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引:熱愛教育,曾在遼寧一所高校做了三年大學老師;熱愛文學,又在吉林大學研究生院學習了三年“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熱愛寫作,目前在全國優(yōu)秀少兒報刊《作文與考試》雜志社擔任執(zhí)行主編。用三分之一的時間讀書,用三分之一的時間寫作,用三分之一的時間陪伴孩子。前兩樣已得心應手,最后一樣是長期的工作。始終向兒童學習,保持驚喜和天真,這是人生最大的樂趣。
套用2020年伊始發(fā)表的隨筆:若問我《時間在哪兒》,請在光陰的罅隙里《輕嗅書香》,它會告訴你答案,亦能讓你《遇見最好的自己》。生活不會一馬平川,《人生處處是考場》,請積極面對,《每一步都沒有白費》。讓我們一起向陽生長,旖旎風光永遠都在路上。
親子秀節(jié)目《爸爸去哪兒》的主題曲中有這樣幾句歌詞:
“有我在就天不怕地不怕,寶貝、寶貝,我是你的大樹,一生陪你看日出。這是第一次當你的老爸,我們的心情都有點兒復雜。你拼命發(fā)芽,我白了頭發(fā),一起寫下一撇一捺……”
這首歌寫出了我所理解和認同的親子關系,就是在相互陪伴的過程中,父母做孩子的榜樣,在教會他做人做事的道路上,共同成長。
(一)孩子不自信?請父母教會他欣賞優(yōu)點。
都說在父母眼里,自己的孩子都是最好的。我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父母最了解孩子,要善于發(fā)現(xiàn)和欣賞他的優(yōu)點。小鶴是一個被“夸大”的孩子。他的記憶力非常好,我們就鼓勵他多背誦,尤其是背誦古詩文。從《論語》到《詩經(jīng)》,再到《尚書》,不管多長的文章,都是來者不拒。而且他很享受背誦的過程,因為每次背誦都會得到父母的夸獎。久而久之,他對自己擅長背誦古文這件事深信不疑,記憶力好成了他自信的一個標簽。
我一直不認為學習好是考察孩子的唯一標準。不管是哪個方面,只要他表現(xiàn)突出,我都很上心,總是第一時間給予表揚。他仰臥起坐得了班級第一,我夸他身體棒,隨媽媽運動神經(jīng)很發(fā)達;好朋友生病了,他主動去做值日生,我夸他很善良,是個“小暖男”;小組的女同學沒完成作業(yè),他自備糖果送給這個女生,鼓勵她寫作業(yè),我夸他很有責任感,很會哄小女生……
小鶴喜歡勞動,我們就在家里創(chuàng)造機會讓他表現(xiàn),每周日都是他固定的勞動日。有一次,他在作文中敘述清潔坐便的經(jīng)歷,從如何選擇一款好用的潔廁靈,到清潔的具體步驟,再到如何處理坐便器的死角,他都寫得非常細致。這篇作文作為范文在班級發(fā)表,也得到了我的夸獎。
經(jīng)常被夸獎的孩子,他能夠欣賞別人的優(yōu)點,同時也懂得自謙和低調(diào)。在小鶴的口中,從來聽不到哪個同學不好,即使是誰有點兒小毛病,他都會說出這個同學身上的優(yōu)點,而不是只看見缺點。同時,倘若別人夸他很棒,他會非常謙虛地說,還有誰誰也很棒。我認為這就是自信的孩子該有的模樣。
(二)孩子不知足?請父母教會他延遲快樂。
小孩子也有虛榮心,他們在一起會比較家庭條件如何。我曾旁敲側(cè)擊地問過小鶴這些問題,他每次的答案都一樣:“我啥都有,我啥都不缺。”
小鶴很容易滿足,他從來沒有因為得不到某種東西而焦慮和抱怨,甚至撒潑打滾。在他很小的時候,我做過一個小測驗,把一盒包裝非常漂亮的糖果交給他保管,只讓他每天吃一顆。他果真照做了,而且每天晚上都把糖果數(shù)一遍,和我匯報今天吃了一顆還剩幾顆。這種延遲快樂的訓練,讓小鶴學會了克制和忍耐,更學會了欣賞,而不是占有。
比如在商場里,如果看見漂亮的或者好吃的東西,他經(jīng)常會停留一會兒,看一看、摸一摸就完事了,最多是讓家長拍一張照片留念。他總是單純地喜歡所有美好的東西,心里的喜悅遠勝過口舌之欲帶來的滿足。
懂得知足的孩子,更懂得分享和替別人著想。小鶴出門度假,一定會給家人和好朋友帶禮物,而他自己卻很少買喜歡的東西。他熟悉朋友們的喜好,誰喜歡樂高,誰喜歡機器人,誰喜歡恐龍,誰喜歡汽車,他都了如指掌。只要碰到好東西,他都會毫不猶豫地出手給朋友買回來。這種分享,讓我看到了孩子很溫暖、很貼心的一面。
(三)孩子不專注?請父母教會他持之以恒。
總有朋友問我,怎么培養(yǎng)孩子的專注力。我的結論很簡單,給孩子選擇一項可以長期堅持的愛好。而且一旦和孩子約定好做某件事情,父母必須堅持到底,否則就不要開始。尤其是在孩子痛苦時,不要被孩子的眼淚嚇倒,更不要輕言放棄,父母要陪他一起挺過去。
如果父母在一件事情上敗下陣來,以后再遇到困難的時候,孩子自然就會想方設法磨家長,逼他一起后退,就很難培養(yǎng)孩子的專注力。比如天天練琴很痛苦,有不少孩子就以哭鬧的方式拒絕練琴。小鶴也哭過,看著他淌著眼淚練琴,我心里也很不好受。但是我要和他講道理:“任何一種學習都是很累、很艱難的,不要以為不學琴,改做其他功課就容易。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投入和專注,不耗費五六年的汗水,都是白搭。”所以,要培養(yǎng)孩子的專注力,父母不要半途而廢,遇到瓶頸再撐一下,或許就會海闊天空。
小鶴每個暑假都要加練鋼琴,每天要彈四個多小時,他從來都是自己練習,不需要別人監(jiān)督。專注力強讓他做事很有耐心,面對困難時很淡定,因為他習慣“啃硬骨頭”,能坐得住冷板凳。朋友們總說小鶴有一種超過同齡人的成熟,我想這就是吃過苦的孩子所具備一種氣質(zhì)吧。
(四)孩子不守信?請父母教會他兌現(xiàn)承諾。
信任是比金錢更寶貴的東西,它可以從家教中培養(yǎng)。一個關鍵的做法就是父母首先要在孩子面前信守承諾,打好信任的基礎。如果父母兌現(xiàn)不了,決不要隨口敷衍地向孩子許諾。只有說到做到,孩子才會信任父母,也會信任他人。
有一次,一位同學的媽媽給我打電話,說是小鶴用歐元和她兒子交換折紙,她擔心我不知情。其實,我早就知道了。小鶴說這位同學的折紙是從國外帶回來的,非常珍貴,如果想要的話,需要東西交換。我當然支持他用歐元換折紙,理由很簡單:“既然你覺得很值得,而且和朋友已經(jīng)約定好了交換方式,那就必須說到做到。”父母給予孩子的信任與支持,無形中會鼓勵孩子對他人的信任。
其實還有一些方式可以增強親子互信。比如孩子犯錯誤的時候,我會給他幾分鐘思過,等到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作出道歉,我一定會給他一個大大的擁抱,這種儀式感很強的互動,會讓他始終相信親情,相信媽媽的愛。信任是一種隱形的力量,會令人心安。
父母要和孩子一起成長,更多的是以身作則,用行動告訴孩子做人做事的道理。如果你想培養(yǎng)孩子勤勞,那就做一個不能偷懶的媽媽;如果你想要孩子熱愛閱讀,那就放下電子產(chǎn)品,和孩子開展閱讀競賽;如果你想讓孩子寫作不犯難,不妨你也挑戰(zhàn)一下寫作,記錄親子共同成長的點滴和收獲;如果你想要孩子有恒心,不妨你也培養(yǎng)一項愛好,讓孩子為你驕傲。
父母就是孩子的榜樣。你怎樣,孩子就怎樣!
編輯/苗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