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老齡人口急劇增加,我國步入深度老齡化階段,養老服務業出現供給缺口嚴重現象,使得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開始日益突出。在國家推行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的大趨勢下,發展養老服務業對于解決國內社會養老保障問題顯得越來越重要。文章從供給側視角出發,先分析我國養老服務業的發展現狀、面臨問題,再結合供給側勞動力、土地、資本、技術幾大大要素及體制機制因素,對養老服務業發展提出思考和建議。
關鍵詞:供給側 老齡化 養老服務業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產業結構調整、擴大供給等方面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建設性的指導意義,促進著各行業供需平衡和經濟快速發展,是當前黨和國家推出的一項重大舉措。養老服務業關乎我國國計民生社會保障,我國在面臨人口多,基數大,老年化加劇的背景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念應運而生,為養老服務產業發展指明方向。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在供給和需求平衡下,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成效”,如果我們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運用到養老服務業建設中,那么將會對養老產業升級、效率和質量的提高及供需的平衡等帶來積極推動作用。在“需求管理”向“供給管理”理念的發展上,能夠有效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帶來的危機,培育發展新動能,促進國家整體經濟持續穩定發展。
一、供給現狀:養老服務業發展整體情況
(一)我國步入深度人口老齡化階段,養老服務業需求劇增。現階段,我國老年人口呈現快速增加趨勢,帶來巨大養老服務業需求。
1.養老基礎服務設施需求加大。我國老少人口比例失衡,老年人口的數量在上升。為了解決人口老齡化養老問題,““十三五”規劃”在養老問題上提出了養老目標:“農村的供給要往需求平衡上發展,城市要實現整體上的供給與需求的平衡,養老床位滿足千人40張左右”。據統計,到2017年為止,農村供給37%,城市供給70%,養老床位千人30張等,這與“十三五”規劃的養老目標和2020年實現的800萬張床位相差甚遠。養老服務業的基礎設施還有待加強完善,整體養老床位總體不足,這些都顯示出養老院、養老公寓、養老地產還有很大增量空間[1]。
2.養老消費服務需求升級加速。一是國內的養老產品和服務種類太少,不能滿足老年群體對市場的消費需求,數據顯示,國際市場上老年用品達到6萬多種,而國內市場卻只有2000多種;二是養老產品及服務的質量水平難如人意,并且老年消費市場的維權相對困難;三是養老消費需求市場快速增大,造成老年人消費市場的供給不足現象。
3.養老服務業需求向多元化發展。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在提高,傳統的養老服務已經無法滿足現代老年人的養老需求,養老服務產業的發展開始步向現代化、多元化。我們要實現以服務普通居民“經濟、實惠”型服務為主,完善醫療健康、餐飲娛樂等服務流程為方向的現代養老服務業體系,推崇居家養老為主,社區養老和醫養結合的現代化養老服務業理念,加強對養老產業結構升級,讓養老服務業能更好的服務老年人,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滿意度,保證社會養老保障穩定發展[2]。
(二)產業政策支持明顯,養老服務業發展增速
1.養老服務業對于對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起著重中之重的作用。國家高度重視加大對產業政策的支持力度,產業政策既為養老產業往現代化方向發展提供理論依據,又促進養老產業能夠更好的解決國家人口老齡化的問題。我國在養老產業的發展目標、規劃、民間資本、金融支持、土地問題等多方面頒布了政策,為養老產業能夠更好的發展提供政策保障,例如:《關于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提升養老服務質量的若干意見》《關于加快推進養老服務業人才培養的意見》《關于進一步做好養老服務業發展有關工作的通知》等。養老產業政策不僅內容全面、精準、針對性強,涉及養老產業發展的各個方面,還把社會各界的力量有效的結合起來,為養老產業的效率與質量的結合創造了有利的條件[3]。
2.“政策套餐”使養老服務業得到更多的關注,吸引更多社會力量參與進來,把社會各界的資源有效的整合起來。從市場投資上看,民間資本投資養老服務業已形成良好局面,取得不菲的成績。現在從中央到地方都很重視養老產業的發展,頒布的政策保障了養老產業的快速發展[4]。
二、供給困境: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養老供給總量不足與相對過剩并存
1.養老服務機構床位資源利用率低,主要體現在“一床難求”與“床位閑置”并存。“一床難求”體現在,眾多老年人因為床位的總量缺口大,享受不到養老產業提供的便利服務;“床位閑置”體現在床位結構的不合理,農村床位存在缺口大,城市床位空置率、利用率低,從造成了城鎮養老產業發展不均衡,整體發展和服務效率低等問題。這也更加說明了,養老服務產業發展結構性調整的重要性[5]。
2.床位總量不足與相對過剩。受各個城市經濟發展水平差異的影響,養老機構的分類有高、中、低三種模式,服務質量與價格上受不同的養老機構的影響,老年人的認可也不一樣。高檔的養老機構是高服務和高價格并存,因為價格高的因素,在市場的占有率比較低;中檔養老機構在價格與服務上能夠有效統一,在目前階段,得到了老年人的高度認可,市場需求量大,出現了供不應求的局面;低檔養老機構的服務與價格嚴重失衡,無法得到老年人的認可,出現了床位過剩的局面。床位總量不足與床位過剩并存的主要原因是養老機構提供的服務、需求、價格等方面沒有與各地老年人的實際生活水平相匹配,養老機構提供的服務不符合老年人對養老的需求[6]。
(二)服務人員素質不高,缺少專業人才
供給側改革對養老產業的結構調整產生重要影響。專業人才是供給側改革取得效果的重要因素,只有在加強對專業人才的重視下,才能加快養老服務業發展。
1.服務人員緊缺。養老產業護理工作的特殊性質造成了愿意從事養老產業服務工作的人員較少,人口老齡化劇增更加造成服務人員嚴重不足局面。
2.加大科技研發投入,讓人工智能、遠程監測等技術為智慧養老產業實現提供有利條件。在人工智能的實現上,為老年人的養老生活帶來的便利和高效,這將會改變老年人的傳統養老模式。人工智能可以讓老年人有更多的主動性去選擇自己所需要的生活方式,提高他們的滿足感。在遠程監測的實現下,弱勢的老年群體能夠得到及時準確的照料。在身體健康需求上,都能夠在遠程監測的實行下得到保障。在技術設備的研發下,弱勢老年群體能夠得到良好的照顧。
(五)加大體制改革,加強頂層設計,完善政策供給
1.加大養老服務業體制改革力度,健全產業發展機制。在促進養老產業的區域與城鄉均衡上要加大政策的完善。在需求側與供給側作為政策的兩大組成部分時,政策要考慮需求與供給的有效平衡,提供政策支持。在需求側政策上,要從老年人的收入與養老負擔、分擔等作為出發點,在需求側政策的頒布下,能夠為老年人享受到良好的服務水平做出保障。在供給側上,要在規范市場,形成良性競爭的前提下,做出需求與供給平衡,讓更多的老年人都能夠享受到養老產業帶來的優質服務。當前,我國供給側政策不完善,造成了養老產業發展緩慢,無法滿足需求的現象。因此,從供需平衡、收入水平、護理保險等方面為出發點加強養老產業政策的完善至關重要[13]。
2.政府托底和引導對養老產業的結構性調整起著關鍵作用。政府要根據目前人口老齡化的數量和分布機構等實際情況做出頂層設計和戰略規劃方案,保證養老產業的落實工作要有針對性、目的性。在政府托底和引導下,加強社會力量參與到養老產業中,為普通人和高端群體的養老需求做好工作。除此之外,政府要在研發創新方面多加投入,加大新產品的開發,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質量與服務效率。還要加強區域、城鄉養老產業的平衡發展,促進養老產業資源得到有效利用,促進整個養老產業的良性持續發展。
3.加強頂層設計,完善政策供給。養老服務業作為社會養老保障的一部分,要把完善產品供給、政府職能轉變、產品與服務體系提升作為推動養老產業的重點發展方向,進行有針對性的發展。政府作為養老產業供需、城鄉平衡的主要機構,要在加強供需與城鄉平衡的基礎上,實現養老產業的快速發展,在加強頂層設計與完善政策供給的作用下,實現養老產業能夠更好的解決老年人的養老問題,從而促進民生穩定。
參考文獻:
[1]民政部.2016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Z].2017-08-03.
[2]龔曉菊,馮華瑋.供給側視角下北京市養老服務業發展的路徑選擇.[J].經濟研究參考,2016(38):31-38.
[3]曹立前,尹吉東.供給側改革下養老服務業發展研究.[J].河北大學學報,2018(43):105-110.
[4]王曹霞,曺婉莉.養老服務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可行性路徑探索.[J].綏化學院學報,2017(5):11-16.
[5]藺鵬,孟娜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中國養老產業的發展路徑研究.[J].改革探索,2016(11):31-34.
[6]戚克維.供給側改革下發展養老服務業PPP模式政策導向問題研究.[J].中國市場,2018(2):82-83.
[7]王延中.構建三位一體中國老年保障體系的基本構想[J].社會保障研究,2014(3):3-13.
[8]李芳.供給側視角下養老服務發展的著力點.[J].管理世界,2018(6):177-178.
[9]楊娟,廖義軍.供給側視角下中小城市居家養老服務的發展路徑探析.[J].湖南行政學院學報,2018(1):69-77.
[10]王萌.鄉村振興戰略下旅居養老發展路徑探討[J].現代營銷(下旬刊),2019(04):109.
[11]董克用,姚余棟.中國養老金融發展:挑戰與應對[J].中國經濟報告,2019(01):113-117.
[12]左美云.我對“智慧養老”的理解和發展建議[N].中國社會報,2017-05-22(004).
[13]楊良初,萬曉萌.健康養老產業發展的政策性融資探討[J].地方財政研究,2018(05):11-16.
(楊武,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財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