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滟 張嘯



摘 要:構建了涵蓋經濟能力、社會人口能力和社區連接能力三個層面的韌性包容指數,據此測算了長江經濟帶地級市和城市群兩個層面的經濟韌性并進行比較研究,探討了長江經濟帶經濟韌性的提升路徑及相應的地方策略。
關鍵詞:長江經濟帶 經濟韌性 韌性包容指數
“韌性”思想最初出現在物理、工程和生態科學領域,其后被引入心理和組織科學領域。對韌性的定義可分為三種,工程韌性指“系統回歸、反彈到沖擊前狀態或路徑的能力”,強調恢復的速度和程度,類似于主流經濟學中的“自我恢復均衡動態”;生態韌性指“系統在變化過程中為保持與原來基本上相同的功能、結構、身份和地位而吸收干擾和重組的能力”,類似于多元均衡經濟學;適應性韌性指“系統能夠承受市場或環境沖擊,而不喪失有效地分配資源的能力”,與復雜自適應系統理論和進化理論中的思想有很大的相似性。自韌性作為關鍵因素被引入空間經濟系統后,城市與區域經濟學者開始用韌性分析問題。經濟韌性由于能被用于分析區域面對沖擊時的響應方式,理解短期沖擊怎樣在長期影響經濟發展的空間差異,近年來在區域科學、城市經濟、經濟地理和可持續發展等多個領域內漸成研究熱點。
經濟韌性研究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韌性的測度。不同研究領域對韌性概念的不同側重會影響測度方法的選擇,一種較為簡單的測度方法是直接對比不同區域在沖擊后主要經濟變量的變動(通常是就業和GDP)。此外,構建抵抗力與恢復力指數測度經濟韌性也是常用的一種方法。構建評價區域經濟韌性的多重指標體系,從不同維度評價區域經濟韌性水平,被廣泛應用于評價各個區域層面的經濟韌性水平。
韌性概念的特殊性在于其對沖擊的重視和強調。沖擊類型多種多樣,究其來源,無非都源于經濟、社會和環境三個維度。考慮到韌性概念的多層次性和沖擊源頭的多維度性,本文構建了涵蓋經濟能力、社會人口能力和社區連接能力三個層面的韌性包容指數(Resilience Capacity Index)來測度經濟韌性。
一、指標體系構建與測度方法
(一)韌性包容指數(RCI)指標體系構建
本文借鑒了Foster(2007)提出的韌性包容指數(RCI),參考Oto Hudec等(2018)對指標的選取與說明,考慮經濟、人口因素以及社會的流通性,構建如表1所示指標體系。
(二)韌性測度方法
RCI指標體系內一共包含三個維度內的9個指標,本文對每個指標下的110個城市的統計數據都用Z-分數進行了標準化處理,得到每個指標的RCI值,再用綜合指標的Z-分數得到總體RCI值,據此評估各個城市的韌性。
城市群是城市的有機集合,城市群韌性除了應該考慮群內各城市的韌性外,還應考慮群內各城市的經濟聯系。在測度成渝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和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經濟韌性時,本文把城市群看成一個整體,先分別測算每個城市群的各項指標,在此基礎上再用Z-分數法測算城市群RCI。
二、結果與分析
(一)長江經濟帶經濟韌性水平測度結果
表2以2016年為例給出了長江經濟帶110個地級市的RCI排名前15的RCI值。篇幅所限,2008年—2015年的測度結果在此略去。
表3給出了2016年長江經濟帶長江三角洲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的RCI值和其排名。
(二)長江經濟帶經濟韌性水平測度結果分析
根據上文測得的各城市RCI值,可以發現長江經濟帶總體經濟韌性發展不均衡,沿線各地級市韌性水平差異明顯。省會城市和直轄市經濟韌性表現良好。這是由于省會城市和直轄市城市功能的特殊性和多面性,作為政治中心,政治庇佑帶來的支持政策會幫助城市渡過難關;作為經濟中心,省會城市和直轄市的經濟發展水平一般高于同區域內的其他城市,城市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城市抵抗外部沖擊的能力也越強;作為文化中心,省會城市和直轄市吸引更多的人才和R&D投入,R&D機構的數量也更多,R&D成果轉化速度也更快,城市經濟韌性也更強。
長江經濟帶城市經濟韌性的差異也和城市區位有關。長江經濟帶上中下游高韌性城市占比分別為16.22%,22.22%,54.35%;中等韌性城市占比分別為40.54%,29.63%,30.43%;低韌性城市占比分別為43.24%,48.15%,15.22%。說明各等級韌性城市“扎堆兒”,呈現出一定的集聚趨勢,這是空間效應和互連效應共同作用的結果。
長江經濟帶城市經濟韌性的差異還和城市規模有關。長江經濟帶大中小規模城市高韌性城市占比分別為70.83%,29.17%,15.79%;中等韌性城市占比分別為20.83%,39.58%,34.21%;低韌性城市占比分別為8.33%,31.25%,50%。說明城市規模越大,高韌性城市占比越高。這是因為城市規模的擴大往往伴隨著城市的多樣化和專業化集聚,集聚能夠提高企業的生產率,高生產率城市或企業在面對外部沖擊時,表現出更強的韌性。此外,磁滯效應的存在使集聚程度高的城市具有更強的韌性,集聚既能夠增強城市經濟韌性,又能較好地分散外部沖擊風險。
(三)長江經濟帶地級城市與城市群經濟韌性水平測度結果比較分析
城市群是城市的有機集合,長江經濟帶城市和城市群經濟韌性既表現出一致性,又表現出差異性。比較長江經濟帶城市RCI和城市群RCI可以發現:(1)城市和城市群的經濟韌性發展水平都不均衡,城市之間和城市群之間均表現出明顯的差異;(2)城市和城市群經濟韌性都和其區位有關,總體而言,都是下游城市或城市群經濟韌性表現最好;(3)對于城市而言,城市總體韌性表現良好,不一定表示其經濟層面、社會人口層面和社區連接層面的韌性都表現良好;但是對于城市群而言,總體韌性表現良好的城市群,其在經濟層面、社會人口層面和社區連接層面的韌性均表現良好。這是因為,城市群作為城市的集合,更多地體現了其整體的優勢。
三、結論
本文測度了長江經濟帶城市和城市群兩個層面的經濟韌性,并比較分析。研究發現:(1)省會城市和主要中心城市經濟韌性較高;(2)城市區位不同,城市經濟韌性不同,下游城市經濟韌性最高,且高、中、低韌性城市都表現出一定的集聚趨勢;(3)城市規模越大,高韌性城市占比越高,但并不是所有的大規模城市,城市經濟韌性都高;(4)城市整體經濟韌性較高,并不意味著城市每個維度的韌性都高;(5)城市群經濟韌性可以表現較大范圍的區域差異,適用于對經濟體整體韌性情況的概覽;城市經濟韌性可以分析較小范圍內城市之間的韌性差異,適用于針對性分析城市各維度韌性情況,并為城市韌性提升提供針對性的對策建議。
本文具有明顯的政策含義,在提升經濟韌性的過程中,各個城市應根據自己的特性(如功能、區位和規模等)制定合適的政策。城市應該依據自身特點有選擇地豐富自身的功能與定位;城市發展政策要與區域發展政策相協調,使自身融入到更大的發展框架中;城市規模越大,高韌性城市占比越高,但并不是所有的大規模城市,城市經濟韌性都高,城市規模不能盲目地擴張;城市經濟韌性提升首先要對城市各維度子系統進行清晰的劃分,對不同維度的韌性水平高低進行評估從而針對性提升,只有這樣才能在有限的資源里最大程度地提升經濟韌性。
參考文獻:
[1]孫久文,孫翔宇.區域經濟韌性研究進展和在中國應用的探索[J].經濟地理,2017(10).
[2]孫陽,張落成,姚士謀.基于社會生態系統視角的長三角地級城市韌性度評價[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7(27).
[3]邵亦文,徐江.城市韌性:基于國際文獻綜述的概念解析[J].國際城市規劃,2015(02).
[4]張鵬,于偉,張延偉.山東省城市韌性的時空分異及其影響因素[J].城市問題,2018(09).
[5]徐圓,張林玲.中國城市的經濟韌性及由來:產業結構多樣化視角[J].財貿經濟,2019(07).
〔李金滟、張嘯(通訊作者),中國地質大學(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