們不加修飾的笑聲。那個戴紅頭巾的,熱情地和我打著招呼說:“在這里挖吧,這里薺菜多。”
愛笑的女人,容易讓人接近,我回送給她一個暖暖的微笑,招呼著女孩就近停下來。蘋果的枝條還沒變軟,果芽也沒膨出來。我性子一貫的急,剛看到薺菜,就一镢頭挖下去,地里結著冰,只挖出薺菜在地上的部分,根還留在土里。紅頭巾女人又及時提醒我:“用勁要勻、要足,挖出的薺菜根才會深,薺菜根比葉好吃,香味都是根發出來的。
“聽你們說話不像林家村的。”紅頭發女人還是個好奇的女人。
“我是相州的,她們幾個是安丘赭山的。”
“你們是莊后乳品廠的吧?”
“嗯。”
紅頭巾女人說著竟然要把自己挖的薺菜給我,我婉然謝絕,人家好不容易挖的,不勞而獲有點說不過去。
大半個上午過去,我和女孩們才挖滿袋子。直起腰來的女孩臉上紅撲撲的,眼睛冒著光。待到秋來,熟了的蘋果也和女孩們的臉龐一個顏色。
最費事的是擇薺菜,還得麻煩看門大爺和女孩們。我忙著和面,包餃子須先“醒”面,把面揉勻,放在面盆里,叫“醒”。醒面有兩個好處:面易搓成長條,易下劑、搟皮、包餡;醒著面拌餡,餡拌好后不會因時間過長出汁。
薺菜水分少、吃油。包薺菜水餃,最好用五花肉,量要大。家中若有現成的蝦米,泡水倒入,一碗左右,沒有蝦米,倒入清水。豬肉適合用刀切細粒,切肉比剁肉的水餃味道鮮。
有人喜歡把薺菜上鍋焯,我建議用生薺菜,刀切,韭菜磨段,起調味作用。調制餃子餡時,用筷子朝一個方向攪動,待肉餡攪勻,放姜末、蔥末、醬油、味精、滴少許香油。滴了香油,下出的水餃鼓鼓的,看著像元寶。最后放精鹽,湯汁少,包起來不易破。
把醒好的面分成幾個小劑,搓細條,搟成圓形的餃子皮。餃子餡不宜多也不宜少,扭三個面鼻,將口捏緊。
女孩都夸贊我包的水餃漂亮,排在蓋墊上像是一行行待起飛的雁。由她們幫著,三蓋墊水餃一個小時完成。
煮水餃,用旺火。蓋鍋煮皮,開鍋煮餡。等水燒沸,將餃子下入,用勺子順時針推動,防著底、破碎現象。每一個開鍋,點半碗涼水,以三次為宜,水溫保持正常并延長餃子的受熱時間,餃子餡熟透,餃子湯清而不渾。
待餃子再次鼓起,用笊籬輕輕撈出,裝盤。
王姓小伙和四個甘肅大學生狼吞虎咽,咋摸著嘴說,長這么大沒吃過這么好的水餃。
紅綠酸菜
最先吃到酸白菜,是在一個朋友的店里,透明的白色大桶,從外邊可看到稠紅的汁液。
在林家村時,一個業務經理曾經送給一箱朝鮮泡菜。白菜一分兩半,撒滿大顆粒辣椒,吃到嘴里說不出什么滋味,感覺還沒有小時候咸菜甕里腌制的咸菜好吃。泡菜呈暗淡的黃色,找不到大白菜翠綠的光亮,也就吃不出白白爽爽的感覺。
想起那桶店里的酸白菜,當時朋友送給我一些,說米飯就著酸白菜,味道佳。我沒當回事,不就是酸白菜嗎?
倒進盤里的酸白菜,品相白脆,辛辣鉆進鼻孔,帶酸涼的味道。
迫不及待做好米飯,吃一口米飯就一口酸白菜,味蕾被招惹得火燒火燎,且不停下筷子,不時米飯和酸菜消滅凈光。給朋友撥過去電話,咨詢酸菜配方,朋友說也是朋友送的,她也不知道。望著空了的盤子,唯有遺憾。
幾經品嘗,幾經腌制,我終于摸索出屬于自己的酸白菜配方。自覺比朋友送的有過之而無不及,盡管有點“宋婆賣瓜”的嫌疑。
選東北青白菜,葉子要綠,散葉子白最好。洗凈后,晾干。層層盤剝,切成大約長六公分,寬三公分的豎條,放到干凈的桶里,以十斤為基數。放鹽半斤。用沒見過油的筷子攪拌。去市場買兩個秋白蘿卜,洗好用干凈的布擦干,切半圓形,放到白菜中。秋白最好用我們諸城本地的,本地的蘿卜脆中有辣,辣中有甜,辣得蕩氣回腸,甜得清清爽爽。
把胡蘿卜依葫蘆畫瓢,照秋白的樣子切好放入桶中。姜、蒜要多放,十斤白菜需要一斤姜、一斤蒜,姜要去皮,兩樣東西都要切碎,一個黃豆粒大。切好后,全部倒入桶中。
蘋果、梨各一個,去皮切碎,指頭肚大。
關健的一步是磨辣椒,辣椒不能太小,秫秫米大。半斤辣椒足矣,喜歡辣,著量添加;不喜歡辣,著量刪減。辣椒倒入時小心別傷著眼睛,不能用筷子攪拌,用力晃勻。
四兩白糖,一兩味精,一兩白酒。再晃。
酸辣味道,撲面而來。
保鮮紙封好桶蓋。
中午做好,第二天早上就可以吃。做上一鍋香香的米飯,紅中有綠,綠中有紅的酸白菜閃亮登場,那濃稠的酸湯,倒入米飯,直接絕活。我把酸白菜美其名曰為“萬綠叢中一片紅”,紅的是辣椒和胡蘿卜,綠的是脆脆的白菜葉子、摻加著半圓的蘿卜片,視感口感都佳。
湯汁發酵漸濃,麻的味道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