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要求,基于各地得出的建設經驗,以福州創新打造出“一個平臺、一個中心、一個系統、一張表、一堵墻”的“五個一”建設經驗為切入點,探討了從旅游、產業結構、能源、流域四個方面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成功例證,并就福州當前生態文明建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提出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建立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的產業化路徑、傳承發揚優秀傳統文化、大力發展林下經濟、著力建設政策法規體系、突出文化引領等構建社會生態體系等意見。
關鍵詞:生態文明生態環境 福州“五個一” 綠色發展
改革開放四十年,我國經濟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由于長期以來忽視環境保護,資源過度開發,造成生態破壞加劇,資源浪費嚴重,嚴重影響到經濟可持續發展和人民生活。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保護問題,“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已深入人心。目前,從全國來看,東南沿海等發達地區的生態文明和生態環境保護制度體系加快形成,提供了許多可借鑒可復制的建設經驗。本文就福州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創新形成“五個一”的可復制經驗為切入點,探究其成功之處和存在的困難并提出相應對策,希望能為各地的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資借鑒的經驗。
一、可推廣的生態文明建設經驗
近年來,各地政府弘揚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茬接著一茬干。就福州而言,福州的生態文明建設在全國獨樹一幟,先后榮獲“全國森林旅游示范市”“全國黑臭水體治理示范城市”,并入選聯合國糧農組織城市綠色發展優秀案例。全市已基本形成生態環境保護制度體系,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相互促進,“福州藍”成為一張燙金名片。
(一)立足旅游、產業、能源、流域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福州立足旅游、產業結構、能源、流域四個方面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精神抓好落實。
1.立足自然資源優勢、發展全域旅游。依托自然資源優勢發展旅游,將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并以此反哺生態建設。福州永泰縣歐樂堡極地海洋世界于2018年國慶節盛大開業,七天長假游客爆棚,共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6.8萬人次。永泰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綠水青山不僅引來了眾多游客,還吸引了一些大項目好項目落地,其中包括投資30億元的全省首個森林康養項目、投資25億元的中南高科智能制造園。
2.實現生態環境“高顏值”與經濟發展“高素質”。叫停破壞生態文明的產業,大力發展無污染的高新產業,確保“兩高”的可持續發展。福州羅源縣接連叫停水產養殖業、石材這兩大支柱產業,著手進行光伏農業、農產品生產等新興產業和替代升級項目。當前,羅源縣正加快建設福州沿海藍色經濟軸北翼發展區,打造集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于一體的羅源灣千億海港。
3.不斷優化城市能源結構,實現綠色低碳轉型。充分發揮節能降耗是“第一能源”作用,發展大數據、物聯網、新能源等產業,成為城市綠色轉型的生動注解。如馬尾區初步形成集信息感知、傳輸、處理、應用于一體的物聯網產業鏈;福清核電已有4臺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機組建成啟用,華潤閩清大湖仙風電場已經動建。
4.創新流域生態系統綜合管理新機制。“水生態文明建設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與根本保障,水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是水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石。福州市將閩江口流域(福州段)的山水林田湖草整體納入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制定了全省首部“專屬”控制性詳細規劃。
(二)形成了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福州經驗”
福州創新思維,全力打造“五個一”,初步形成了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福州經驗”,走出了一條體現福州特色、彰顯榕城魅力的可復制可推廣的“福州經驗”綠色發展之路。
1.一個平臺。開展城市環境總體規劃,建立“多規合一”的信息聯動管理平臺,融合全市10余個部門的規劃信息、空間信息、建設項目審批信息等,建立信息共享通道,實現科學聯動。
2.一個中心。整合市建委、水利、城管委三大涉水部門,組建城區水系聯排聯調中心,聯排聯調中心可對城區160多個湖、庫、閘、站、河進行統一指揮調度,進一步完善防洪、排澇、調水、除黑臭功能,實現城區內河水系治理和內澇防治從單一模式向綜合系統治理的轉型。
3.一個系統。閩清縣投入1000萬元建設防汛防災信息化系統,通過全覆蓋的自動雨量水位監測和視頻監控設施,確保縣防汛指揮中心能在第一時間直觀了解重要防汛區域的雨情水情,做到災情明晰、決策科學、指揮精準。
4.一張圖表。福州市在長樂區試點開展自然資產負債表編制工作,對土地、林木、水以及海洋等四種主要自然資源的實物量進行造冊登記,摸清生態家底,相關部門信息實時共享,為綠色發展績效評價考核提供基礎和依據。
5.一堵圍墻。積極探索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制度,通過大數據、聘請外部專家參與等方式,對黨政領導干部進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并實行終身問責。
二、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困難和壓力
生態環境問題是關系民生,關系發展,也關系到國家的長治久安。目前,經濟快速發展同生態環境亟待保護的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門的認識滯后,污水排放、黑臭水體、農村臟亂差等一些長期積累的環境問題仍未完全解決。
一是城市化的快速發展與生態宜居環境矛盾突出。福州市沿海地區的生態用地大量占用,濕地保護迫在眉睫。據不完全統計,過去十年間,福州市轉化為人工用地的林地、耕地、草地、濕地等生態用地224.6平方公里,城市生態用地減少,熱島效應、交通緊張等城市病凸顯,高溫天氣常年居全國前列。二是空氣污染仍難以解決。如機動車尾氣排放的氮氧化物等污染物一直保持較高水平;NO2、PM10和O3面臨超標危險;隨著城區機動車保有量高居不下,機動車排放污染源所占比例也在逐年增高。三是重化產業的發展對海灣生態形成巨大的環境壓力。如福州東部新區的冶金、石化港口儲運等產業發展與海洋漁業養殖資源保護的矛盾加大,閩江口大規模開發勢必影響到風場通道、鳥類遷徙通道。四是農村環境污染開始凸顯,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在部分農村地區,農業生產中過量使用化肥農藥,畜牧養殖業不斷擴容、部分地方扎堆興起的石板材加工產業,帶來了大量的農村面源污染,這些污染已占總污染排放的60%;而農村相應的環保設施建設配套不足,造成農村生態環境整治的困難。
三、在建設生態文明中創造更好的發展環境
建設生態文明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市人民參與、全方位統籌,以“市情”為基礎,在發展中建設生態文明,在建設生態文明中創造更好的發展環境,建議福州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生態保護這篇大文章。
(一)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完善水生態修復產業標準體系
要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提速新城建設,強化生態保護。作為全國第二批生態修復城市修補試點城市,福州要堅持山水為本,持續推進山體公園及環山綠道建設,還道于民,還綠于民;大力開展內河整治,全力修復河岸生態,清理整治內河污染源和不匹配建筑物,沿線同步開展串珠公園建設,因地制宜,針對林蔭、生態等,有效改善城市熱島效應,打造獨具特色的內河綠色生態廊道,把空間還給自然,塑造城市綠色骨架和生態肌理。同時,注入海綿公園建設理念,盡可能減少人工建設和硬化面積,把歷史和園林協調統一起來。與此同時,完善水生態修復產業標準體系,建立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的產業化路徑。福州市擁有極為豐富的水資源,必須全面推動水生態修復的產業化發展,建立健全相應的扶持政策體系,促進水環境治理與新興產業、休閑旅游產業深度融合。同時,鼓勵相關企業加大科技研發投入,強化人才引進及培養力度。
(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發展林下經濟
重視傳承發揚優秀傳統文化,打造生態人文融合發展的有福之州。在內河建設串珠公園、沿岸步行道的同時,必須因地制宜,合理保留開發沿岸文化遺存,修復殘舊破損的文化遺跡,條件成熟或者資金充裕的情況下,可建設相應的博物館、文物遺址等,大力宣傳曇石山文化、船政文化、壽山石文化、三坊七巷文化等福州四大文化,以及具有福州特色的金魚文化、茉莉花文化,進一步傳承發揚閩都優秀傳統文化,打造生態人文融合發展的有福之州。與此同時,大力發展林下經濟,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鼓勵農村農民大力發展和壯大林下經濟,集中力量,因地制宜,引導廣大農民發展綠色環保的花卉種植和園藝產業,并在政策、資金等方面給予積極扶持,真正讓農民增產增收,有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三)發揮部門優勢,突出文化引領
注重機制創新,著力構建政策法規體系建立“爭、投、籌、引”的投入機制,發揮各部門優勢,盡力爭取中央和省上的生態建設資金支持;加大政府投資,建立完善分級負擔資金籌措機制,現有的市級生態環境保護專項資金要逐年提高,各區縣也要建立生態環境保護專項資金和增長機制;要鼓勵全民參與,多渠道吸納民間資金參與地方生態文明建設;要大力招商引資,積極引導企業投資生態產業,大力發展節能減排、改善生態環境的產業或產品。此外,要突出文化引領,構建社會生態體系構建政府、企業、公眾三位一體的宣傳教育機制,將生態文明宣傳作為一項長期的重要任務,落實到各級各部門,凝聚共識,集思廣益,共同建設生態政府、生態企業和生態市民的社會生態體系。
生態環境關系是一個關系民生的重大的社會問題,必須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期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讓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讓“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散發出萬丈光芒。
參考資料:
[1]孫漫.聽,幸福榕城的“綠色樂章”.福建新聞.福清新聞網http://www.fqxww.cn/news/fjnews/2019-10-28/100637.html.
[2]莫思予.共水共融 綠色宜居[N].福州日報,2019-01-06.
[3]劉復培.為了有福之州更美麗[N].海峽通訊,2018-09-05.
[4]尚晶晶.淺析習近平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的時代價值[J].湖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8(04):4-7.
[5]陳紅衛.探索鹽城市水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保障[J].水利發展研究,2014,14(7):28-31.
(蔡玉榕,閩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