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加
很多時候,我們都容易被族群文化和個體生活中諸多細微的情節所觸動。于我的創作本源而言,可用一句話概括,即:飽含無界的情感,立于原鄉的全部,用未來的預見去溯源歷史的源頭,作為一個族群文化的親臨者、記錄者、創作者和傳承者,我堅信,具備予人溫暖和傳遞溫暖的能力一定要遠大于創作者本身具備的創作才情。
我在藏族農區出生長大,成人工作后一直扎根在藏族牧區。我的創作歷程,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即十歲開始練習寫作到二十歲的寫作方向轉型。這期間,基本都是處于零散的、片面的、無具體方向的創作練習。二十歲以后,族群文化成為我寫作的第一支撐,相對的整全性創作成為我創作的唯一方向。于是我借環境優勢,深入民間,搜集大量游牧文化素材,并創作出以游牧文化為核心的散文集《天牧》。同時,深入鉆研藏族族群文化母體《格薩爾史詩》,相繼創作出長篇敘事詩集《天子·格薩爾》、長篇敘事散文集《第二朵蓮花》,以格薩爾彩繪石刻為主題的散文集《刻之魂》,并與格絨追美、尹向東合著電影劇本《格薩爾王》。
正因為這些作品的完成,讓我清楚地看到,一方面,由于自身創作才情和創作經驗的欠缺,導致作品的質量無法讓自己滿意。另一方面,我依然缺少洞見自己,洞見族群文化的智慧和能力。我在詩歌、小說、散文、劇本等各種體裁中反復游弋,像一條看似胸有大海,卻不知該自己游往哪里的魚。
發現了自己這方面的問題,并努力找到根源。于是我花了很長時間去讓自己擁有相對系統的哲學、文藝學等各方面知識。這樣的補充和營養汲取,對我自身的創作認知和創作過程而言,是大有裨益的。借此,我在保持不斷練習的前提下,更加深入地去思考和追問。盡量讓自己抱定愛之大者追根溯源的決心和勇氣,著力培養自己不設置疆界傳遞溫暖的能力和智慧。敘寫游牧文化的散文詩集《游牧手稿》便是做完這些功課之后創作完成的。
盡管我依然在無限碎片中盡可能地尋找自我確認的方式和努力提供一種整全性創作的可能性思考。但于我的創作而言,或者就我對創作的理解而言,我堅信,最仁慈最宏偉的文學創作,必是生于博愛的情懷,必是溫暖眾生的信仰。