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榮德
摘要? ? 本文介紹了小麥種植技術,包括種子選擇、播種、施肥、灌溉、病蟲害防治等方面內容,以期為種植戶提供參考,進而達到提升小麥種植效益的目的。
關鍵詞? ? 小麥;種子選擇;施肥;病蟲害防治
中圖分類號? ? S512.1? ? ? ? 文獻標識碼? ?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20)09-0033-0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在我國農業技術高速發展的背景下,我國小麥種植技術及其病蟲害防治技術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但一些種植戶在小麥種植技術和病蟲害防治技術上仍缺乏一定的認識。因此,研究小麥種植技術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1? ? 種子選擇
對于小麥種植而言,最為關鍵的步驟為種子選擇階段,在進行該階段時,要選擇無蟲、含水量低、干燥、飽滿的種子。選好種子后,還應將選擇好的種子進行拌種,其主要是在小麥種子表層涂上一層保護膜,以防止小麥種子被害蟲吃掉。在該階段應注意2個影響因素:一是水分要適中,不然會對播種產生不利的影響。二是應確保拌種均勻,否則會讓沒有沾上藥物的種子被害蟲吃掉[1]。此外,若種植環境不同,對種子的要求也不同:一是不同的氣候條件。由于我國經緯度跨域幅度較大,形成了不同地區不同氣候的自然環境,因而在進行相應選擇時,也要對其進行充分的考慮。例如,在北方氣候環境下,可以選擇半冬性小麥品種,南方可以采用半春性或弱冬性品種。二是農業水平不同條件。由于各個地區農業水平的不同,因此在選擇種子時也應將其納入考慮的范圍之類,對于水平低的地區,可以選擇耐瘠、耐旱的品種。對于水平較高的地區,可以選擇耐肥、抗倒的品種。
2? ? 播種
在拌種完成后,要選地、平地、深耕、均勻施肥,然后播種。在播種時,要保障土壤的水分含量,且將播種量控制為150 kg/hm2。
3? ? 施肥
對于小麥的質量而言,施肥作業是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應采用科學的施肥方式,例如,將化肥和有機肥搭配使用,既可以防止土壤板結,又可以提高小麥產量;采用平衡施肥方式,在保障氮肥施用的基礎上,按需添加鉀、磷肥,同時按照土壤性質,來確定施肥的比例(如輕黏土、重黏土為5∶5,砂壤土、輕壤為3∶7等);采用葉面噴霧的方式,在小麥孕穗期施肥,其主要是在無風的環境下,用磷酸二氫鉀+尿素進行噴灑[2]。此外,還應在播種之前,在種植土壤中施加底肥,進而保障小麥的優質高產。
4? ? 灌溉
由于一些地區的春季常常出現干旱的情況,為了讓小麥的產量不受影響,需要采取相應的灌溉措施。在進行灌溉時,應依據當前小麥的實際生長情況,將小麥整體吸收水量控制在一定范圍內(500~650 mm),并依據當時的溫度進行灌溉,將灌溉時間控制在日落之后和日出之前,應采用溝灌和噴灌的方式[3]。
5? ? 病蟲害防治
對于小麥的整個生長過程而言,其會受到很多病蟲害因素的影響。從當前小麥實際種植情況可以看出,病蟲害主要有銹病、黃粉病、枯葉病、白蜘蛛、蚜蟲、吸漿蟲等[4]。對于這些病蟲害,應采取科學的防治手段,降低其對小麥質量和產量的影響。
在播種時期對小麥病蟲害進行防治,能夠有效降低生育期的病蟲基數,具體的防治方法是噴灑化學藥劑,并進行精耕細作,可以將種子與藥劑混合播種,這樣能夠預防枯葉病和銹病。如果是防治土壤中的害蟲,需要使用36%三唑酮乳油22 kg/hm2兌水進行地表噴灑,能夠很好地防除蚜蟲和吸漿蟲[5]。
拔節時期的小麥極易受到白蜘蛛等害蟲的危害,可以采用相應的預防措施,如采用農業預防和生物預防的方式,前者主要利用白蜘蛛的習性,在早春時期翻地,減少行間雜草;后者主要利用白蜘蛛的天敵如方頭甲、食螨瓢甲等防治,通過這種預防方式能較好地降低白蜘蛛的數量。
抽穗時期主要發生黃粉病和麥蚜等病蟲害,嚴重影響著小麥抽穗階段小麥的生長。其主要防治措施為在麥苗表面噴灑殺菌劑烯唑醇,應注意的是在噴灑該殺菌劑的同時,要充分考慮當地的天氣情況,若空氣濕度較大或降雨較多,還應做好相應的補救措施,如在做好藥劑噴灑后7 d內出現了降雨,應在天晴后再噴灑1次[6]。可以利用蚜蟲天敵蚜蟲蜂捕捉蚜蟲,從而達到生物防治的效果;同時還可以應用快殺靈以及萬靈等藥劑進行均勻噴灑防治。
6? ? 參考文獻
[1] 李靜娟,李永宏.小麥高產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技術研究[J].河南農業,2019(26):11-12.
[2] 哈麗瑪·夏坎.小麥種植管理及病蟲害有效防治技術分析與研究[J].農民致富之友,2019(12):7.
[3] 黃紅旗.小麥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技術[J].鄉村科技,2019(34):89-90.
[4] 沈小燕.小麥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探究[J].農業科技與裝備,2019(6):57-58.
[5] 張秀蕊,劉建杰.小麥高產關鍵栽培技術[J].現代農村科技,2019(11):19-20.
[6] 王萬泉.河南焦作市優質小麥高產栽培技術[J].農業工程技術,2019,39(3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