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予城
季繁繁:我不叫“清河的妹妹”,我就是我!
大概從初二我成功進入辯論隊之后,反駁我的雙胞胎姐姐清河就成了我的一大樂(任)趣(務)。
其實說心里話,我挺煩她的。
畢竟當大多數人口中“別人家的孩子”就在自己家中卻又不是自己,都會一臉黑線頭爆青筋的吧?
有時候我就真奇了個怪了。明明年齡一樣大,同是九年義務教育,她就是比我優秀。學習比我好,特長比我學得更精通。就連她隨隨便便笑一下發個呆,都能有無數種版本不同卻都無一例外高大上的解釋。
比這更煩的,就是老師同學們:“啊,你是清河的妹妹哇!”以及“就差了5分鐘,怎么就不學學姐姐讓父母省點兒心呢?”
真的是夠了!
我不叫“清河的妹妹”,我就是我!
于是乎,想辦法證明我比她強,就成了我眼中最大的事情。既然和她干一樣的事情永遠都比不過她,那就只能跟她反著來了!要么就是全贏,要么就是多輸一次(反正也不差這一次……)
老向:如果沒有成為提議者,也很難心平氣和去理解提議者所承受的壓力。
朋友的成績很好,考上了本地一所很好的中學,但是她執意要去鄰市那所初中,理由是:不想再聽父母的嘮叨。身邊的朋友都勸她留下來,她的父母也覺得留下來,既可以回家住,還可以照顧她的起居生活。但朋友偏不,因為平時她的父母總喜歡摻和她的生活,把她活生生地逼上她父母規劃好的人生,朋友表態:“從前我唯命是從,現下我終于反敗為勝了!”
我一直以為朋友向往鄰市的那所學校。但后來一次聊天,她不知怎么的就開始哭訴:“看到同學們都有父母陪伴,真好……”我說出了我心中的疑惑,她不好意思地撓撓頭說:“我從未想去鄰市上學,只是因為父母要讓我留下,我才不想留下的。”
我感慨她這是何苦,但又不得不承認年少的我們總是想要“逆道而行”,有種“你說一我偏認二”的報復感。如果不是一時糊涂,無端反感他人的意見,也就不會事后生出如此凌厲的愧疚感。
若水憶風:這是一種關乎自己決定權的抗爭。
在做某個決定而別人不停替我操心未發生的事時,我本來沒下定決心,這下我非要那么去做了,明明沒有發生嘛,況且誰說我就一定會按照常理遇見那種結果?哼,不撞南墻不回頭……
每個人都難以避免地會出現逆反心理,尤其厭惡被“為你好”“不許這樣”此類的言論所干涉,不管你說得對不對,我就是要和你對著干,甚至選擇之前先聽聽別人的意見,然后直接選擇相反的那一個。
可能這是一種想要擁有決定權的抗爭,一種宣示自己擁有決定權的手段,是維護自尊的一種叛逆,你越是強調它的不可為,我就越是想要為之。因為作為獨立的有思想的個體,我們有權決定自己的前行方向,順從自己內心真實的聲音。畢竟,人生的每一條路在最初踏步的那一刻都應該是孤獨且堅決的,每一種結果都是一種體驗,沒有誰能阻止我去親歷這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