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真
每次一打開朋友圈,總能看到一些朋友在打卡。
英語學習的,分享每日單詞打卡頁面;制訂計劃的,把必做事項洋洋灑灑羅列出來;專注健身的,會把跑步里程以及完成次數都寫上。
這些看起來都很好,也不乏堅持者,但更多的是發著發著,突然某一天就再無下文。
朋友云云和我曾經都有“每逢假期定計劃”的熱血勁。在假期到來前,躊躇滿志地把每天的時間都分割好。等到假期真的到來時,又發現除了在床上玩兒手機,似乎沒有更心怡的選項。
于是乎,云云的練字停留在紙端“假期要練花體英文”這八字上,我的繪畫學習終止于點擊右上角并“收藏”教學視頻。
經歷了幾次“熱血上頭”“堅持幾天”“無聲放棄”“默契翻頁”之后,我和云云都成長了。我們直接從根上解決問題——再也不和對方分享自己上頭不過3分鐘的所謂計劃。
這樣一來反而成了好事。
當我們都避免把注意力放到“怎么分享一個看起來很好的計劃”時,這個計劃的下一次提及多半是已經成功或者步入了正軌。
提前把一個目標分享出來,會在得到的夸贊中預支實現目標的喜悅。
理智說:“快努力吧!說出去的話就是潑出去的水,這么多人看到你說要完成這件事,沒有完成的話怎么好意思?”
而實際上總是感性壓倒了理性。感性載歌載舞:“發目標到票圈不就是暗含讓別人看到并表揚的心思嗎?既然我發出來就已經享受到了,那何必回到舞臺燈光打不到的地方去默默努力實現它呢?”
提前享受了實現目標的滿足,在真正執行計劃的過程中,實現目標的興趣和執著又因此大打折扣,這樣一來,缺乏動力是再正常不過的。
想要加強實現目標的動力,可以延遲滿足以及自行加設滿足。
在延遲滿足方面,首先可以盡量克制自己的分享行為,把這份得到夸贊和努力被看見的喜悅留到摘得桂冠時品嘗。
或者仍然可以分享,但要注意把目標具體為一個個可監督可量化的小行動。在之后的實踐中,自行加設的滿足就該起作用了。
每一個小行動的達成之后,給自己對應的小獎勵。比如“我要健身瘦20斤”這個計劃就可以量化成“每周隔天跑,跑步3-4次”“下午游泳X個來回”“每周除了周日,嚴格執行健身食譜”等等,然后在階段性成功瘦身X斤后,獎勵自己下單那條看上許久的小碼連衣裙。
執行計劃的感覺,就像始終有一個未來的自己在于現在的自己拉扯搏斗。
一邊是惰性向下的力量,一邊是向上向善的力量。墜落是輕易的,而攀登是費力的。堅持需要漫長時日,而放棄只需要一秒鐘。
但是換一種思路來看,堅持其實是一件討巧的事:
所謂堅持不過是堅持過想要放棄的那一秒。
編輯/王語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