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士彪
摘 要:面向東盟國家開展的技術轉移活動發展迅速,技術對接與轉移業務日益活躍。但由于不同國情和文化差異等因素,在技術轉移業務開展過程中也存在著諸多問題。結合GA業務開展實例,分析歸納普遍遇到的跨國文化意識融合困難、政策與技術需求信息獲取渠道閉塞、國際業務能力不足、東盟國家技術需求區域經濟支撐薄弱、合作風險等方面問題,并提出相應對策建議。
關鍵詞:中國—東盟 技術轉移 技術對接
東盟國家與中國比鄰而居,自1997年以來中國與東盟關系取得了迅速、全面、深入的發展,雙方成為重要合作伙伴。2003年,中國與東盟十國領導人簽署《聯合宣言》,共同宣布建立“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伙伴關系”,雙方各領域交流合作與協同發展更加密切。2013年,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了“一帶一路”重大倡議,東盟是“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的優先方向和重要伙伴,中國與東盟經濟合作進入歷史最活躍時期。2018年,中國與東盟貿易額高達5878.7億美元,實現歷史新高,同比增長14.1%,增速超過中國對外貿易平均增速。同時,雙邊投資合作卓有成效,截至2018年底,中國和東盟雙向累計投資額達2057.1億美元,雙向投資存量15年間增長22倍,東盟成為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的重點地區。在科技交流合作方面,面向東盟的技術轉移活動發展迅速,技術對接與轉移業務日益活躍。隨著雙方合作廣泛開展,一些普遍的共性問題也備受關注。
一、面向東盟技術轉移業務存在的問題
(一)跨文化意識融合困難問題
在國際合作業務過程中,受語言、文化、社會體制等因素的影響,跨文化意識融合問題體現突出。東盟各國存在顯著的語言文化差異,不同國家,甚至同一國家不同地區語言差異較大。據統計印度尼西亞有719種語言,越南有107種語言,泰國有74種語言[1]。東盟區域宗教信仰也呈多樣化特征,比如泰國、緬甸、老撾、柬埔寨以佛教為主,馬來西亞、文萊、印度尼西亞主要信仰伊斯蘭教,菲律賓主要以天主教為主,同時,在印度移民聚集區印度教十分盛行,在華人移民集中地區儒教影響性也很大。此外,東盟國家的政治體制多種多樣,當今世界的基本政治體制類型在東盟國家都有體現。比如越南、老撾屬于人民代表制國家,新加坡屬于議會共和國家,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的總統共和制,泰國、柬埔寨、馬來西亞和文萊的君主制體制等[2]。不同的語言、文化、宗教和政治體制對國際合作業務的影響也必然不同。在筆者面向東盟國家開展業務的過程中發現,因語言障礙和跨文化意識等因素,使得中外雙方難以很好融合,造成業務無法擴大,合作無果而終的問題比較突出。
(二)政策與需求信息獲取渠道閉塞問題
在任何區域和領域開展的國際合作業務,對所在國的投資環境、行業政策和法律法規的了解掌握是非常必要的,宏觀環境對業務開展的影響不容忽視。需求信息是市場的風向標,如何獲取有價值的需求信息關系到業務開展的深度和廣度,這也是在開展東盟國家業務特別是相對欠發達的區域時普遍反應出來的問題。相關政策了解渠道閉塞,說法不一,需求信息不對稱,信息價值不高等。2018年7月,中國—東盟商務理事會執行理事長許寧寧在“一帶一路”—中國企業走進東盟研討會上表示,現在中國企業走進東盟有兩大需要解決的問題。第一是信息量不多,不了解東盟有關國家的市場動態、行業政策、產業發展規劃;第二就是渠道不通,商務渠道過窄,認識面有限,可選擇的合作伙伴非常有限[3]。所以在面向東盟開展技術合作業務過程中,如何破解政策和需求信息渠道閉塞問題值得研究。
(三)國際業務能力不足的問題
在國家實施“走出去”戰略背景下,企業參與開發國際業務,帶動產品、服務和技術出口受到政策鼓勵,加之國內市場激烈競爭,業務增長乏力,發展空間有限,企業自身也積極探索開展國際業務。但是,對于之前集中于國內業務和品牌建設,缺少跨國經營的企業,在管理、生產、銷售和服務等經營環節離國際化水平還有很大差距。同時,開展國際合作需要綜合性很強的人才隊伍,不僅要掌握本行業專業知識,還有精通外語,具備國際貿易、跨國經營理論、國際法律法規等基本知識和技能。而對于綜合性人才的聘用和培養,對于大部分中小企業來說,從薪資實力和自身平臺方面非常困難。因此,很多對于開展國際業務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四)東盟國家技術需求區域經濟支撐薄弱問題
在全球經濟增長低迷,市場需求疲軟的大環境中,東盟成為當今世界舉足輕重的經濟體和經濟增長最快、最活躍的地區之一,也為東盟國家的發展迎來了新的機遇。但是東盟區域經濟仍存在明顯的不均衡的問題,南北差異過大,經濟發展不平衡。像新加坡、馬來西亞市場相對發達,泰國、越南工業基礎和占比相對較高,老撾、緬甸和柬埔寨經濟相對落后,還處于世界上經濟最不發達國家之列。以老撾為例,GDP有88%左右被用來消費,積累只占GDP的12%,稅收不足,政府預算赤字大,從根本上限制了老撾的經濟發展[4]。一方面,在技術和合作需求上,經濟落后地區需求比經濟發達地區更迫切,合作意愿更強烈,當地政府希望通過合作,引進先進的技術和資金來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因當地財政不足,基礎設施和產業條件落后,難以對合作和技術推廣起到支撐作用。
(五)合作風險問題
在“走進”東盟的過程中,應該充分考慮合作風險問題,包括政治風險和合作方信用風險等。《中國企業國際化報告》藍皮書數據顯示,2005年至今對東盟投資失敗案例中,政治原因導致占比超40%,審批環節政治派別斗爭等原因導致占比超10%,東道國政府更替、政治動蕩等原因導致占比超20%[5]。再有,合作方個體信譽問題而產生的合作信用風險也不可掉以輕心,特別是通過中介牽線、網絡搜尋或是市場調研等非官方渠道建立起的業務關系,由于對交易方信用狀況掌握不足,又缺乏長期的信用基礎,對方為了私利或是經營不善出現違約、欺騙、拖欠應付款項、單方面終止合作等信用風險屢見不鮮,投資方或技術出讓方利益無法得到有效地保障。此外,各國法律法規差別較大,企業一旦陷入跨國經濟糾紛,從財力、人力和時間成本上都會有很大的損失。
二、相應建議
GA屬于公益二類性質技術轉移機構,于2014年在廣西南寧成立。在主管部門的指導下,依托中國—東盟技術轉移國家級平臺,具體承接面向東盟的科技合作和技術轉移工作。筆者通過研究GA業務開展實例,針對以上問題,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一)通過科技人文交流,促進民心相通和跨文化融合
國家主席習近平曾強調:“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科技人文交流在促進跨文化融合方面可以發揮顯著作用,技術轉移機構或企業在輸出技術或產品時要著重考慮跨文化意識融合問題。開展科技人文交流的渠道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考慮。一是了解科技部《發展中國家技術培訓班工作管理辦法》(國科發外〔2016〕319號)的有關規定,根據自身優勢申請科技部發展中國家技術培訓班項目,舉辦專業培訓班,通過學習交流活動,達到技術與文化的融合,為東盟國家培養行業領域專業技術人才骨干,為雙方開展技術合作搭建人際支撐渠道。二是通過申請科技部“發展中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家來華工作計劃(TYSP)”項目或廣西“百名東盟杰出青年科學家來華入桂工作計劃(ATYSP)”崗位,引進東盟國家科技人才開展一年期或半年期的聯合科研交流合作。東盟杰出人才與中方機構共同工作和生活,對于技術與文化融合大有裨益。自GA成立以來,先后承辦了多屆中國—東盟技術經理人培訓班,并多次參與組織舉辦空間信息技術應用、海洋水產養殖、生物質能利用等面向東盟國家的專項技術培訓班,為東盟各國培養了一批了解中國國情,熟悉中國文化,擁護“一帶一路”共建倡議的高素質專業技術人才隊伍。事實證明,這些參與培訓和交流活動的技術人員,在后續兩國的科技合作活動中起到了橋梁紐帶的作用。
(二)搭建海外聯絡機制,疏通政策與需求信息渠道
在政策與需求信息渠道閉塞的問題上,技術轉移機構或企業可以通過搭建海外聯絡機制來得到解決。以官方交流渠道為依托,借助駐外領館、權威行業協會、海外華人商會來建立適合自身業務發展的海外聯絡機制,通過海外聯絡渠道獲取可靠政策信息和技術需求信息,為自身開展國際合作業務和發展規劃提供海外支撐。中國駐外使領館擔負著促進兩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軍事等方面的關系,促進兩國民間的往來的重要職責,對所駐國國家的政策法規和經濟環境具有全面的了解。海外中資企業、商協會對當地情況較為熟悉,與當地政府機構建立了良好的關系,擁有廣泛的社會資源。在面向東盟國家開展技術轉移活動中,注重加強與駐外使領館、海外中資企業、商協會的聯絡溝通,聯合開展實地考察、座談交流等活動。對于技術轉移機構或企業深入了解當地投資環境和政策法規具有指導意義。面向東盟國家開展技術轉移活動過程中,GA得益于在“中國—東盟科技伙伴計劃”框架下推動建立的政府間雙邊技術轉移工作機制和技術轉移聯合工作組,形成穩固的政府間多邊交流合作渠道。在了解掌握東盟國家科技與經濟政策、熟悉各國法律法規方面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并在技術對接活動中搭建的覆蓋東盟十國和國內各省的中國—東盟技術轉移協作網絡,在需求信息交流共享方面具有廣泛的資源優勢。
(三)借力“出海”尋求合作,在實踐中培養國際業務能力
針對企業有開展國際市場的欲望,但是苦于自身國際業務能力不足,國際合作經驗缺乏的問題,采用借力“出海”尋求合作,“搭車趟路子”的方式不可謂不是明智之舉。在國家“一帶一路”倡議以及廣西區“向南”發展新格局背景下,作為面向東盟開展科技合作和技術轉移的平臺機構,GA承擔著服務產業高質量發展,服務創新主體和企業“走出去”的職責。企業可以借助官方平臺,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出海”尋求合作,并在實踐中培養自身國際業務能力。自GA成立以來,每年都會策劃組織面向東盟國家的技術轉移對接活動,為技術主體和企業提供與東盟國家機構、企業面對面的對接交流的機會,為技術主體建立業務伙伴關系起到了橋梁和推進器的作用。以廣西太陽能協會為例,2014年開始組織成員企業隨GA“出海”,其成員單位成功與越南當地企業簽訂了技術合作協議,合作范圍涉及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熱水工程、太陽能發電、保溫材料等技術合作,立足越南市場后,逐步擴大業務至柬埔寨、緬甸等國家。
(四)通過申報國際合作項目,推動業務深化發展
為了解決部分東盟國家政府財力不足,經濟發展支撐薄弱,業務難以深入開展的問題,技術轉移機構或企業可以從關注各級科技項目申報指南,積極申報國際合作項目入手,通過聯合東盟國家創新主體,建立產業示范基地,技術研究中心、創新平臺、聯合實驗室等方式。在國內項目經費的支持和政策幫扶下,將技術和產品推廣到東盟國家,隨著項目實施來推動技術轉移業務開展,最終達到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的局面。
(五)通過官方對接平臺信用背書,規避合作風險
規避合作風險方面,提高風險防范意識。首先,在選擇“走出去”的路徑上,要盡量選擇官方渠道,通過官方平臺信用背書,建立可靠的合作關系。同時與平臺機構保持密切的溝通,及時了解相關政策和市場信息。其次,平臺機構也應該建立對外合作風險預警機制,通過駐外使領館、雙邊機構、協作網絡成員關注所在國家的政治風險、經營和市場風險等,當出現可能的風險事件時,及時對風險級別和不良影響進行分析,對參與國際合作的技術主體通告風險預警,并提供適當對策建議。
參考文獻:
[1]唐麗.淺談跨文化意識與東盟各國交流合作的重要性[J].記者觀察,2018,(23):151-152.
[2]古小松.政治體制多樣化的東盟國家[J].當代廣西,2004:11-12.
[3]第一財經.專家建言中企走進東盟,這些是必須注意的事.[2018-07-07]https://www.yicai. com/news/5437374.html.
[4]展陽.老撾向市場經濟轉型的現狀與策略問題分析[J].綠色科技,2018(12):247-249.
[5]朱念.中國企業對東盟投資的國家風險及其防范機制[J].對外經貿實務,2017(11):17-20.
(楊士彪,廣西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