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禮順 李剛
摘要? ? 為推進林權配套改革,從全民動員,同心播綠;尋求突破,破解難題;科技支撐,科學治理;嚴格管理,創新機制;健全體系,開展服務等方面探索林業生態建設的新路子、新模式,以期為開創林草建設新局面提供參考。
關鍵詞? ? 林業生態建設;林權改革;機制創新
中圖分類號? ? S75?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20)09-0148-0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林業不僅肩負著維護生態平衡、提高生態承載力的神圣使命,而且承擔著提供可再生資源和能源、保障社會經濟發展的光榮任務。林業發展不僅具有增收致富的功能,現在已經延伸到改善生態、傳承文明、提升形象。2008年,甘肅省開始實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安定區被列為試點區縣之一,按照“試點先行、政策引路、積極穩妥、整區推進”的總體思路,密切結合實際,扎實推進林改工作。主體改革完成面積7.448萬hm2,占應改林地面積的100%。其中,承包到戶6.941萬hm2,占93.2%;集體經營5 066.67 hm2,占6.8%。頒證面積7.433萬hm2,頒證率99.8%。在具體工作中嚴格執行“十八步流程”,按照“按戶承包、按人分地、人人有份”的宗旨,對能夠到戶的全部承包到戶,做到應改盡改,確保山有其主、主有其權。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將有效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促進地方區域經濟的發展。從林業自身來看,林業經濟實現了由“砍伐樹木”向“利用森林環境”的轉變。從農業經濟來看,實現了由“耕地為主”向“耕地林地并重”的轉變。從區域經濟來看,實現了由“傳統發展”到“綠色發展”的轉變。綠色環保、可循環、可持續發展的林業產業不斷壯大,正在成為當地農民增收的龍頭產業之一,促進區域經濟的科學發展[1]。
在做好主體改革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和推進配套改革。一是林業服務體系建設有序推進。按照服務組織網絡化、行業協會專業化、中介機構社會化的要求,林權管理、資源評估、產權交易、法律咨詢、科技信息及林業行政綜合林權抵押貸款等窗口正在積極籌建中。二是林業合作經濟組織正興起。先后成立了安定區種苗協會、林下養殖協會,組建了多支造林綠化專業隊,在相關鄉鎮進行了試點,取得了初步成效。三是森林資源流轉逐步規范。研究制定了《安定區林權流轉管理辦法(試行)》和《安定區森林資源評估、抵押登記管理辦法(試行)》,進一步規范森林資源流轉[2]。四是國家重點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到戶政策正在落實。按照國家重點公益林補償政策,研究制定了公益林資金補償到戶的辦法。
深化改革,積極探索林業生態建設的新路子、新模式,破解林業發展難題,開創林業建設新局面,亟須開闊大視野,動員大參與,實現大突破、大提升、大整合,構建大服務格局。為此,今后還需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林業生態建設。
1? ? 全民動員,同心播綠
20世紀七、八十年代,定西地區干旱貧瘠。改革開放后,特別是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安定區搶抓歷史機遇,在退耕還林、三北防護林建設、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等國家重大生態建設項目帶動下,林業生態建設走向上高速發展的快車道,生態建設取得了跨越式發展。“福州林”“農行萬畝員工林”“金華林”、通道面山綠化等多種生態林成為近幾年來安定區的標志性工程,同時對其他生態環境的改善起到了重要作用。
2? ? 尋求突破,破解難題
安定區屬隴中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第五副區,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系統非常脆弱,植樹難度相當大。為了提高造林成活率,確保造一片、活一片、成一片、綠一片,實現“當年造林、當年見效”,要堅持“大苗、大坑、大肥、大水”標準,全面落實監管機制,讓定西所有的山溝梁峁披上綠裝。在造林時間上,變春季造林為四季植樹,加大雨季造林,突出搶墑造林,進一步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創造干旱地區生態建設奇觀。在造林資金的籌集上,多渠道籌措,依托國家生態建設重點項目,整合項目資金,協同各部門關系,制定資金管理辦法,確保資金及時、足額到位。借鑒小流域綜合治理、生態搬遷等成功治理模式,按照見地插綠的要求,實行高密度、高規格、多品種、高標準綠化美化[3]。
3? ? 科技支撐,科學治理
遵循自然規律,按照科學造林,按照適地適樹的原則,在政策與資金管理、樹種選擇、整地方式與栽植技術、新造林撫育與低產林改造、工程規劃、造林作業設計、工程監理與質量管理等方面嚴格按照科學規律辦事,引進先進的造林技術與管理經驗,大力推廣機械化整地技術和豐產坑栽培技術(生根粉、PPT菌根和抗旱保水劑等),多樹種混交造林,嚴格工程管理,從而提升造林的質量和效益。
4? ? 嚴格管理,創新機制
大力培育生態綠化苗木,推行“林苗一體化”,發展適生常用造林綠化苗木,解決好造林的物質基礎,工程建設實行招投標制和質量監理制,跟班作業,嚴格按照《甘肅省造林技術規程》的標準和造林程序進行驗收,加大督查力度,跟蹤問責。引進競爭機制,完善承包制度、獎懲辦法、激勵機制,制定科學具體的驗收標準和辦法,抓“關鍵環節”,使全區生態建設邁上新臺階[4]。
5? ? 健全體系,開展服務
一是建好服務中心,在優化服務上下功夫。組建安定區林業綜合服務中心,為開展資源評估、林權流轉、法律政策咨詢,以及科技信息、融資等綜合管理服務創造有利條件,為農民群眾提供優質、高效、便捷的服務。二是培育林業產業,在基地帶動上做文章。依靠產業促進林農增收,推動林業可持續發展。大力發展以林下放養雞為主的養殖業、生態旅游業。三是健全保障機制,在加快發展上求實效。首先,探索創新造林機制。建立健全支持林業發展投入保障制度,對造林、撫育、管理等給予一定補貼,按照“以獎代補”的辦法,將造林撫育資金直接補助給驗收合格的農戶,充分調動農民的造林積極性,提高造林質量。其次,實行管護雙軌制。適應林改后經營主體多元化的要求,積極探索建立鄉鎮、村集中統一管護與農民管護相結合、責權利相統一的雙層管護機制,切實做好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再次,完善集體林木采伐管理制度。對非林地用地林木實行自主經營,采伐不受指標限制,不納入限額審批管理。對公益林實行確權到戶、補償到戶、科學經營、適度利用、有序管理。再者,健全林權流轉制度。在不改變林地集體所有權和用途的前提下,鼓勵農民依法、自愿、有償流轉林地承包經營權和林木所有權。最后,健全林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體系。積極引導鼓勵發展各類林業專業協會,探索組建林業經濟組織,力爭各鄉鎮、村建立健全相應的協會組織,帶動林業產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實現林業可持續經營。
6? ? 參考文獻
[1] 董鳳梅.林業產業發展與林業生態建設的關系分析[J].種子科技,2020,38(2):97.
[2] 水賀彬.關于對臨泉縣林業生態建設工作的幾點建議[J].農家參謀,2019(23):104.
[3] 岳朝旭.林業生態建設的重要性及發展路徑探析[J].新西部,2019(32):18.
[4] 方進軍,陳新云.論現代林業生態建設的問題及應對之策[J].林業科技情報,2019,51(4):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