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彥


為精確測量山峰高度,中國測量登山隊于5月27日成功登頂珠穆朗瑪峰(簡稱“珠峰”)。今年恰逢人類首次從北坡成功登頂珠峰60周年、中國首次精確測定并公布珠峰高程45周年。回顧人類測量幾大洲最高峰的歷史,不僅有登山隊員的艱苦攀登、科學家的辛苦付出,背后還有大國的暗自角力。
到底是誰最先發現“世界之巔”
在沒有精確測量技術的時代,人們判斷山峰的高度更多依賴于直觀感受,而后者又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相對高度而非海拔高度的影響。從16世紀到19世紀初,西方一直認為南美洲的欽博拉索山(6268米)是世界最高峰。
英國殖民者的狂妄命名
1808年,英屬印度殖民當局開始廣泛地使用三角測量法展開地理調查。他們驚詫地發現,在印度北面的喜馬拉雅山區矗立著大片高聳入云的山峰,世界最高峰的數據隨之頻繁被改寫。1808年到1847年,海拔8167米的道拉吉里峰被認為是“世界之巔”;此后海拔8586米的干城章嘉峰接過這個頭銜戴了5年。當時英屬印度測量局局長安德魯·華歐已注意到有座山峰比干城章嘉峰更高,初步測量顯示,這座山峰的高度約為9200米。這是珠峰首次出現在西方人的視野中,它被暫時命名為“第十五峰”。
1856年,英屬印度當局正式公布“第十五峰”的高度——8839.8米。安德魯·華歐將它命名為“埃佛勒斯峰”,以紀念前任測量局局長喬治·埃佛勒斯。由此,珠峰作為世界最高峰,在西方被冠以埃佛勒斯峰的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由于沒有獲得當地政府的許可,英屬印度當局的測量工作是在印度平原進行的遙測,并沒有進入西藏和尼泊爾。他們也不知道或者根本不在乎,此前中國已測量并命名過這些山峰。
“珠穆朗瑪峰”的來歷
康熙年間,清政府決定重新測定全國地圖。1714年,曾在欽天監學過數學的理藩院主事勝住、喇嘛楚爾沁藏布和蘭本占巴專程進入西藏測繪地圖。他們采用經緯圖法和梯形投影法對珠峰的位置和高度進行測量。在1717年完成的《皇輿全覽圖》上,明確標出珠峰位置,并定名為“朱母郎馬阿林”,其中“朱母郎馬”為藏語“第三女神”的音譯,“阿林”是滿語“山”之意。在這份用西方近代測繪技術繪制的地圖上,珠峰以滿、漢、法等不同文字出現并確定了它的名稱。
康熙年間測繪西藏地圖時,曾攜帶有大批制圖工具,包括測量物體距地平的高度及水平角的御制矩度象限儀、銅鍍金象限儀、銅鍍金雙千里鏡象限儀等,其中部分儀器至今還保存在故宮博物院里。盡管《皇輿全覽圖》沒有留下珠峰的高程數據,但從這些測高儀器可以判定,當時應該對山峰高度進行過測量,只是相關數據未能保留下來。
然而1921年英國探險隊到達珠峰腳下,知道“世界之巔”早已有自己的名稱后,帶隊的布魯士將軍卻在皇家地理學會上說:“我從夏爾巴人那里知道,他們以珠穆朗瑪的名稱稱呼埃佛勒斯峰。我希望即使找到它的真正名稱,我們也不要理會。我知道你們一定同意沒有一個名稱比埃佛勒斯峰更美妙、更合適。”
中國測得珠峰最精確高度
殖民主義者的狂妄最終隨著英國勢力的衰退而煙飄云散。新中國成立后,著名地理學家林超教授發表的論文《珠穆朗瑪峰的發現與名稱》以令人信服的大量中英文資料駁斥英國人發現世界第一高峰、并命名為埃佛勒斯峰的謬論。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內務部、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聯合發表通報,將“埃佛勒斯峰”正名為“珠穆朗瑪峰”。
1954年,尼泊爾與印度聯合發布的8847.6米珠峰精確高度獲得國際認可。當中國與尼泊爾探討珠峰歸屬時,尼方就有人以“中國既沒有登上珠峰,也沒有對珠峰進行測量”為由提出異議。
因此1960年中國登山隊成功登上珠峰后,對珠峰的測量工作也隨之展開。此前在珠峰登山科考活動中,我國測繪工作者曾用水銀氣壓計估算珠峰高度為8882米。但這種測量方法存在較大誤差,要取得足夠可信的數據,必須完成大量的準備工作。1966年到1968年,中國科學院牽頭對珠峰及周邊地區進行了兩次大規模綜合科學考察,建立起比印度更高水準的測量控制網。
一切準備就緒后,1975年5月27日,中國登山隊員首次將覘標帶上珠峰,山腳下的交會測量點同時展開峰頂聯測。經過加權計算,1975年7月23日,中國向全球宣布:我國測繪工作者精確測得珠峰海拔高程為8848.13米。這一精確數據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各國的承認,很快成為世界地圖集和教科書上的權威數據。2005年,中國第二次對珠峰高程進行精確測量,該數據被修正為8844.43米。▲
乞力馬扎羅山讓英德糾纏不休
非洲最高峰乞力馬扎羅山以“赤道雪峰”奇觀而聞名于世,傳說古希臘地理學家托勒密曾在地圖上標出位于赤道附近的這座雪山,但被后人當作“無稽之談”抹去。此后直到1848年,自詡來自文明世界的歐洲人才記錄到這座被當地人視為“神山”的巍峨山峰。
1848年,德國傳教士約翰內斯·雷布曼在東非發現“赤道雪峰”。他在1848年5月11日的日記中寫道:“今天上午,我們清楚看到遠處的山脈,其中一座山峰被美麗的‘白云覆蓋著。當我問起那片耀眼的白色時,當地向導把它稱作‘冷,我立刻明白了。”
是什么吸引雷布曼等歐洲人深入乞力馬扎羅山所在的非洲荒原?當時德國與英國為爭奪東非殖民地正展開激烈競爭。有種說法稱,德皇威廉二世年輕時曾向外祖母——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抱怨說,她在東非已經有兩座山,而自己卻一座也沒有。于是女王大方地將乞力馬扎羅山從英屬肯尼亞劃給德屬東非,作為威廉二世的生日禮物。不過這個故事很可能只是維多利亞時代諷刺作家的產物。1890年英國與德國達成一系列瓜分東非的協議,德國以放棄包括蒙巴薩在內的肯尼亞海岸為代價,換取德國北海出海口戰略要地赫爾戈蘭島,乞力馬扎羅山則被正式列入德屬東非的地盤。
在工業革命帶來的“征服自然”熱潮中,將“赤道雪峰”踩在腳下無疑是名揚天下的捷徑。從1861年開始,多國探險家爭先恐后地試圖“征服”乞力馬扎羅山,但都遭遇失敗。直到1889年,德國探險家漢斯·邁耶在第三次攀登乞力馬扎羅山時才成功登頂。他利用隨身攜帶的氣壓計估算,乞力馬扎羅山主峰高度為6010米,并將其命名為“威廉大帝峰”。5年后,德國殖民當局更正了他的測量,將乞力馬扎羅山的高度修正為5892米。這成為乞力馬扎羅山的官方數據,一直沿用到1952年。
但英國人對于德國把持非洲最高峰的現實并不買賬。早在1904年,一支英國探險隊測量乞力馬扎羅山的高度為5888米。但這個“有損非洲最高峰形象”的數據不可能得到德國的承認。一戰后,乞力馬扎羅山于1920年被納入英國管轄,新一輪測量立即上馬。1921年的測量將非洲最高峰的高度修正為5930米,但這個數字沒有得到國際認可。1952年,英國再度組織對乞力馬扎羅山的測量,宣布它的高度為5895米。這個數據隨后沿用至今。然而讓英國尷尬的是,坦桑尼亞于2000年宣布,在德國的幫助下,該國利用GPS技術測得乞力馬扎羅山準確高度為5891.8米——還是德國人當年測得準啊。▲
歐洲最高峰之爭:東西歐互不相讓
提及歐洲最高峰,很多人第一反應是大名鼎鼎的阿爾卑斯山勃朗峰。但若按照官方版本的“世界七大高峰”,歐洲最高峰則應該是位于俄羅斯境內的厄爾布魯士峰。這種習慣思維上的分歧,反映的是東西歐的格格不入。
海拔4810米的勃朗峰是西歐最高峰。在很長時間里,勃朗峰被當作歐洲最高峰,外界對山頂的一切都充滿好奇。1760年,日內瓦博物學家德·索修爾在勃朗峰腳下的霞慕尼村貼出告示:“為探明勃朗峰頂的情況,誰能登頂或找到登上頂峰的道路,將以重金獎賞。”然而布告貼出后無人響應,一直到26年后的1786年才由當地醫生帕卡爾邀約石匠巴爾瑪,成為最早登上勃朗峰的人。
一年后,準備充分的索修爾親自率領一支20多人的隊伍,攜帶大量科學儀器登上勃朗峰。后來他在《阿爾卑斯紀行》一書中描述了登山過程中不同高度的大氣壓和溫度變化,以及人體在高海拔山區缺氧產生的呼吸困難。1765年曾有科學家估算勃朗峰的高度為4660米,
索修爾根據自己測量的數據,將勃朗峰的高度修正為4735米,僅比實際高度少了約75米。登頂勃朗峰獲得的經驗和裝備,還揭開了現代登山運動的序幕。
而遠在大高加索山脈的厄爾布魯士峰,此時還根本沒有進入傳統歐洲人的視野。西歐本來面對“遠離文明世界”的俄羅斯就有優越感,何況大高加索山脈對于當時的俄羅斯而言也屬于蠻荒之地。直到18-19世紀,烏拉爾山-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脈逐漸被認可為歐亞分界線后,海拔5642米的厄爾布魯士峰才引起歐洲人的關注。人類首次征服這座雪峰的時間更是一直推遲到1874年8月才完成。不少歐洲人至今仍拒絕將位于歐亞分界線附近的厄爾布魯士峰當成歐洲的一部分。這種心態或許更多出自對“歐洲最高峰落入俄羅斯之手”的不滿。二戰期間,當德軍有機會控制厄爾布魯士峰時立即“口嫌體直”。他們與蘇軍在高加索山區血戰時,竟然還專門抽調精銳的山地部隊登上厄爾布魯士峰并升旗留影,以彰顯“德國征服歐洲之巔”。▲
環球時報2020-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