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還勝,心理學博士在讀,國際情緒聚焦療法ISEFT認證治療師,中國心理學會注冊心理師,勞動部二級心理咨詢師,衛生部心理治療師,溫州康寧醫院心理咨詢師。以下案例獲得來訪者的授權,并隱去了來訪者的個人信息。
疫情是一個“引發焦慮”的大背景,很多人因為“前所未有”的經歷而恐慌。這對小鑫來說更是一個考驗。焦慮狀態的小鑫在這種焦慮的背景下屬于“情緒的易感人群”,焦慮自然就加重了。
“這周怎么樣?”我問道。
小鑫緊鎖著眉頭看著我:“這周很糟糕,感覺非常的緊張……”
小鑫是一位16歲的女孩,我的長程咨詢的來訪者,保持咨詢2年了。最近的半年里焦慮狀態緩解了很多。由于疫情的影響,我們的面對面咨詢改成了網絡視頻的方式。疫情是一個“引發焦慮”的大背景,很多人因為“前所未有”的經歷而恐慌。這對小鑫來說更是一個考驗。焦慮狀態的小鑫在這種焦慮的背景下屬于“情緒的易感人群”,焦慮自然就加重了。
“可以具體地說一下嗎?”我繼續問道。
“嗯,就是最近特別害怕,我擔心我自己會不會生病,會不會被傳染……我感覺我的嗓子很痛,有時候還咳嗽,會發燒……我還覺得……”小鑫憂心忡忡地說著。
“老師,我記得上次你說過,我可能對一些事情更加敏感,所以我可能有一些不安。上周和你聊過之后我明顯感覺自己安心了許多,后來就不知道怎么了……我總是在擔心,雖然我感覺我隔離的很好,也沒有出過門,也定時消毒,我確定一切都是安全的,但是我依然沒辦法說服自己,我是安全的……”
小鑫的焦慮是強烈而彌散的,這種情緒明顯比現有刺激引發的反應強烈,這個情緒不只是疫情引起的,好像還摻雜了一些別的因素。我試著問她:“嗯,我感受到了你強烈的擔心,這周有發生什么事情讓你變得如此焦慮嗎?”
“并沒有發生什么啊?”小鑫想了一下。
“我們嘗試著回憶一下,從什么時候開始焦慮變得強烈的?”我慢慢地引導著,嘗試著發現焦慮的源頭在哪里。
“哦,我想起來了,好像是從我爺爺奶奶聊天開始的……”小鑫突然想到了什么說道,“我爺爺奶奶在客廳里面聊天,談論微信群里面發的消息,很多明明是假的,他們還在那里說,說的像真的似的……”
小鑫想起這些事情之后,詳細地描述了她家里人應對疫情的狀態。爺爺奶奶每天都會在家庭群里面發送很多消息,有真的,也有假的。不過這些消息的共同特點就是,所有的消息都是負性消息。因為不用上班,小鑫的父親每天都在打游戲,甚至不出房門,不說話。而小鑫的母親每天可以做的事情就是不停地嘮叨……
心理學家指出,情緒是人們行動的信號燈,情緒為個體提供很多的信息,讓人們可以及時地應對環境的變化,適應環境,提高個體的生存率。比如說,害怕的情緒是在提醒人們環境對我們可能存在著潛在的危險,需要人們小心翼翼地行動。憤怒可以提高人們的戰斗值,讓我們更有力量地攻擊或者逃跑。
當環境出現變化時,人們會有相應的情緒反應出現。情緒覺察能力強的人,可以更好地覺察到自己出現的情緒;情緒覺察能力差的人,就不容易感受到自己的情緒。當人們有情緒的時候,情緒感受好的這一部分人可以很好地感受到情緒并把這些情緒處理掉,而另外一部分人可能會屏蔽自己的情緒,或者使用不恰當的方式來表達情緒。
就像疫情期間,有一些人不戴口罩,心存僥幸地認為我不會生病,這些人就是把自己的恐懼感屏蔽掉了。還有一些人會辱罵,甚至毆打提醒他們戴口罩的人,這些人就是把自己的恐懼變成了憤怒攻擊別人的方式。
而小鑫和她的家里人呢?小鑫屬于情緒敏感的人,她本身就存在著焦慮傾向,環境中明明沒有明顯的變化,她都會感受到強烈的焦慮,所以當環境有大的變化時,她自然就是反應最強烈的那個。小鑫的爺爺和奶奶對疫情有很多的擔憂,但是他們的情緒覺察能力比較差,同時他們使用了一種“過濾”的方式,把“積極的”信息全部給過濾掉了,只留下了“消極的”信息,通過聊天的方式把這些“消極”信息分享給對方,用以宣泄自己的害怕。小鑫的父親直接屏蔽掉了情緒,母親把所有的情緒變成了嘮叨……
小鑫變相地“收聽”到了爺爺奶奶的害怕和擔心,而這些害怕和擔心極其隱蔽,她沒辦法很好地覺察到這些情緒的來源,就只能一個人承擔起來了。這種現象在我們的生活中常常出現,比如你和這個朋友聊一些別人的事情,聊完之后,朋友沒事地走開了,反而作為聽眾的你心情變得無比糟糕,這就是朋友把自己的情緒都“傾倒”在了你的身上。而小鑫就是這樣一個“承接”了情緒的人。
小鑫的父母也沒有起到保護好孩子的作用,爸爸直接躲起來了,媽媽在自顧自地宣泄情緒,甚至可能波及到小鑫。在這個家庭的互動中,小鑫成為“情緒的盆地”,家里所有人的情緒都向她流過來,由她來吸收和消化。
“其實我好擔心啊,我也想找個人和我聊聊天,也幫幫我……但是我好擔心他們會說我小題大做……”小鑫向我表達著自己的感受,“我好想告訴他們,我不想聽你們講這些消極的東西,一聽到這些我就好擔心,我就開始害怕,怕我也生病,我聽到什么樣的事情,就會覺得自己身上也有同樣的問題出現……”
“小鑫,當你發現自己有擔心的時候,你希望對父母說什么呢?”我試著讓小鑫去表達自己的需求。
“我好需要你們保護我,告訴我沒事的,一切都會好起來的,我好害怕……”小鑫說道,“老師,我突然有一個念頭:好像他們也都是害怕的,對嗎?不只是我一個人很擔心,很害怕。”
“嗯,當你體會到這個之后,你的感受是怎么樣的?”我問道。
“我會感覺,其實他們也是害怕的,只不過我能感受到,他們感受不到罷了?這樣講起來,我會感覺放松很多……”小鑫說道。
這種情緒傳遞的現象在人際互動中普遍存在著,傳遞和被傳遞的兩方沒有好壞之分,但是會給“情緒敏感性”高的人造成很大的影響。作為情緒易感的人來說,更需要去覺察“我的情緒是別人傳遞過來的,我在替別人承載情緒”,并且劃定情緒的邊界,讓自己不受這些情緒的困擾。好像小鑫一樣慢慢地發現,原來我的害怕是被你們影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