咔噗哩
人在壓力大的時候,總是容易做出些喪失理智、毫無節制的事情來。
比如我每次到了考試月、考試周時,飯量就明顯比平時大,不僅三餐吃得多,零食供應也與日俱增。
是因為我平時減肥餓著自己了,所以到這個時間段就放開了吃嗎?并不是,我只是用這種方式來緩解考試所帶來的焦慮。所以我合理地推測,我身上至少有10斤沒必要存在的肥肉,是通過這種方式獲得的。
不同于我的胡吃海塞,我的好朋友則選擇用瘋狂剁手來緩解壓力。
每當這個時候,她的購物清單都特別長,購物車里總是塞得滿滿當當。但如果你理智地問上一句:這些東西你確定每一件都是你需要的嗎?得到的答案往往是:也不全是,我只是抑制不住身體里噴薄而出的購物欲。總覺得必須買買買,才能緩解內心的焦慮。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我們管這種行為叫“報復性消費”。通常指當人們承受著巨大壓力的時候,因為找不到其他可行的宣泄方式,就選擇通過消費來舒緩自己的情緒。
順便默默補充一句,雖然我是靠吃,但吃其實也是一種變相消費啊,哪怕只是一碗米飯,那也是需要錢的,更何況還有炸雞、火鍋、燒烤、奶茶等等!
再默默補一句,今年初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的緣故,大家都在家里悶著,這種“報復性消費”心理更是達到了頂峰。
@顏樂樂:壓力大的時候就瘋狂想吃炸雞,每天都想吃炸雞,一次能吃好幾個炸雞!吃完就覺得自己活過來了,有動力繼續學習了。至于熱量什么的,我相信只要吃得快,熱量就一定追不上我!
@是包子呀:買買買真是太快樂了!疫情期間在家待著,每天的樂趣之一就是逛某寶,我將它稱為線上逛街。每天都必須買點兒什么才肯收手,真的是太上頭了。
@羽仔:同意樓上的,疫情期間悶在家的時候,會忍不住想買東西。其實平時不會有這么強烈的購物欲,也不會想吃炸雞薯條這些高脂高熱食品,但那段時間,尤其是外賣、快遞人手不足的頭一個月,每天都瘋狂想吃。
@Yeol:大家發現了沒有,這種“報復性質”的減壓方式,一般都是輕松甚至“墮落”的,你聽過誰因為壓力大,“報復性閱讀”“報復性運動”嗎?“為了緩解焦慮,我一口氣看完了5本書”“為了緩解焦慮,我連著一個月每天運動1小時”這種話,我可從來沒聽說過。
@胖大海:解壓當然是選擇輕松的方式啦,不然不就壓上加壓了?不過“報復性運動”是存在的喲,我朋友一到了考試月就很積極,天天晚上去跑步,一身臭汗回宿舍,說特別爽,還一直慫恿我們一起去。
@閑豆豆:其實不一定是因為壓力大才會產生報復性消費,小時候被窮養過的小孩兒,長大了也可能會這樣。對,我說的就是我自己。我家經濟其實還行,就不會說窮到過不下去或者怎樣,普通人家的水平妥妥的,甚至可能還高一點兒。但是吧,我爸媽就是特別節儉的那種人,甚至有點兒過度的那種,所以小時候我真的是想要什么都基本不給買。于是上大學后,我有了可以自己支配的生活費,就開始各種瘋狂剁手,哪怕有些其實我根本不需要,但就是想買。
@一坨貓:之前準備雅思考試的時候,埋頭苦學了兩三個月,考完試后,簡直像脫韁的野狗似的,沒錯,說的就是我自己,各種吃吃喝喝,各種買買買,似乎只有通過這樣,才能釋放憋了兩三個月的靈魂。倒不是焦慮,就是憋久了,需要干點兒別的事情來釋放。
@在下坂田:不懂就問,我很好奇北方的朋友,疫情過后,會不會“報復性搓澡”,大家都跑澡堂里去?狗頭保命.jpg
@冬樹:樓上盲生,你發現了華點。滑稽.jpg
@四夜初五:花錢真的可以使人心情愉快,人在無比焦慮的時候,真的有點兒控制不住,會沖動消費。
當人們處在壓力或焦慮中時,往往需要通過一些途徑來轉移注意力,以此達到緩解的目的。而吃、玩兒游戲、刷手機、買買買等形式,則是最常見的方法。
因為它們做起來輕松,不太需要費腦,而且能夠得到及時的反饋。付出后馬上,或者不用等太久,就能得到回報,心理很容易獲得滿足感。
有時候,它也起到了一種逃避現實的作用,比如面對考試復習的壓力時,手機比平常更好刷了,買的炸雞更香了,逛起某寶來,貨比三家買買買……沉迷其中,似乎只要不去想,考試就不存在似的。
而疫情期間,這種情況更突出,好多人瘋狂想喝奶茶,想買口紅,想出去吃吃喝喝買衣服。主要的“壓力”來自于大家都被動宅在家里,太久沒能好好出去蹦跶了,憋得慌。
行動受限那么久,一旦快遞開始全面工作,或者有了出門的機會,壓抑了許久的購物沖動,也就跟著冒頭了。
再加上年前為假期做了很多規劃,旅游、聚會等等,結果因為特殊情況都取消了,難免會想通過別的渠道來進行補償,而買買買則成了當前最容易實現的方法。
知道了沖動消費的原因后,在面對滿滿當當的購物車時,不妨問一下自己,你確定這些都是你需要買的嗎?如果一遍不行,那就來個靈魂三問,讓自己冷靜一下。
如果這時候還管不住自己的手,就試試另一個方法,多數情況下能有效阻止購物欲帶來的沖動:默默想一想自己的銀行卡余額,如果想不起來,可以掏出手機看看進行確認。
祝愿大家都能治愈。狗頭保命.jpg
編輯/張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