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洋
資深編輯,專欄作者,教育學碩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長期從事心理輔導與答疑,對青少年關心的問題有精深獨到的見解。
洋姐,很抱歉這么晚打擾您!今天晚上,我媽問我,還活著干什么?我不知道怎么回答,我沒有特長,學習也不拔尖。2019年的期末考試,我考得很差。我現在在努力地刷題補救。可媽媽就像沒看到一樣,總是拿別人家的孩子和我比較,我一點兒也不喜歡這樣。
洋姐,我已經15歲了。每次媽媽都過分辱罵我,有時甚至打我臉。我父母在物質這方面倒是很照顧我,可他們卻不懂得怎么尊重我。媽媽經常翻我的記事本。我和他們談,可還沒等我說完,媽媽就急了,說我是個小屁孩兒,哪有什么隱私;爸爸則口頭上應承卻還是看了。從此我便再也不敢寫日記了。
洋姐,我多希望他們可以不在物質上照顧我,在心理上多關心關心我啊。我不恨他們,也不討厭他們,只是覺得好無奈。
洋姐說:你覺得媽媽問你那樣的話是想讓你去死么?肯定不是,對不對?假如你一下子沒想開,按照她的字面意思去做了,第一個不答應的就是她。
活著需要理由嗎?不需要!為什么?
因為我們任何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都不是自己嚷嚷著非來不可的,而是哭著被人強行拉扯進來的,來得不由自主。“活著干什么”這樣的問題恰恰應該反問父母“你本來想讓我干什么來著”。你的媽媽內心里有許多憤怒,這些憤怒其實并不是指向你的,全部是她對自己的不滿意。她是一個很失敗的人,更準確地說,在她的內心里,自己并沒有足夠高的價值感——成功的人會給孩子指引方向,指導方法,絕不會像你媽媽這樣,滿眼里都是孩子的不是,甚至添油加醋地無端指責。
如你所言,你已經15歲了,有些普世的道理你應該可以理解,缺乏自省能力的父母經常會將自己的懶惰、無能投射到孩子身上,然后用攻擊孩子來減輕自己的無助感。于父母而言,孩子是最安全的攻擊對象,不僅不會遭到孩子報復,甚至很少被反擊,因為他們手里握著一個特別好用的武器——教育。很多國家都有打著“教育”的名號將孩子活活打死的案例。
你努力地刷題并不會減少媽媽的憤怒,我前面說了,她的憤怒不是針對你的,當她對自己的失望加深的時候,你越努力她就越憤怒,因為你的努力會反襯出她的不努力,她甚至可能會說:“你努力有什么用?努力就能打高分嗎?看看誰家那小誰,人家也沒像你這么死學,一樣考前排。”此時,她是在給自己的懶惰找解釋,依然與你無關。
無知的父母沒有能力越出他們的認知范疇,你與他們談就是對牛彈琴,這個無用功不必再做下去。沒有人會白白給你尊重,被人尊重一定是因為你配,而不是因為你求。一個被翻筆記本這樣的小事,你都擺不平,非要嚴肅認真地跟大人去講人權,你說人家怎么尊重你?你不會在發現日記被翻看后,用日記給他們寫信試探交流嗎?或者幽上一默也行,在日記中寫:“晚上到家后我發現日記本被翻看了,我猜可能是鄰居家的小狗白天來我家偷東西順便翻了我的日記,明天我可得提醒媽媽爸爸鎖好門。”或者在日記里放預告:“本日記非日更,下次更新時間為下周四,敬請關注。”
假設你有這樣一個女兒,恐怕你也不會承認自己尊重她,但是一定會覺得很欣慰,為她感到自豪,認為這孩子讓人放心,最重要的是,你不太敢輕易欺負她了,是不是?
學習,需要動腦思考;與父母交流,需要動腦思考。再提醒你一次,你已經15歲了,即將成人,大腦發育很快完畢,不要再把自己當成一個嗷嗷待哺的嬰兒,連尊重都需要別人送到你嘴邊,而不考慮自己怎么樣去獲取。你也看到了,如果你不動腦思考,不成長心智,長大后你就會成為你媽媽那樣的女人,充滿抱怨和憤怒,無處發泄時,你的孩子將成為最大最無辜的受害者。
姐姐,你好!我喜歡你發的心理咨詢的文章,很觸動我。現在我也有一個問題想咨詢。馬上要高考了,我很痛苦,我覺得我太難了,為什么真心付出別人卻說你假惺惺?我們學校是寄宿制,我在宿舍里經常被孤立,她們說討厭我。可我沒招惹過她們,就連我的同桌,我自認為是我的閨蜜,也背叛了我。
我每天要學習,本不想和她們吵,可她們認為我是一個軟柿子,變本加厲地來欺負我。我一和她們爭吵,她們就合起伙來針對我,我不想理她們,可每次都會影響到我的心情。我想“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可我的情緒很容易就被她們影響了。現在離高考只有幾個月了,我不想和她們接觸,但我們是一個宿舍的,很難做到。我一想到開學要和她們生活3個月,我的內心就恐懼。她們是在外面混的,同班同學有和我關系好的都勸我別和她們走得太近,盡量別回宿舍。其實我也確實做到了,我在高中上半個學期基本上都是晚上要睡覺了才回宿舍。我以為避而不見就會沒事,事實證明我想多了,她們諷刺的話語無時無刻不在,前段時間被她們弄得差點兒抑郁。現在的我自卑極了,我害怕見到她們,害怕極了。姐姐您說我該怎么辦呀?
洋姐說:你害怕見到她們是假象。內心里你真正渴望的是融入她們,你不敢正視自己的欲望才是痛苦的根源。
在你的自述里我看到的是賭氣。這種賭氣是我們小時候的常用伎倆:你要吃芒果,媽媽說不能再吃了,再吃牙疼,你頭一甩“下次你給我,我還不要了呢”;你看中了小朋友的玩具,想拿來玩兒一下,小朋友不借,你露出了嫌棄的表情“你這個東西我都不稀罕,我家里有很多”;而現在你想加入宿舍集體,但大家排斥你,于是你說“我不想理她們,她們總影響我心情”。
知道大家為什么不喜歡你嗎?因為大家的游戲規則(交往規則)變了,而你還停留在小時候,還愛使用賭氣的方法。曾經,你是真的年紀小,賭氣是沒有辦法的辦法;而現在你已經是高中生了,還用這個手段,那就是幼稚,是無能,是沒成長了。當你發現自己不被大家歡迎,甚至被排斥的時候,賭氣只會將自己推進越來越尷尬的境地,更令人不安的是,這也會讓大家都明白,她們不接受你是對的,在心智上,你與她們不在一個水平線上,你還停留在小時候。你看到過弟弟妹妹要和哥哥姐姐玩兒,哥哥姐姐不耐煩地將一奶同胞推開的樣子吧?同時他們嘴里還念念有詞:“去去去,小破孩兒懂什么?”相信你的室友對你還沒有到這種無理的程度,但是她們的不耐煩你是否可以體諒一下?
很多人沒朋友,就是因為他們在賭氣式交友,這讓那些已經成熟起來的人(往往這些人就是在你眼里有魅力有吸引力的人)十分反感。所以,你覺得你一片冰心在玉壺,人家卻任你明月下西樓。有時候,你感到自己被室友奚落和諷刺,她們所嘲笑的還真未必是無中生有,可能就是你應該反思和作出改變的地方。閨蜜加同桌,你都敢給她戴上一頂“背叛”的帽子,都不能做到維護起碼的表面上的和諧,你覺得真正不好交往的那個人到底是誰呢?
我傾聽,你訴說。小心情、小煩惱、小糾結、小困惑,微博、Email、QQ……
想有人聽時別憋著,跟洋姐說。
郵信:130021長春市清華路156號《中學生博覽》編輯部“洋姐說”(收)
mail:1056967143@QQ.com? ? ? ?微博:騰訊微博@付洋? ? ? ? ? QQ:1056967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